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伟
【摘 要】德育渗透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音响、形式、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要渗透德育,要将音乐作品鉴赏、音乐知识技能、音乐课外训练渗及音乐教师素养渗透于德育之中,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方法探究
德育渗透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通过一系列的乐音音群和适量的噪音音群的有机集合来塑造艺术形象,生动地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而音乐特有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浸入人们的心灵世界,通过音乐鉴赏和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因此,音乐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实施,中学音乐教育更加突出“以德育为首,以育人为本”的理念,不断通过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树立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要将音乐作品鉴赏渗透于德育之中
音乐鉴赏是通过学生在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音乐课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课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的有效手段。音乐是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的艺术,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用文字抒写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课堂上,把作品中的真、善、美传递给学生,去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音乐表达的情感和学生心中潜在的感情相互交融产生共鸣,并由此获得美的享受。
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一曲《黄河大合唱》(组歌)激发着全国革命人民的抗日热情,一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唤起了不愿作奴隶的人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当学生听着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时,定会从中体验到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思乡情怀,实实在在的体味出“人要深爱自己的祖国,深爱自己的家乡,深爱自己的亲人”的那种特殊的思想感情,而从中得到启迪,受到影响,使思想得到升华。听过钟子期的古琴曲《流水》的人,无不被它澹泊致远而又积极奋发的民族气质所感染;听赏岳飞的古词《满江红》的人,无不被其壮怀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所震撼。通过这些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师要将音乐知识技能渗透于德育之中
音乐知识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之一,而技能教学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必要条件,在知识和技能运用中从听觉和感受来渗透德育,是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在进行军乐队《团结就是力量》、《中国人民海军军歌》和《人民海军向前进》的等曲目的训练时,学生基础非常差,我要求学生不要有畏难情绪,鼓励学生一定要有信心、耐心和恒心。首先必须要求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再掌握每一种乐器的演奏技能,严格要求学生做到音准节奏稳,在演奏时,兼顾到其它声部,让学生倾听合奏效果,努力克服不足,以便保持变化中的统一,分散中的集中,层次分明、彼此配合,最终达到了和谐优美的表现效果。
三、教师要将音乐课外训练渗透于德育之中
音乐课外训练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第二课堂,通过课外训练能满足学生好动、求乐、爱美的要求,他们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我组织学生训练《忆秦娥·娄山关》合唱歌曲时,在合唱声部训练中,除了让学生掌握歌唱的方法外,还让学生去感受声音的协调性和声部的整体效果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到整体的配合能力和凝聚力,认识到自己是整体中的一员,必须协调配合、服从整体。并经常通过对比,提高鉴赏力;通过练习,获得美的声音;通过刻苦训练,统一音色,均衡音量。时刻树立学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理念,让学生知道美的歌声是通过不懈努力换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吃苦,勤奋努力,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四、教师要将音乐教师素养渗透于德育之中
音乐教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是一名教育引导者,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传播者。在对学生进行音乐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魅力和较强的专业技能,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
因此,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才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才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才能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优美动听的琴声、富有激情的歌唱、准确娴熟的指挥以及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同时,教师必须时刻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标准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和完美的专业技能来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