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佳平
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抗HBV治疗对外周血IFN-γ、IL-10表达水平的影响
余佳平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α-2a(INF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抗病毒治疗,血清IFN-γ、IL-10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与肝功能ALT恢复、血清HBV DNA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 106例HBe 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α-2a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ELISA法检测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IFN-γ、IL-10的血清浓度变化,并同时检测肝功能ALT、HBV DNA含量的变化。结果 106例HBe 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48周后,94例患者ALT恢复正常,占88.7%,72例HBV DNA<102拷贝/m L,占67.9%,51例发生HBe Ag血清学转换,比例为48.1%。HBeAg/HBeAb转换组的IFN-γ表达水平高于HBe Ag未变化组和转阴组(P<0.05);IL-10表达水平低于HBe Ag未变化组(P<0.05)和HBeAg转阴组(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HBe Ag/HBe Ab转换组、HBe Ag未变化组及转阴组的IFN-γ和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细胞因子IFN-γ、IL-10与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后血清ALT复常及HBV DNA含量下降相关,T h1/T h2亚群细胞因子平衡是促进肝功能ALT恢复、HBe Ag血清转换及HBV DNA含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α-2a;阿德福韦酯;细胞因子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细胞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T淋巴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因子是T细胞功能的执行者,Th1亚群细胞因子主要有IL-2、IFN-γ,Th2亚群细胞因子主要有IL-4、IL-10[1]。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α-2a及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血清中IL-10和IFN-γ的水平变化,分析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不同疗效者IFN-γ和IL-10表达水平差别,探讨细胞因子与肝功能恢复及乙型肝炎病毒含量变化的关系及意义。
一、病例选择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湖北省通城县人民医院感染病科门诊和收治的HBe Ag阳性CHB患者106例,诊断参照2010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标准[2],患者血清HBs Ag和HBe Ag阳性6个月以上,ALT为正常上限的2~10倍,无黄疸,血清HBV DNA≥2.0×104IU/m L。排除标准:①使用PEG-IFNα-2a和ADV治疗前6个月,使用过其他抗病毒药物;②6个月内使用过放、化疗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③合并有HAV、HCV、HDV、HEV、HIV、EBV感染;④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代谢性肝病、中毒性肝病患者;精神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⑤孕妇或哺乳期妇女。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6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40.15岁。所有入选患者均采用干扰素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48周后,依据HBe Ag的变化,分为HBe Ag未变化组、HBe Ag血清学转换组、HBe Ag转阴组。对照组为HBV血清抗原抗体系统均阴性、肝功能正常,并排除患有其他病毒性肝炎和免疫性疾病的20例健康体检者,所有研究对象签定知情同意书。
二、治疗方法
治疗组106例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贺维力)10 mg/d口服及干扰素α-2a(安福隆)500万U肌肉注射,隔天1次,共治疗48周。
三、实验方法及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12周、24周、48周检测ALT、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IL-10和INF-γ水平。采用AbboR000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美国Abbott公司);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定量(上海罗氏公司);使用美国Beckman全自动生化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ALT;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INF-γ和IL-10(北京四正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Achitect (Abbott)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Be Ag定量(美国Abbott公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检测细胞因子IFN-γ、IL-10,血液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与治疗组相同。
四、疗效标准
ALT恢复正常,HBV DNA阴转,定量<5.0×102拷贝/m L,HBe Ag阴转或出现HBe Ag血清学转换。
五、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IFN-γ、IL-10与HBV DNA含量变化相关性以直线相关性分析评价。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CHB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及HBV DNA变化的比较
应用阿德福韦酯联合干扰素α-2a治疗48周后,94例患者ALT恢复正常,占88.7%,72例HBV DNA<102拷贝/m L,占67.9%。患者肝功能指标好转,HBVDNA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CHB患者治疗前后IFN-γ、IL-10水平的变化
应用阿德福韦酯联合干扰素α-2a治疗48周后,患者INF-γ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而IL-10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CHB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HBe Ag不同转归组及与对照组血清IFN-γ和IL-10水平表达情况比较
HBe Ag转换组的IFN-γ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BeAg未变化组(P<0.05)和转阴组(P<0.05),而IL-10表达水平低于未变化组(P<0.05),较转阴组降低,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转阴组和未变化组的IFN-γ、IL-10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变化组、转换组和转阴组的IFN-γ、IL-10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升高(P<0.05,见表1)。
