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

2015-10-15 10:58止庵
贵州文史丛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

止庵

摘 要:通过解析《庄子》中“吾丧我”、“有待”、“无待”几个词组的内涵,说明庄子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所表达的哲学核心——逍遥游。庄子哲学是关于一个人的、心灵自由的哲学。人应去除成心,无所依持,回归本然,以道观之,从而达到精神心灵之自由。

关键词:庄子 逍遥游 吾丧我 有待 无待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5)03-07-10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关于庄子的话题。注意到我是“知行讲坛”的第五十二位主讲人,前面五十一位专家、学者应该给大家讲演过各类主题,我希望自己接下来的讲座不比前面的差太多。

我想先向大家介绍自己读《庄子》的经历。1986年,我已经二十七岁了,之前自己做了好些文学方面的事,心想不读读包括《庄子》在内的先秦诸子,心中总觉得有些空。当时我在一家报社做记者,就请了四个月的假,找来二十种《庄子》注本,一本本摊开摆在桌子上,一行行比照着看。一本《庄子》就在这四个月中从头到尾看完了,还写了大概五万字的笔记。接下来的十年里,找到新的《庄子》注本就读。我读的注本,不是大家通常以为的白话文注释本,是自魏晋以来古人的注解本。我大概前前后后读了将近百个《庄子》注本,陆续也记了一些笔记。到了1996年,我花了一年的时间写了三十六万字的读庄笔记,随后整理成《樗下读庄》一书,于1999年出版。此后,我仍在研究庄子,并时刻关注别人对庄子的评论。

以上就是我读庄的历史。大家一听就知道,我对庄子的了解纯属自学,不是“学院派”的庄子研究者。但是就我的体会,研究先秦诸子的著作不是非得接受学校教育、学术训练,只要用心把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读通了就好。接下来我给大家讲的《庄子》,不是从学校学来的,是自己读书读来的。

《庄子》从哪讲起呢?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庄子》一书里有好多的人、好多的事,这些人与事都是庄子写的故事,不一定能当真。我先从庄子的几个故事说起。

第一个故事。庄子在水边钓鱼,楚王派了两位使臣见庄子,说想把楚国交给庄子管理。庄子关注着钓鱼竿,根本不看来者。他只说:“我听说你们的国家有一只死了三千年的神龟,国王非常珍视这只神龟,高供在庙堂之上。你们觉得,乌龟是愿意死后被当做神龟供着呢,还是愿意活着在烂泥里爬呢?”使臣说当然是宁愿活着在泥里爬。庄子说:“那你们就走吧,我现在就正在泥里爬着。”

第二个故事。庄子有个好朋友惠子在梁国当相,庄子前去看望。有人跟惠子说,庄子来时想顶替你当宰相。惠子害怕自己位置不保,就派人在梁国搜寻庄子,搜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惠子,问说:“你有没有听说一种鸟,这种鸟从南海飞往北海,途中不是梧桐树不歇脚,不是练子这一果实就不吃,不是醴泉的水不喝。另外有一只鸟,嘴里咬着只死老鼠,看到了那只从南海飞往北海的鸟,特别害怕,很担心这鸟要夺它嘴里的死老鼠,就发出可怕的声音想吓走那只鸟。”庄子对惠子说:“你就是那只嘴里叼着死老鼠的鸟,想用梁国宰相的权力吓唬我。”这两个故事很相似,类似的在《庄子》这本书里还有很多。

第三个故事。一个人到一个地方去,住在旅馆里。旅馆里有两个服务生,一个长得好看,一个长得不好看。他发现旅馆的老板对长得好看的服务生非常不好,对长得不好看的那位非常好,觉得非常奇怪。他去问老板原因,老板说:“你觉得好看的,我觉得不好看。你认为不好看的,我就觉得好看。”

第四个故事。宋国有一个人叫曹商,他受宋王之命出使秦国。去之前,宋王赠与他好几乘车。曹商到秦国后,很受秦王喜欢,获赏一百辆车。回到宋国后,曹商去见庄子,说:“人与人就是不一样。有的人就住在破旧的小巷子里,靠编制为生,活得不像样。而我呢,遇见了有一万辆车的国王,一下子就得到了一百辆车。这是我的长项。”庄子回应说:“我听说秦王有病,身上长了痈疮和痔疮。他到处找大夫,说要是能够用嘴把痈疮吸出来,就可以得一辆车;要是能够舔痔疮,可以得五辆车。你得到了这么多的车,是不是给国王舔痔疮换来的?你走吧。”

