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阈下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015-10-14 05:33陈媚娜
科教导刊 2015年27期
关键词:微时代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

陈媚娜

摘 要 “微时代”的到来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教育带来冲击和挑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正视挑战,准确把握“微时代”脉动,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微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9.025

How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Micro" Visual Threshold

CHEN Meina

(College of Armed Political Science, Shanghai 200435)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micro-era" continued to influence and change the ideological behavior, inject vigor and vitalit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an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and challenges. 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must change their ideas, face up to the challenge, accurately grasp the "micro-era" heartbeat,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micro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当今时代是“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视、微读、微电影、微行动、微提醒等“微元素”,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特别是手机网络终端的迅速发展,使得这些“微元素”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微元素”带来的挑战,充分挖掘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功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 “微”视阈下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微时代去中心化传播特性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教育工作者→介质(手段)→受教育者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往往以教育工作者为主导,教育内容的拟定和教育方法的实施都由教育工作者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呈单向链条状态。微时代环境下,信息交流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特点,打破了原有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客体之间的心理界限,教育双方可以平等的身份实现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得教育链条由单向趋于双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当代大学生,更擅长在微时代下表达自我意识,教育工作者如果运用好微时代的这些特点,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他们的兴趣特点,发现他们的问题困惑,在网络上平等互动的交流中,从大学生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教育方法。微时代的到来,营造了更为民主、更为宽松的教育环境,避免了大学生受教育时产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互动开放式的教育手段,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持久性。

(2)微时代核聚变式传播特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微时代创造了一种核聚变式的传播方式,即每一个信息接受者,又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也就是说,在微时代,一条信息的发布,通过接受者的再次转发,信息可以无限地传播,实际信息接受人数呈几何增长至无限。因此也就有了当今社会,一条微博足以引发国民关注这样的社会现象。如果将微时代这种核聚变的传播特性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将原来“一对多”的教育转变成“多对多”的教育,受教育者从有限迅速增长至无限,而教育工作者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却缩短了,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效果。

(3)微时代碎片化时间利用特性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在微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是不拘于时间和地点的,可以说没有时空的限制。微时代的这种对时间碎片化的利用可以打破传统教育必须规定时间和固定地点的模式,将网络与教育真正无缝衔接,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随时随地的沟通交流,迎合了大学生的生活和阅读习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时空平台。

2 “微”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预期性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脸对脸”的形式,在特定时间持续、高强度地传播教育内容,力图感染大学生,促使其思想行为发生转变,大学生对待教育内容的反应、认同度以及教育的效果都能及时反馈给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可以视情及时进行主导,使思想政治教育向着教育目的积极发展。而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背对脸”式的形式,因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发布的教育内容不再是权威,可能会出现置之不理、恶意吐槽等不良现象,甚至会引发不良评论的随意跟风,混淆了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反而削弱了教育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带来的负效应,如何对信息的公开发布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时而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理,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挑战。

(2)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挑战。任何信息的传播都需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导向性信息传播,载体的选择使用对于教育的渗透效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已由过去单纯口头教育逐渐过渡到网络教育,不少高校建立了校园网站,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专栏,但随着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终端大多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大学生的互动性和自主性更强。而这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然滞后,如何利用好微博、微信、微视等微平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粉丝圈、朋友圈、热门话题圈,提升关注度,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革新的挑战。

(3)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素质的挑战。微时代下的大学生,海量信息获取更加方便迅捷,新名词、新事物层出不穷,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出新难题,如何知道大学生们想什么、需要什么、感兴趣什么,如何跟上微时代海量信息的步伐,如何了解热门话题,如何将枯燥的理论转换成新颖内容,更易在网络上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始终站稳话语把关人的地位。再加上基于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主阵地由传统教室转变为网络,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技术提出新要求,如何恰当地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准确地表达教育内容,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这些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3 微视阈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时代的出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同时在观念、内容、方式方法上也迎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准确把握“微时代”脉动,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转变观念,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平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微时代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教育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宽视野,把握大学生的“微需求”,注重与大学生的“微交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平台”。第一,构建风格独特、形象鲜明的官方微平台。校园微平台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又是舆情研判的导向标,因此,可由高校党委牵头,宣传部门协同党团组织,由网络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官方微博、微信等微平台,发布重大信息、时政议题、校园热点,旨在理论宣传、信息传播、释疑解惑,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第二,构建对等交流、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群。微时代之所以受大学生的青睐,除了快捷、及时地分享信息外,更重要的是近乎“零距离”的平等交流。把握这一特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等应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群,在群里通过大学生的讨论,可以了解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研究确定教育内容,把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和尊重人、理解人、体贴人统一起来,注重线上线下的“微交流”。第三,构建广聚人气、人人参与的学生群。在微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是网络的主角,原本微小的个体力量能够迅速集结扩张,成为极具能量的微动力。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充分调动大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托学生会、社团、班级等学生组织开设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群,在群里大力开展互动式、启发式、开放式教育,充分挖掘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的号召力,让群里每位成员畅所欲言,在集思广益中析事明理,在切磋交流中找到答案,坚持和发展“问题大家摆、是非大家辨、道理大家讲、答案大家找”的群众性自我教育形式,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让大家在思想交锋、观点碰撞中澄清认识、深化理解,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教育。

(2)正视挑战,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能力。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应对挑战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在微时代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正确运用微时代的特点,激发教育的微能力。第一,提升教育者和大学生双向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基于微时代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就教育者而言,平时注重关注网络热点话题、网络流行语言,注重研究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兴奋点,将枯燥的政治理论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能够引起思想碰撞的网络帖子。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高校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要重点培育网络道德教育,关注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使用能力和自控能力,树立起网络信息使用的自律感和责任感,建立绿色微平台,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更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二,加强微课堂与传统课堂的虚实结合。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现实需求,微课堂的探讨与争锋可以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但却没有传统课堂“面对面”及时掌握教育效果的优势。可以说,微课堂与传统课堂各有利弊。因此,可以实现微课堂与传统课堂的线上线下结合,通过微课堂反映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思想的盲点、现实的难点,开展传统课堂的深度教育、一对一教育,达到全方位、立体覆盖式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3)多法并举,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微机制。机制的创新和科学运用,是工作高效运转的前提保障。微时代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高校加强组织,建立微教育运行的保障支撑体系。第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高校可以成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下设由思政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组成的教育组,负责校园微平台的信息发布、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课堂”等;由校园网络工作人员组成技术组,负责校园微平台的日常管理与运行。第二,健全协作协同机制。微时代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大学生身心发展变化很快,思维越来越活跃,这就需要高校领导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具体参与教育人员树立团队意识,整合资源,利用微平台,随时随地分享交流探讨教育理念、教育心得、教育知识、教育技能,提升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从而扩大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第三,健全奖励激励机制。虚拟环境中的“意见领袖”在话题的传播中拥有强大的作用力,他们的转发和评论,可以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因此,教育者要善于在大学生中挖掘和培养这样的意见领袖,高校相关部门要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激励大学生成为这样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的“磁场效应”、“朋辈教育”,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课堂更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追随,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微时代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