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CPI改变政策风向
管清友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
与物价因素本身相比,导致其存在通缩隐忧的实体经济总需求低迷更需引起关注,下一阶段稳增长仍是决策层的主要任务。
8月CPI同比增长2.0%,创12个月新高;PPI同比下降5.9%,创下自2012年3月PPI同比由正转负以来的最大跌幅。CPI同比走高引发部分市场人士对货币政策转向的担忧,但笔者认为在实体经济总需求疲软的背景下,CPI通胀主要源于部分商品供给紧张,因而即使短期高位也不足为惧。对实体经济和市场而言,PPI同比跌幅持续扩大才是真正的威胁。
供给紧张引致食品价格上涨是CPI走高的主要因素,非食品项拖累物价上涨。8月CPI环比上涨0.5%,其中食品项影响CPI总水平上涨0.55%,非食品项拖累CPI总水平0.1%左右。鲜菜和猪肉贡献了食品项CPI环比的主要涨幅,对CPI总水平上涨的影响分别为0.21%和0.25%,但两者供给短缺难以长期持续:一方面,8月为鲜菜的供给淡季,随着秋冬季鲜菜的上市,鲜菜对CPI的影响将减弱;另一方面,猪肉价格上涨带动养殖户补栏,7月份生猪存栏量开始反弹,根据生物周期,从12月份起生猪供需缺口有望得到缓解。
PPI持续走低,源于产能过剩与需求低迷,长期内将延续弱势。一方面,上游行业产能过剩并未得到明显去化。四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刺激上游行业产能逆势扩张,但在政策刺激力度减弱后,产能过剩问题开始浮现。因重工业对GDP的贡献举足轻重,若快速淘汰过剩产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大,同时也会产生大规模的失业问题。因此,决策层对过剩产能去化实际上持“慢破慢立”的态度。另一方面,工业品需求低迷。首先,制造业产能过剩,企业处在去产能与去杠杆的艰难征途中,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其次,房地产面临短期信贷制约、中期高库存和长期人口老龄化的三重压力,步入长周期下行通道,即使近期销售回暖也难以带动房地产投资企稳;再次,基建投资承担着稳增长的重任,但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地方债务,掣肘了基建投资的大规模发展,而目前PPP模式尚不能替代城投债;最后,发达国家贸易的再平衡与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放缓,全球贸易额回落,致使工业品出口将延续弱势。
因此,考虑到CPI的短期高位主要源于食品项的供给制约,长期来看,全社会物价总水平将低位运行甚至有下跌趋势。与物价因素本身相比,导致其存在通缩隐忧的实体经济总需求低迷更需引起关注。结合近期PMI、工业增加值等宏观高频数据均处于低位,笔者认为,下一阶段稳增长仍是决策层的主要任务,托底经济将使其在7%左右的合理区间运行,政策建议如下:
首先,保持货币政策宽松。一方面,尽管2014年11月以来经历了5次降息、3次全面降准,但实体融资成本依然高企,二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高达6.46%,高于实体企业5%左右的利润率,显然不利于经济内生性复苏。央行仍然有全面降准、降息的空间,通过降低银行间市场利率,引导实体融资成本下降。另一方面,房地产、基建、制造业等项目回报周期长,这些项目投资的发展依赖于长端利率的降低。未来央行将继续通过PSL、再贷款等方式,引导长端利率下行。
其次,加大财政刺激力度。9月8日财政部印发《财政支持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未来财政刺激将是稳增长的重点。一方面,扩大减税力度,给予中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加快推广PPP模式,通过加快PPP制度建设、建立引导基金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刺激基建托底经济;再一方面,支持加大地方融资力度,通过加快地方融资平台的市场化改革,扩大其融资渠道,确保棚改等在建项目有后续资金来源、基础设施项目有充裕的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