第五个故事。有三个人,都能与天地精神往来,最后成为莫逆之交的好朋友。其中一人突然死了。孔子听说了,就派子贡前往吊唁。子贡到了之后一看,剩下的那两人在那唱歌弹琴,边唱边恭喜死者返璞归真。子贡一听,就说你们这样做不合乎礼仪。那两人一听,就说你懂什么礼仪。子贡回去后将看到的听到的告之孔子,孔子说了一句话:“彼是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庄子就是通过讲这些故事来讲道理的。我为什么挑上述五个故事来讲呢?前两个故事,无论是楚国使臣也好,惠子也好,把当官、得爵位当做人生正道,但庄子不认为这是正道。在第三个故事里,大家都认为美的东西是高的,丑的就是低的,但旅馆的主人不这么看。在第四个故事里,曹商认为自己得到了王的赏识,自己能够在社会上展现才华、掌控社会,庄子却很蔑视。第五个故事里,大家都认为活着是好事,死了是坏事,庄子对此也不肯定。这些故事放在一块,传达出来的意思,就是富贵、荣辱、美丑、生死等等观念都是要抛弃的,而这是庄子“逍遥游”境界最基本的东西。

庄子“逍遥游”怎么可能呢?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个词组,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首先我们来看“吾丧我”。这背后也有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人靠着几案仰天叹息,然后变了个样子。他的弟子看到了,就说:“今天看到的您和昨天看到的您不像是同一个人,您怎么能够变得心如枯木、面如死灰呢?”这人回答说:“今日吾丧我。”什么叫“吾丧我”呢?在我看来,如果硬要从七万字的《庄子》一书中挑出一个词来代表庄子,非“吾丧我”三字莫属。“吾”和“我”本来是一个字,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吾”是范围更大的一个“我”,“我”是“吾”的一部分。“吾丧我”,就是我把我身体里的一部分去掉。我头脑里有很多的想法,我把其中的一部分抛弃掉,就是“吾丧我”。庄子哲学就是讲这个事情。

据有限的资料记载,庄子是梁惠王、齐宣王时期的人,大概和孟子同时代。包括庄子在内,先秦诸子关心的事,和同时期古希腊哲学家相比非常不一样。先秦诸子都关心现世的事情,没人关心现世之外的事情。比如说《论语》里子路问鬼神、生死,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对生死,《庄子》里也有他的观念:“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两人都只关心生时事,不管死后事。endprint

进一步而言,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庄子关心的事和其他人关心的完全不是一回事。除了庄子之外,先秦其他诸子如孔子、孟子、韩非子、荀子,甚至包括老子,他们关心的都是“我如何与另外一个人相处的事”,这另外的“一个人”可以是任何的人,比如普通老百姓,君、臣等等。最典型的是孔子哲学,从头到尾讲的都是这个事情,他的哲学核心“仁”就是“两个人”;他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落脚点就是我与别人是一样的,即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韩非子也关心“两个人”之间的事,但他对“另一个人”的看法和孔子相反,他认为“另一个人”不是和“我”一样的人,而是要战胜“我”的人,和“我”作对的人。所以“我”和“他”的关系是你死我活的。同样是关心“两个人”的事,孔子和韩非子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其原因在于两人的出发点不同。孔子看待“两个人”,是从父子、兄弟这种血缘关系出发的,这种血缘关系推广开来,那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韩非子则认为,这另一个人可能要算计“我”,“我”也得提防“他”。

相较而言,庄子关心的是“一个人”的事,他的学说跟第二个人没有关系,是一个人脑子里发生的事。“吾丧我”之后,“我”还是“我”,只不过抛弃了一些多余的东西,“我”和以前的“我”不同了,这个过程就是庄子的“逍遥游”。而整个过程就发生在一个人的头脑之中。

说到“吾丧我”,我们必然要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人怎么会有这些需要抛弃的东西?这时我们要引入一个概念——“成心”。“成心”这个词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指的是“来自外界或自己的一些既定的、现成的想法”。比如说:人要在九点钟上班、人必须要富贵……这些想法在庄子看来,就是一种成心,人类就这样被成心驱使着由“吾”变成了“我”。

