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武术中的女性意象

2015-10-11 02:36杨亮斌郭玉成郭发明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玉女象形传统武术

杨亮斌,郭玉成,郭发明

论传统武术中的女性意象

杨亮斌,郭玉成,郭发明

在封建文化的影响下,女性群体被排除在武术活动之外。但是在传统武术中却有很多以女性意象为素材编创成的传统武术动作和套路。为了解释上述现象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武术中女性意象进入途径,表现形式和意义进行分析。认为女性意象以象形方式进入传统武术中,随着传统武术对意象的改造,武术动作名称和拳诀成为了意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对以武术动作名称和拳诀为表现形式的传统武术中女性意象意义分析中指出,传统武术中女性意象诠释了武术动作过程,标志着武术哲学的完善,显示出创拳者和当时社会的两性观念。

传统武术;武术动作名称;武术拳诀;女性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重要概念,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1]这种以客观物像表达主观情意的方法也存在传统武术中。传统武术“攻防”是“意”,它的“象”则是客观存在物,由此可知“武术意象”所指向的是经由拳家们所创造出的各种武术技术、技法的形象,是建立在“物的模样”基础上的“物的形象”的表现。[2]参考武术意象的概念,传统武术中女性意象可以定义为:“在传统武术中,以‘女性模样'为素材,对其进行加工改造的武术动作模版”。

1 传统武术中女性意象的进入途径

象形是对意象模仿、加工生产新事物的过程,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涉及中国的文化、艺术等众多领域。行为反应思想,象形体现的正是《周易》中“观物—取象—比类—体道”的思维方法,[3]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实践,体现着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统一,表现出中国文化“和合”特征。中国文字、书法、舞蹈等文化形态都是象形文化的具体体现。许慎所言“象形者,画成其物”,这种以意象为基础生产新事物的方式也延伸到武术中,从而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象形拳体系。象形拳产生的基础是内在意象,意象是个别事物在心中留下的投影[4],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知识的产生都是从头脑中的意象开始。正如亚里士多德知觉理论中提到的“无质料的形式”,其意指心灵接受到的是被知觉对象的形式而不是质料,就像印刷,印完之后留下的只是文字,而不是模板这个实体,[5]这种“无质料的形式”就是意象。象形拳正是通过对内在意象特征的把握,由造拳者在原有意象的基础上将外界生物拟人化,将静态动作动态化,并赋予这些动作攻防技击含义而产生。象形拳“仿其型、达其意”的理念讲究模仿,但简单生硬的模仿并不能产生出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武术。首先,象形拳必须经过对意象的反复思考和实践达到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把握住象形对象最为本质的特征,这样才能达到“仿其形”的目的;其次,攻防是武术的主要特征,因此象形拳还必须将攻防技击的“意”表达出来,而“意”的表达是在对“形”的把握之后,长期的实践将“意象”内化为本能,形成以“意象”为“形”,以攻防技击为“意”,以人为主体的象形套路,达到形(意象)、意(技击)和人的融合,最终形成象形拳。

在武术的漫长发展过程中,象形拳的意象不再局限于动物、植物,人也成为其意象来源。这种对外在意象的选取受社会观念的影响,通过对外在事物差异性和特殊性的把握而形成,因此象形拳不仅体现出造拳者的主观意识,同时也能反映出社会对这个事物的主流观点。动物和植物相较于人的特殊性自是不用言说,造拳者通过对动植物特殊性的把握编创出猴拳、虎拳、鸭形拳等。同样,以人为意象的拳种是对不同人群特殊性和差异性的把握,体现着人类社会中的分层现象,同时也彰显着人们对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人群的观点,如“醉拳”“女人拳”[6]都是对特定人群特殊性的把握。

在历史发展中女性一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武术的历史中也是如此。女性本应和男性有着均等的权利和同样的行为方式,但是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权利机制建立以来,女性逐渐被规训入某一特定社会分工和职业活动中,社会分工形成的两性差异逐渐内化成普遍的社会观念,促使女性展现出独特气质并且形成一套特殊的行为体系,如“柔弱、娇羞”等。女性动作的“扭捏、娇羞”以及动作所展现的柔弱气质成为了创拳者的象形对象,女性意象正是以象形方式进入传统武术中,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如《武术·射弩》分析傣族武术形成时指出,傣族武术中有学妇女纺线或猪尾巴摆动等动作,这种对女性和动物动作的模仿构成了傣族武术的基本动作、基本图形和基本要求,也就是傣族武术的基本内容、布局、攻防特点和风格等。[7]

