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 冒志红
培养转化意识,提高解题能力
●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 冒志红
数学问题的解决一直是数学能力优劣检验的标准.从中学数学解题现状来看,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更多停留在模仿阶段,对于从类似的问题中寻找解决方案更为有心得,这一直是中学数学解题教学长期以来的状态.
笔者就此情况认为主要由下列原因造成:第一,高中数学知识点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初等数学问题的解法)更多,在理解数学上述知识点和方法的基础上,首先需要巩固和熟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解决陌生问题的比重比较低;第二,中学数学解题教学比较注重模仿和变式,因此对于完全陌生问题的解决往往比较忽视,因此学生对于陌生问题的解决也不够重视;第三,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并不注重对学生转化思想的培养和渗透,更多的是重复训练下的操作,这与新课程教学理念更是背道而驰.
哈佛大学华裔教授丘成桐先生说:数学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问题解决的思路,这种思路给学生以后独立解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积累,笔者反对现阶段中学数学不停地训练、解题,学生的数学兴趣早就被磨灭了.笔者认为,上述一席话正是在提点教师,教学更要注重思维的启迪和培养,引导学生提高数学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其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才是关键.
波利亚在如何解题中说:当数学问题变得复杂、抽象、难懂时,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将问题想象的简单一些,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必一味地强硬解决,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转化.比如:椭圆中的很多性质与问题证明有些复杂、运算量较大,如何将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论证求解呢?笔者举个简单的例子.分析:把纵坐标变换为原来的倍,则椭圆变成半径为a的圆,如图1,易知圆中KAP·KBP=-1.由性质得:kAP·(.本性质可以在椭圆中进行证明,但是运算量比通过伸缩变换证明更为复杂一些)
图1
高中数学中的很多问题已经成为对思维极度历练的抽象形态,比如说:抽象函数,数列中n项的相关问题分析,空间几何中点、线、面的平行与垂直等.这些问题对于抽象能力较弱的中学生而言,有时解决过程显得较为困难,考虑到抽象问题一般均以客观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对于问题解决过程并没有严密的逻辑证明要求,因此具体化手段是解决抽象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
问题2:设函数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存在常数a>0,使得f(a)=1,f(x-y)=问:f(x)是周期函数吗?若是,求出它的一个周期;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分析:由于(fx)为抽象函数,故必须寻求感性实例的支撑,由的结构,不难联想到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域关于原点对称,且存在的一个原型.由于y=tanx为周期函数,且π是它的一个周期,可猜想f(x)为周期函数,且4a是它的一个周期,进而证明f(x+4a)=f(x),得到f(x)为周期函数,它的一个周期为4a.
说明:抽象问题具体化更多是以函数问题为主,对于抽象函数问题,笔者建议初学者更好地以具体函数模型去感知,在达到一定经验和认知后可以更好地理解抽象函数.常见的抽象函数模型需要平时教学中让学生关注.函数模型(fx+y)=(fx)+(fy),正比例函数:(fx)=kx(k≠0);f(x+y)=f(x)·f(y),指数函数:f(x)=a(xa>0,a≠1);f(xy)=f(x)+f(y),对 数 函 数 :f(x)=logax(a>0,a≠1);(fxy)=(fx)·(fy),幂函数:函数:(fx)=tanx等.
初中数学致力于一维和二维问题的研究,而高中数学已经渐渐进入了三维问题的初步探索.众所周知,空间几何问题的解决,有时可以借助二维的问题,空间向量的学习可以类比平面向量的知识等.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本是一种转化,通过类比思维产生的转化,将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问题3:如图2所示,点O∈平面A′B′C′,平面A′B′C′∥平面ABC,点Q在三棱锥OABC内部运动(不含边界),记,则x的取值范围是多少?若x=1,则y+z的2取值范围是多少?
图2
分析:要解决空间向量的三维问题,我们可以首先探求二维平面向量中类似问题的解决.利用低维问题去转化高维问题的解决,这是培养转化意识的又一种方式.首先来看一个二维平面向量的引例.
引例:如图3,OM//AB,点P在由射线OM、线段OB及AB的延长线围成的区域内(不含边界)运动,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当x=-1时,y的取值2范围是_________.
图3
分析: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知:若e1、e2是同一平面内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得a=λ1e1+λ2e2,我们把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当O、A、B是不共线的三点时,对平面上任一点P,有则P在直线AB上的充要条件是x+y=1.由上述知识,可以将二维引例以斜坐标系的方式给予回答和解决,以x、y作为有序点对(x,y),以OA→x轴,
OB→y轴,如图4所示建立斜坐标系,类比直角坐标系下的性质,可以得到如下延伸:(1)过点O且平行于AB的直线,其斜角坐标系下方程为:x+y=0;(2)以OA→x轴、OB→y轴建立的斜坐标系也分为四个象限,类比直角坐标系下线性规划知识可得P点所在位置位于斜角坐标系2-2
图4
解决:通过低维问题的解决和理解,类比转化高维问题,不妨以OA→x轴,OB→y轴,OC→z轴,建立空间斜坐标系,Q点所在区域满足线性约束条件:圯x> 0 ,y>0,z>0,因此,若点Q在三棱锥OABC内部运动(不0 数学新题对于学生来说往往较为困难,因为学生对于数学问题本质的认识不可能像教师一般,对于陌生问题的处理,学生更容易手足无措.教师对于此种问题的转化,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转化这种陌生的问题情境,即通过思考实现一定的模式识别.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巴布罗夫早已给出模式识别对于教学的积极意义,其认为学习者总是将熟悉的知识分门别类地储存于头脑中,在遇到陌生问题时,学习者首先搜索记忆库中的知识存储,通过判断识别问题所属的类型,进而转化为熟悉情境. 问题4:如图5,已知抛物线C的顶点为A,问:C所在的平面内是否存在定点M,使过M的动直线l与C交于P、Q,且∠PAQ恒为直角? 分析:本题中判断“∠PAQ恒为直角”较为陌生,鉴于“PQ过定点M”与“∠PAQ为直角”都是约束条件,故不妨调整其顺序,将原题转化为过顶点A作抛物线的两条弦AP、AQ,使∠PAQ为直角,问动直线PQ是否过定点.现在变成了大家熟悉的内容了,解答起来是不是很轻松呢? 图5 将④代入③,得2px-4p2-(y1+y2)y=0,即2p(x-2p)-(y1+y2)(y-0)=0. 由于2p、y1+y2均为实数,故直线PQ过定点M(2p,0).所以符合条件的直线存在. 说明:解析几何中有较多的问题条件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学生往往对于这样的条件无法进行合理的、简洁的转化,如:以AB为直径的圆过O点(数量积|AB|=|AC|(BC的中点D即为垂足)等,这些条件是如何转换成熟悉的数学式的呢?本例给出了一种转化的方式,这类转化需要学生不断地积累和巩固,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总之,从数学问题的解决来看,都是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化,即数学知识中讲述的充要条件.将数学表述的复杂形式简化为一种简洁的结论,正是转化的魅力所在.转化与化归思想正是基于此提炼的数学思想方法,笔者将文中所描述的四种情形进行了一定的总结,限于才疏学浅,还有其他转化的方式未能作出合理的归纳,请读者指正补充. 1.赵第妹.数学高考难题破解与知识超常联系[J].中国数学教育,2012(8). 2.金凤明.庖丁解牛与数学解题[J].上海中学数学,2013(4).A四、陌生问题熟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