但是,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当中,把这些“成心”都去掉,人还怎么活呢?庄子用一个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有一个厉害的木匠,他到一处看见一棵大树,底下能够为几千头牛遮阴;树干很粗,一百个人才能合抱,利用起来的话能够做几十艘大船。可木匠看都不看这棵树就走过去了。学生很不解的问:“这是我跟您学艺这么久以来,看到的最好的一棵树。怎么您连瞧都不瞧一眼就走了呢?”木匠回答说:“这棵树叫散木,不成材。拿它做船,它很快就会沉掉;拿它做棺材,它很快就烂掉;拿它做家具,马上就坏掉。所以我根本看不上。但这种树就是因为不成材、没有用,才能长这么大。它要是有用,早就被砍掉了。”庄子还讲了许多类似的故事,以说明“无用之用”。也就是说,庄子不想当有用之才,不想给社会做任何的贡献,同时也不想从社会上得到什么。从中我们看出庄子的社会观,不想为社会所用,也不想从社会有所得。用庄子的话说,就是“无功”、“无名”。

但问题在于,“无用”的可以活下来,但不一定都能活下来。庄子就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庄子和学生到山中去,遇到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别人都说这树无用,所以才能终其天年。之后路过一户农家,主人邀请庄子师徒做客,并杀雁招待。但家里有两只大雁,一只会如雄鸡般啼叫,另一只不会鸣叫。杀哪一只呢?农夫就杀了不会叫的大雁以款待庄子,因为不会叫的没用。这一来学生就糊涂了,无用的树活下来了,同样是无用的大雁却被杀了。学生问庄子:“您是要有用呢还是无用呢?”庄子的回答是:“我将处于才与不才之间。”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立足点是无功、无名,跟社会尽量不发生关系。历史上,许多人对庄子的这点不满意,文革前批判庄子,就称庄子是“滑头哲学”;鲁迅在《起死》中描绘的庄子,对庄子也不满意。但是“无功”、“无名”不是庄子哲学的全部,庄子哲学的最高境界是“无己”——即“吾丧我”。也就是说,在庄子看来,活下来是最起码的,但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回过头来说孔子。孔子的出发点与庄子完全不同,孔子认为人必须给社会作点贡献,能尽多大的力就得尽多大的力,这才是“我”的人生中有意义的事情。换句话说,孔子要将“吾”变成“我”,而且要成为精英的、高层次的“我”。相较而言,庄子是要通过“吾丧我”变成一个精神自我的人。庄子哲学归根结底,是关于一个人的、心灵自由的哲学。

心灵自由比身体自由更重要,这在庄子的一篇名文《德充符》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德充符》讲了各种身体残缺之人的故事,其中一个名叫申屠嘉。申屠嘉没有腿,他和郑国的权臣子产是同学,两人同拜伯昏无人为师。子产看不起申屠嘉,就定下两人不同行、不同处的规矩。第二天两人同处一室上课,子产不高兴了,说:“我们两人定下了规矩,你干嘛要和我坐一块呢?我是国家执政,难道你要和我相提并论么?”申屠嘉回应说:“我们跟老师学习,不就是要学习德性,忘记外在形体上的这些东西么?我跟随老师学习了十九年,他从来没有注意到我是个瘸子。也因此,我才跟随老师学习,我们关注的是心灵上的事。而你呢?关注的不过是外在皮囊上的事。你算什么呢?”申屠嘉和老师关注的东西,和子产关注的不一样。其实,庄子和他同时代的人、和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关注的事也都不一样。他认为世间最重要的事,不在于一个人像什么样子,有什么地位,拥有什么财富,有多大功绩,在于这个人在精神上如何超越、自由,不受任何的局限。

接下来要讲的是“有待”、“无待”。庄子在《逍遥游》这篇文章里提出了有待、无待的问题。《逍遥游》开篇就讲,遥远的北方有一条叫“鲲”的大鱼,有几千米长,这鱼变成一只大鸟叫“鹏”,这鸟的背就有几千米大,鹏飞起来了,翅膀张开像天上的云,它要从世界的最北方飞到世界的最南方;但小鸟一次只能飞一点儿高、一点儿远。庄子还说,楚国还有一棵大树,五百年才只是它的一春,五百年才是它的一秋;而有些小虫子,活不过一个春秋;更有一些微生物,连一天都活不成。庄子把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别称之为“小大之别”,即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

大家看到这儿,以为庄子是歌颂“大”的,看不起“小”的。但是庄子下面还说了,“大”“小”虽然有别,但都仍然有所依靠。大鸟的翅膀要有风才能飞;能够御风而行的列子,也是要靠风才能飞——庄子称之为“有待”。庄子认为真正高明的是“无待”,什么也不依靠。只有理解了这个,才能理解庄子“吾丧我”、“游于形骸之外”、“无用之用”、“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的意义。“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中的“名”、“功”、“己”都是人的依靠。最高的层次则是“你是你自己”。所以庄子“吾丧我”的结果,不是现在所谓的“个人主义者”或者“自我主义者”,庄子的本意是连“我”都不要。endprint