2 传统武术中女性意象的表现形式

朱光潜指出:“表象是物的模样的直接反映,而‘物的形象'则是根据‘表象'来加工的结果”。[8]“意象”进入传统武术被加工成“传统武术的形象”,加工后“意象”和“物的模样”有一定的差异,不再是显而易见。武术动作“意象”除了通过武术动作外还通过文字表现。在武术漫长的传承过程中,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难免不会曲解传统武术,因此必须对武术动作的规格和标准进行详细的记录,尽量确保传统武术的原汁原味。文字成为了这个体系的主要载体,以文字形式详细记录武术动作的来源、技击含义以及造拳者和习练者对武术动作的客观感受。在这个体系中首先产生的是武术动作名称,武术动作名称是对拳种动作特征的描述和概括,在以意象为素材编创的武术动作和拳种中,武术动作名称准确表明了意象的来源。其次是武术拳诀,拳诀是对武术动作和拳种特征的详细阐述。武术动作名称和相应拳诀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构成了传统武术最基本的标准,保证了武术文化的传承。传统武术中的女性意象正是以武术名称和武术拳诀的形式得以表现。这两种形式也成为女性意象在传统武术表现的主要方式,表1是部分传统武术中以女性意象为素材编创而成的武术动作。

如果这些散见于拳法中的动作难以使人相信以女性动作为意向创拳是武术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那么惟有通过一套拳理明晰、特征突出的以女性动作为意向而创编的拳法加以证明。《福建武术拳械录》中就记载有一个拳种——“女人拳”。“女人拳”创始人已经无从考证,现有记录只能追寻到闽侯县歧田村周振文,周振文传给福州郭宅村。福建著名拳师郭孔熙在1985年“全国武术观摩表演赛”上的女人拳表演最为著名,郭孔熙生于1903年,因此可以推测“女人拳”的创拳年代在最迟也是在清朝。现此拳主要流传于福州市郊,女人拳拳法动作见表2。

表1 以女性动作为意象改编而成的武术动作

这些动作名称明确了动作的意象来源,由名实关系可知,名是对“实”的指涉,它们之间形成的是一种稳定的、定向的关系。创拳者创拳过程中均附伴有完整理念,每套拳法的创编皆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经长期实践而成。从表2中可知,女人拳的动作意象取自于女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动作,从男性创拳者的角度而言这些动作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女性动作的特殊性,其二两性动作的差异性。如礼节、梳头、捋眉、戴耳坠、照镜戴花、捧茶、缠脚、拧衣裳等,这些动作大多源自女性日常行为、工作,为女性特有,体现出女性动作的特殊性;虽女人礼节、担花担等行为男女共有,但存在两性差异,体现出动作的差异性。通过对女人拳动作名称的解读,可知女人拳正是创拳者通过对女性日常动作的观察,以女性差异性和特殊性动作为基础,结合个人对动作中技击含义的认识编创而成,女性意象通过武术动作名称得到清晰的表现。

单势动作名称给人以静态画面,虽然读者对动作形态有基本的轮廓,但是并不能表现动作的变化过程和攻防含义。动作名称的局限性促使拳诀的产生,拳诀对动作名称起扩充解释作用,两者相互依赖,动作名称对拳诀起引领作用,引导着拳诀的解释方向,限定着拳诀的解释范围;拳诀是动作名称的细化,构建出理解动作的框架,化静态动作为动态画面,将动作前后相连,使读者对动作意象的领会更加生动,对技击含义的理解更加深刻。拳诀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与基本动作名对应,是对武术动作名称的解释,如陈氏太极拳108式拳势总歌对“玉女穿梭”这式动作的解释:“玉女穿梭倒骑龙,连珠炮打的是猛将雄兵。玉女捧金盒,丢手、收手、刺拳、搬手、推手”;其次是对整套武术基本要求和编创理念的介绍;如王芗斋提出的“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式随意从,力由意发”的“意拳”练习总则;[10]第三类拳诀是将单个的动作串连成套路,如“女人拳”中的“上下穿梭蝴蝶掌,十八瓣转莲花手。双指抖抖指路标,捧襟下抖拧衣裳。扭扭捏捏人人会,棉中存针难上难。”

表2 女人拳基本套路动作[9]

3 女性意象在传统武术中的意义

3.1 阐释武术动作,诠释深层含义

从这些动作名称中我们可以看出动作基本形态,动作名称呈现给读者静态的画面,但是从画面中只能够体会到静止的意象。如果说武术就如这些名称所记载,武术动作的意义也就无法显现,武术动作名称所指涉的武术动作也就失去了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和最为本质的要素。武术是身体运动,是一个变动的过程,也只有在变动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动作的意义。正如德勒兹身体美学所言意义是一个“生成”过程,是一个“事件”,而不是最后的“事实”。[11]事件和事实的差异也就是武术歌诀和武术动作名称的差异。

武术动作是对意象模仿改造的结果,武术动作名称仅仅是通过固定动作形象表明了动作的来源的事实。一个完整的武术动作由名和实组成,武术动作的“实”就是指武术动作最为本质的攻防意义,由此可见武术动作的名所指的也正是武术动作的意义,意义是在武术动作变化运动中产生;武术拳诀描绘的是动作的变化和差异产生的技击含义的过程。武术拳诀通过将静态的动作名称转化成动态过程,使武术动作的意义在运动变化的差异过程中得以“生成”。武术动作和拳诀中的女性意象形象地展现了武术动作差异和变化过程,在更好的理解动作特征的同时,形象地展示了武术动作的技击含义,达到“立象以尽意”的目的。

