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15-10-14 02:18向思焱
学理论·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向思焱

摘 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显著的影响与挑战:手机等移动设备依赖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移动互联网超越现实的特性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约束作用,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平民化”和“草根性”特点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深化理论学习,提升网络技术水平,打造复合型的专家队伍,从而应对和解决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和影响,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4-0184-0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移动互联网大踏步进入日常生活。2011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在《移动互联网白皮书》中发布: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包括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三个要素。同时,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达到6.86亿,其中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80.9%)。大学生作为接受新生事物最强的群体,自然对移动互联网高度欢迎和热捧,成为移动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

移动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影响,特别是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高校思想者政治工作者未能及时转变思想和教育方式来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因此,廓清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挑战

移动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传播成本低、即时互动性等新兴特点,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交流、人际沟通、获取信息咨询的重要渠道,受到高校学生的普遍青睐。但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裂变式传播使很多大学生陷入信息泛滥的网络环境,加上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成型,对各类信息的是非辨别能力不足,极易陷入混乱的肤浅认识和知识积累,从而对高校学生思想产生不利的影响。

1.手机等移动设备依赖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通过手机上的微信、微博、QQ空间等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心情和动态,也可以及时了解亲人朋友同学的活动。同时,也要看到,在带来方便的同时,移动互联网也给大学生套上了一个枷锁,“起床玩微博,睡前聊微信”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常态。有的学生课下玩手机,宿舍玩手机,就连课堂上也在不停地摆弄手机。这已经对生活学习和思想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由于网上各类平台用户众多,每个用户都作为一个自媒体存在,都可以随时发布消息,加剧了信息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另外,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个别非法企业,通过移动互联网传播资本主义情绪和各类色情暴力信息,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养成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移动互联网超越现实的特性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约束作用

网络的传播方式带有虚拟特征,网络使用者具有较强的隐匿性,而移动互联网则具有更强的虚拟性,在PC上网民还会因为IP地址的定位而有所顾虑。而在移动互联网上,由于可以通过使用周边的无线网络,使移动互联网上的网民甚至可以更加“无所顾忌”,导致了现实生活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截然不同的双重精神体验。在现实世界里人们不敢说的话和不敢或者不方便做的事都很容易在虚拟世界找到发泄的场所。网络世界又如同一个大染缸,里面汇聚了各类良莠不齐的庞杂信息,网络上人们更容易受其他群体的影响,现实世界里受各种法规和习俗约束的非理性和追求刺激、冒险猎奇心理活动,在网络世界里都可能被付诸行动,因此在移动互联网上人们更容易摆脱社会道德约束,突破社会伦理底线。大学生心理和人格都处于从不成熟到趋于成熟、从未定型到趋向定型的变革而又关键的时期,加之高校学生人生阅历不足,生活经验有限,对朋友圈、微博、QQ空间里大量转发的各类信息辨别能力有限,他们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容易受到网络世界的影响,容易被一些煽动性的信息所动摇和挟持,加上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网络监管力量薄弱,监管空白区域较多,更加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道德约束功能,使大学生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受众和传播者,这都在无形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相当的阻力。

3.移动互联网的“平民化”和“草根性”特点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者是集知识、道德和威望于一身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对老师往往有一种源于学识权威的崇拜。教师通过自己读书学习备课,对课堂上拟讲授的知识进行筛选和分类,成为课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平民化”和“草根性”特点决定了其使用者天然具有“反权威性”的心理。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有问题习惯请教老师,而在移动互联网模式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寻找对应的答案,甚至老师课堂上没讲明白、没讲到位的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所需的信息。学生过去对老师的学术权威敬畏也变成了无所顾忌甚至不屑一顾,认为老师知道的自己也知道,甚至比老师知道得还多。对老师传播的“主流价值观”也不再像过去那么信任,开始有所怀疑,部分学生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在这种情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过去依靠知识积累和社会阅历及实践获取的优势正一点一滴地失去,其对学生的权威性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性也逐渐受到削弱。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常态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主动加强学习与变革,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积极应对和解决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1.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积极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主动顺应潮流,呼应大学生的需求,通过开通公共微信平台、公共微博等为大学生交流搭建平台,同时借助这些公共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可以组织学生对各类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社会现象等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将所思所想发在微信和微博等平台上。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这些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老师通过对学生的微博和微信内容进行评论或者点赞甚至转发,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思想的存在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还可以不定期在公共微信和微博上发布一些有启发意义的小文章,但要避免发那些空洞的说教类的文章。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还可以添加学生的微信特别是部分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的微信微博,并可以对学生空间的内容进行评论和点赞等,来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怀。

2.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打造适应移动互联网需要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由党团干部、辅导员和公共思想政治课老师等构成。这些人员来源途径多样,专业知识背景不一,各有所长,有的思想理论水平较高,有的网络技术过硬。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他们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积极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需要,既要政治思想理论扎实,又要网络技术水平过关,还要熟悉网络用语,善于将移动互联网技术熟练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心态,及时学习和掌握大众传播网络技术知识。高校有关部门也要有计划地定期对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和工作人员进行辅导和培训,使他们能够娴熟地运用各种新媒体开展工作,把每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培养成运用移动互联网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甚至成为引领网络舆论的“意见领袖”,使他们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与大学生进行平等、即时、良性的互动,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等问题,认真分析并加以解决,确保将一切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在网络技术上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在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上也要不断深化学习,破解网络时代信息和知识平民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权威的冲击,用具有深度和厚度的扎实理论来深度解读各类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做到收放自如,重树作为老师的权威,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3.强化对大学生引导教育,提升高校学术自我约束能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环境更加复杂和良莠不齐,而大学生多数对媒体了解不深入,缺乏媒体人的基本素养,对网络上很多信息的真伪性和偏向性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另外,部分学生为了引人关注,传播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在无意中加剧了网络乱象。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引导教育,通过多途径多方式的教育引导,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专门的移动网络专题讲座,加深高校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知识和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认识,提升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对高校学生网络责任感的培养,对涉及消极、反动以及色情等信息要坚决抵制,同时积极传播宣传富含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信息,引导学生勇做移动互联网时代净化网络的责任承担者。

参考文献:

[1]朱长根,安礼奎,熬丽芳.试析手机媒体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研究,2015(3).

[2]李宗岩.“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3]马洁,佟丞.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9).

[4]龙妮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研究,2013(4).

[5]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陈志勇.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