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摘 要 基于小学数学地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数学“生活化”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观照对象,是破解素质教育难题的突破口之一,为此,本文以日常生活为视点,从生活“数学化”和数学“生活化”的角度,探讨怎样培养学生利用生活实际进行数学思维和怎样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问题,期望能为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提供细微力量。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9.062
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life-oriented" Perspective
LIU Wei
(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
Abstract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and the special nature of the status of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o mathematics "life-oriented" as an object of contemplation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quality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breakthrough problem of cracks, this paper is the viewpoint of daily life, from life "maths" mathematical "life" point of view, to explore how students use real life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lementary mathematics, it is desirable to provide subtle force as the 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 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life-oriented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又是基础教育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时期数学教育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青年数字能力的高低。时值国家顶层设计对当前我国的教育问题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时代性理念,这无疑对当前我国基础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改变教师“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生与老师之间平等的地位。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特殊性,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更加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让学生在现实的人文环境中感受生活数学化的学习方法,这对于践行素质教育的宗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特从以下方面刍议小学数学的教学生活化问题。
1 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学习场景
小学生属于感性直观的年龄阶段,而他们又属于活泼、无拘无束、敢于发表自己思维萌芽的阶段,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设置合适的场景,把数学知识融于直观的图片之中,让学生感受真切的生活场景,比如,针对小学低年级阶段(1~2年级),大多数同学还没有完全摆脱乳臭的儿童童真状态,玩模型玩具是现代大多数小朋友的共性,那么,老师就可以准备一些具有数字学习功能的玩具,诸如太空流动沙阿拉伯数字模型、蜂屋玩具等开发儿童思维的玩具,老师把它带到教学场地,进行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让孩子们感受玩乐的同时进行数学的学习,提高对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在玩玩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数学知识,这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而言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教学场景的布置也需要生活化,让孩子们感到他们是在家里面进行数学游戏,比如,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置场景,游乐园、公共汽车站、家庭小屋、木马、交通路门等,在这些场景中有意识地设置相关的教学数字游戏,这对于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起到很好的作用。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3-6年级),他们的认知水平则相对较高,并且已经具有了相应的数学基础知识,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亦相应的提高,对于教材中一些离现实比较远的实物要有辨别的能力,尽可能制作一些生活化的教具,或者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场景,比如公共汽车站、火车站、街道、马路等都是小同学们直接或间接知道或了解的场景,把这些场景设置上一些数学小题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发挥教师的导引作用,以学生熟悉的材料为教学素材
教师的教学引导能力高低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群体而言更不容置疑。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老师的课前准备情况与课中引导能力决定该堂课的成败,而对于小学生数学教学素材的利用是否合适,将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水平的高低。故而,应该从学生熟悉的材料中选取教学素材,例如,他们家里面每月所交的电费单、水费单、每个月买零食的钱、电话费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素材,利用每个月的电费、水费、电话费等来训练学生的数据统计能力,让他们在现实生活的数据整理与统计中发现生活化的数学学习的趣味,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直接感知能力,使数学学习融于生活,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课堂化,比如,对于电费问题,我们可以延伸为课堂学生学习的运用题问题。问:(1)你家每个月的电费是多少?(2)以一年为12个月来算,你家每年的电费是多少?(3)如果你家在暑假和寒假(暑假和寒假按4个月算)中都出去旅游了,你家一年的电费又是多少?这些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运用问题必然能够引起学生对“生活化”的数学问题的兴趣,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又引进课堂进行数学教学,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点,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问题情景创造了天然的数学素材,使学生在现实问题情景的思考中获取对数学问题的直接感知,这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认知和把握。
3 猎获生活中与小学生紧密相关的数学现象,引入课堂教学
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字。”说明了数字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提供了前提与基础。
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材所列举的案例一定程度上具有过时化和离学生的实际较远的现象,而且,同一版本的教材运用于同一区域内的现象常在,而在同一区域内又会因为学生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出现对教材感知能力的差异问题,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就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学生的基本特点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实生活的数学现象引入教学课堂,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素材中获取更大的数学知识,使课堂最大化地解决现实的数学问题,在解决现实生活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比如,3/5-2/6+1/5-4/6,这是一个数学位置移动的运算题,学生可能囿于平时一般惯性思维从左到右进行运算,这时老师就要运用学生所了解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导引,老师可以利用平时每周进行一次调座位现象进行教学,也就是当学生们调座位的时候,人和书包同时带走,使数字符号的教学实现生活化,在这里,数字代表“人”而加或减号代表“书包”,这样学生更能够理解这样的数学运算题,以至于能撇开平时所学到的乘法交换运算等惯性思维的干扰性影响。另外,在教学小学数学平均分配的问题时, 也可以通过平均分配的生活化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老师可以以班上的各个组为例,一般情况下,一个班级中会有四个组,而一个班以40人为例,我们要使每个组的人数相同,以达到各组的人数相等,问学生每组要做多少人才能做到各组的人数一样,那么就会出现40/4这样一个数学除法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进入平均数学习的生活化状态,使平均数的教学问题生活化,同时又引入了除法运用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散发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与其说让学生学习数学,不如说让学生学习数学化。”这里的“数学化”就是数学的社会生活化的另在解释,从很大维度上说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比比皆是,利用生活中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习惯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经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里“已经知道了什么”体现的是“知”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怎样对已知的问题进行践行,达到“知”和“行”的统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把握,这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无处不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导引者,需要具备社会生活的敏锐思维,把课堂的学习定位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的学习,数学的学习“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互相共存,协调好“数学”与“生活”的内在机理,使社会生活成为学校教学的实践场地。比如,对于小学教材中的“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问题,老师可以举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生活化的周长计算,学生所使用的课桌的表面就是一个长方形,老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尺子对课桌表面进行测量,先测量出每一个面的长度,再告诉学生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四个边的长度进行相加,而在测量的结果中,同学们又会发现,长方形的周长就是a+a+b+b即2a+2b,同理,老师可以让学生找出他们家里面的正方形物件,或者学生自己所玩的正方形玩具,比如八仙桌的桌面,魔法玩具的一个面等,要求他们对其进行测量,最终得出的正方形周长必定是a+a+a+a,即正方形的周长是4a,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了数学的生活化,在生活中又发现了学校里的数学问题,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体会数学的趣味所在,又能在生活中联想到课堂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学习乐趣化,又使家庭或社会的生活数学化。另外,比如圆的认识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例如常见的交通车辆的四个轮子、钟表的外圈等,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圆的实例,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实现生活即数学的深切体会。还有数学教学中的“相遇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首先老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要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公式,即速度x时间=路程,解决“距离问题”就要弄清楚这一公式,而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它,就需要老师把问题还原于生活,达到直观的展现,增加理解,比如有这样一个题目:甲地到乙地有20公里,小明的速度是5公里/小时,小刚的速度是4公里/小时,小刚从甲地向乙地先走了0.5小时,小明才开始从甲地向乙地开始走,请问小明什么时候追上小刚?对于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可以把学生叫到宽阔的足球场,进行场地实验,出于场地的限制考虑,老师可以对数字进行比例缩小,比如把20公里看成200米,把小刚的速度4公里/小时看成4米/分,小明5公里/小时看成5米/分钟,小刚先走的0.5小时看成0.5分钟,在足球场上化出200米距离线段,叫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小刚和小明,老师拿出秒表进行现场测试,这样必然加深学生对距离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对距离的相关问题直观的理解。
总之,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在进行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需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尽可能做到“学习即生活”和“生活即学习”的哲学逻辑,使小学的数学教学迈上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