四、HBV DNA变化与IFN-γ、IL-10水平的关系
直线相关分析,转换组HBV DNA含量变化与IFN-γ血清水平成负相关(r=-0.751),与IL-10血清水平成正相关(r=0.813)。
表1 治疗前后患者血清ALT、HBV DNA含量、IFN-γ、IL-10水平变化(¯x±s)
机体Th1/Th2应答的动态平衡是机体免疫处于正常状态的保证[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诱发的免疫损伤是乙型肝炎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宿主免疫耐受或免疫功能的平衡紊乱是乙型肝炎发生慢性化的重要原因[4]。这种失衡又体现在细胞因子失调[5],表现形式为Th2应答占有优势。IL-10主要由Th2细胞产生,是一种强有力的免疫和炎症抑制因子,它不仅抑制Th1型细胞免疫反应,还抑制Th1型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IL-3、IFN-γ等引发机体对HBV的免疫耐受[6,7],从而使Th1主导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抑制了机体对HBV的清除[8,9]。
本试验中,经过抗病毒治疗后,达到HBV DNA检测不到、ALT复常的CHB患者,无论是否发生HBe Ag/HBe Ab血清学转换以及HBe Ag转阴,其血清IFN-γ表达水平都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在不损伤肝细胞的情况下,IFN-γ发挥着抑制HBV复制的作用,与Guidotti等学者[10-14]观点相一致。有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HBV DNA复制期,T细胞亚群存在着明显的紊乱,激活Th1型免疫是成功抗病毒治疗的共同机制[15,16]。本试验中,在HBe Ag不同转归组不仅IFN-γ表达水平均增高,IL-10表达水平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经过阿德福韦酯及干扰素α-2a抗病毒治疗后,机体免疫反应处于激活状态,表现为抗炎因子和抑炎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的Th1或Th2应答占有优势的特征,因此,此时单独检测某一种细胞因子不能正确判断机体的免疫状态。HBeAg转换组的IFN-γ水平明显高于未变化组;而IL-10水平低于未变化组,提示转换组的Th1型免疫处于优势地位;未变化组的Th2型免疫处于优势地位。完全应答患者,Th1细胞因子水平升高,Th2细胞因子水平降低,免疫平衡恢复,促进HBV的清除。因此,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检测血清Th1细胞因子和Th2细胞因子血清浓度的变化,Th1/Th2平衡的改变来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有可能作为评价抗病毒治疗病毒学应答的指标之一。
本试验中,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Th1细胞因子IFN-γ血清浓度呈负相关,而和Th2细胞因子IL-10的血清浓度呈正相关。提示联合治疗可以促进更多的Th1型细胞因子分泌,以利机体抗HBV免疫的恢复或增强,为清除病毒创造条件[17]。
本文探讨了阿德福韦联合干扰素α-2a治疗过程中机体免疫细胞功能的动态变化,表明联合治疗可直接抑制HBV DNA合成,还可作为免疫调节剂,一定程度上改善CHB患者细胞因子的功能活性。在CHB治疗过程中,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可以作为血清学应答的一项监测指标,并且细胞因子有望成为抗病毒治疗的手段。通过细胞因子调节,使Th2向Th1偏移,有利于机体的免疫应答清除病毒,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较高的HBe Ag血清转换率及持久应答率提供了思路。
1姜荣龙,卢桥生,骆抗先,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T辅助细胞1、2型因子的表达.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18:26-28.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华传染病杂志,2011,29:65-80.
3武建国,李晓军,王艾丽,等.免疫学检验的热点与难点.临床检验杂志,2000,18:60-62.
4孙永年,黄长形.TNF-α、IL-6、sIL-2R与乙肝病毒复制的关系.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60-62.
5Fukuda R,Ishimura N,Nguyen TX,et al.The expression of IL-2,IL-4 and interferon-gamma(IFN-gamma)mRNA using liver biopsies at different phases of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hepatitis B.Clin Exp Immunol,1995,100:446-451.
6吴戌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IL-8、IL-10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1:30-32.
7吴晓蔓,郭海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0与HBV DNA复制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临床肝胆病杂志,2004,20:151-152.
8安宝燕,谢青,贾妮娜,等。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干扰素β的表达。肝脏,2008,13:467-471.
9陈小华,臧国庆.树突状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肝脏,2009,14:53-56.
10Guidotti LG,Ishikawa T,Hobbs MV,et al.Intracellular inactivation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 by cytotoxic T lymphocytes.Immunity,1996,4:25-36.
11滕惠琴,张盛杰,齐艳艳,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肝脏,2012,17:108-109.
12孙学华,刘巧丽,李曼,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和CD8+T细胞亚群的研究.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27:545-547,550.
13顾锡炳,杨小娟,王栋,等.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变化.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13:128-129.
14Ma SW,Li YY,Zhang GW,et al.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 3 size spectratypes of T cell receptor beta chains in CD8+T cells following antiviral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11,55:888-894.
15金蕾,张振华,李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阶段患者T细胞应答状况.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0,4:197-201.
16刘骏,盛吉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研究.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33:15-18.
17Wang J,Su B,Ding Z,et al.Cimetidine enhances inmune response of HBV DNA vaccination via impairment of the regulatory function of regulatory T cells.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8,372:491-496.
2015-03-29)
(本文编辑:易玲)
437400 湖北省 通城县人民医院内三科
余佳平,Email:yuja._9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