马坤海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所以,为了有效地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也为了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自主交流、探索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素质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效地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学生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的课堂一直处在被动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导致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严重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高效课堂的实现以及学生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并采取恰当的教学活动来构建高效、自主的数学课堂,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实施问题探究,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数学教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确保数学课程价值最大化地实现。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应用问题”时,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某日,妈妈去商场购物,一瓶洗发水18元,妈妈有54元,请问,能买多少瓶洗发水?(2)小张买两瓶饮料,付了9元,找回2元,思考:每瓶饮料多少钱?(3)五年级有45名学生,男生比女生多9人,请问:男生、女生各多少人?组织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并试着列出方程式,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而且还能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内
容,进而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二、组织小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学习模式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之后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该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一言堂”模式,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全面地提高课堂的效率。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以确保学生在相互交流、互相学习中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
例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时,为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为了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模式,首先,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相交流、探究。比如,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倍数与因数之间的关系”,同时,鼓励学生自主给出“2、3、5的倍数”,思考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的小组学习模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互相学习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进而为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三、組织操作活动,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操作活动是学生体验知识变化过程的重要方式,也是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组织操作活动来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
作,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提高数学学习质量、锻炼数学学习能力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也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印象,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自己制作出自己所认识的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对其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提高学习效率。
四、组织先学后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先学后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确保数学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所以,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选择的就是先学后教模式。首先,引导学生带着本节课的目标先学,以减少自主学习的盲目性。接着,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几个相关问题:(1)自主写出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2)一个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长3分米,是另一条直角边长的3倍,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后,我再根据学生的先学阶段和自主练习阶段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最大化实现。
总之,在素质教学思想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组织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支启霞.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才智,2013(17).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