我们要注意庄子并非要故意跟世人的选择不同。在庄子看来,“我”与世人一样,同“我”与世界不一样之间没有什么区别。庄子有一句话很有名:“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说,站在这个角度有一个是非,站在那个角度有一个是非。这句话很受大家诟病,认为庄子不讲是非。其实庄子不是不讲是非的人,他不讲的是大家讲的那个是非,他认为“以是为是、以非为非”同“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是同一回事,他要在这个基础上另立一个“是非观”。庄子的本意,是要回到一个人的本来状态,而不是回到一个与大家相同或相反的状态。

理解了这些,就要说到庄子最重要的想法“道”了。“道”不是庄子的独家发明,先秦诸子几乎都讲“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道”在当时是一个现成的词,每人有每人的解释,没有一定之规。庄子没有完整的描述何为“道”,但在《庄子·知北游》中有两句话和“道”有关:其一,“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我们要特别留意“不得不”这三字,就是说,天本来得是高的,地本来得是广的,日月本来就得在穿梭,万物本来得是茂盛的,这就是道。其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句话中,天地、四时、万物其实是一个东西,大美、明法、成理也是一个意思。天地之所以不需要言说自己是美的,是因为天地本来就是美的样子,不需要言说。

通过这些话,我们可以理解庄子所谓的“道”,就是一个事物的本来状态:太阳从东方升起,这是太阳的道;河流归于海,这就是河流的道;一个人回到他本来的状态,“物物而不物于物”,那就是人的道。所以庄子不是社会的反对者,只不过不是社会的参与者。

有趣的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提到“异化”的概念后,大家发现庄子的想法和西方“反异化”的思想非常类似。举个例子说明。比如我来贵阳工作,房贷买房,每个月要还贷,辛辛苦苦还完贷款房子归我。但这在庄子看来,这就是人为物累。再举个例子。俄罗斯小说家契科夫写过一篇小说,叫《小公务员之死》。说是有个小公务员去剧院看戏,坐在他前面的一个秃头总是挡着他,突然这个小公务员打了个喷嚏,打在前面的秃头上了。秃头回过头来,小公务员才发现这个秃头是部长。事后,小公务员找部长道歉,部长自己都忘了这事,说没事。但部长越说没事,小公务员越觉得有事,最后自己把自己给折磨死了。庄子所看不起的人,就是这样的人。

所以,庄子的“道”是一种自然状态,但我们可以站在自然状态下来看这个世界,“以道观之”。庄子说这个世界本来只是一个世界,只不过我们看这个世界的眼光不一样。他在《秋水》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我们就是因为用非道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看出有功无功,有名无名,有己无己的差别。要是在自然状态下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大家用不自然的眼睛所看到的样子。

归结起来,所谓庄子哲学,就是一个人应该以自己本来的状态活着,尽量少为这个世界所累。用这一眼光看世界,这个世界上累我的东西,都是因为不合道。“以道观之”,世界本就没有这些人为设定的成心所造成的差异。

庄子虽然说了这么一大堆,但他说自己说的也不是他想表达的终极意义。他有这么一句话:“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也就是说,庄子说了这么多之后,他不告诉你人应当如何,他告诉你人不应当如何。他只说人应回到自然状态,不为万物所累,但不为万物所累是什么一种状态,是需要每个人自己去体会的。

这就是我今天跟大家介绍的《庄子》。

“Xiao yao Traveling”of Zhuangzhi

Zhi an

Abstract: Through explaining the inner meaning of《Zhuangzhis“I lost myself”,“to have some condition”,“without any condition”,which shows that the philosophy core by the ways of Zhuangzhis telling stories——“Xiao yao you”.Zhuangzhis philosophy is individual mind-free one.A human being should get rid off prejudice,without any relying,to return to the nature, to look at everything with natural ideas, because everything has no noble and humble. Therefore,we can get our souls and mind free.

Key words: Xiao yao Traveling;Zhuangzhi;I lost myself;to have some condition;without any condition

责任编辑:胡海琴endprint

猜你喜欢
逍遥游庄子
《庄子说》(二十三)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庄子说》(二十二)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庄子说》(二十)
以《逍遥游》为例简析庄子自由观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