正如太极拳中“玉女穿梭”这式动作,从动作名称中我们唯一知晓的信息是该动作以女性织布动作为意象编创而成。有关这式动作的具体意义无从知晓,“玉女穿梭”的动作构成和动作细节以及动作意义都记录在拳诀中,现古拳谱上的玉女穿梭拳诀共有三首:

玉女穿梭歌拳诀一

玉女穿梭倒骑龙,连珠炮打的是猛将雄兵。玉女捧金盒,丢手、收手、刺拳、搬手、推手。

玉女穿梭歌拳诀二

转引转击出重围,宛同织女弄织机。此身直进谁比迅,一片神行自古稀。

玉女穿梭歌拳诀三

天上玉女弄金梭,一来一往织绫罗。谁知太极拳中象,兔走鸟飞拟如何。[12]

玉女穿梭的拳诀描述了织机、金梭、绫罗等事物,充分了解了女性在织机和金梭上的运动特征才能很好的理解这式动作。通过对比玉女穿梭的动作名称和拳诀,自然是拳诀的意象更为详细、丰富、形象。三首拳诀都是通过比喻的手法将武术动作的运动特征和女性织布时的运动特征进行比较,对动作进行形象地解析。从动作名称字面理解,玉女穿梭主要指女性织布时的手部动作,而有关这式动作的脚步、身体姿势、运动路线、攻防含义等都无从了解。其拳诀则不同,传达出大量的信息,如拳诀一中“玉女穿梭倒骑龙,连珠炮打的是猛将雄兵”指明了两点,一是“倒骑龙”指出了玉女穿梭的基本身体姿态;二是“连珠炮打”指出了玉女穿梭的进攻效果,动作变化多,动作速度快且攻击连续不断,式式相接;“丢手、收手、刺手、搬手、推手”是玉女穿梭在进攻中手法的具体变化方式,同时丰富多变的进攻手法也佐证了玉女穿梭“连珠炮打”的进攻能力。

在拳诀二和拳诀三中对玉女穿梭动作的解释进一步深化,两者分别选用天上玉女和织女的弄织机和织绫罗动作为意象,借用织布动作表达动作“转引转击”和“一来一往”的循环反复特征,“出重围”进一步表现出动作攻击能力。“此身直进谁比迅”则指明了动作基本路线和运动方向,再加上“转引转击”我们可知玉女穿梭动作中还包含了脚步回旋交叉,最后“此身直进”表明了运动方向。拳诀二中“一片神行自古稀”以及拳诀三中“兔走鸟飞拟如何”与拳诀一中“连珠炮打的是猛将雄兵”三者都意在表现动作的进攻能力。

结合三首拳诀的描述我们可以将玉女穿梭动作总结为:正如女性织布时双腿弯曲一前一后成骑龙步,身体保持织梭时姿势,以脚步交叉循环成回旋直线向前,以丢手、刺手、推手三种手法进行攻击,同时以收手、搬手两种手法进行防御的运动过程。在完成玉女穿梭这式动作时必须很好的表现出女性动作特征,做到快而不急、柔而不弱。女性意象在动作的解释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首先,选用女性意象对动作进行解释,拳诀和动作名称形成一个整体,表明了动作的意象来源。其次,女性意象很好地吻合拳法“柔”的整体特征,练拳者通过观察女性动作可以得到更好地体会;再次,通过选用女性意象将静态的动作“画面”在拳诀的描述下变成动态“影像”,借用女性穿梭、捧金盒、弄织机等形象对动作名称进行详细解释,形象地表现动作运动特征以及攻防技击含义。

3.2 阐释武术哲学,深化武术内涵

阐释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意义大于作品本身,超出作品表面的范围,并且可以通过理解和解释充分展现出来。[13]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合,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成为了习武者的追求。传统武术训练的目的分为建构“经验心”和彰显“超验心”,最终目的是通过外向的“方法化”训练和内向“无化”训练达成超验心和经验心的统一。[14]武术的天人合一主要是外在的器物层面和内在的思想层面的统一,武术的拳法来源于外在,反应的却是内在思想,因此武术拳法尤其是象形拳种直接反应着人对自然的观点,象形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视为“天人合一”的武术哲学理念逐步完善的过程。从武术“仿生性生产”观点可知,武术效仿动物之攻击力而拳术化,效仿动物生命力而养生化,效仿动物之态而娱乐化[15]这三种途径将自然的力量转移到人身上,用以增强力量、增进健康、娱乐生活。人正是通过外形上的模仿彰显内心对自然之物的认同,通过象形的方式将客观的自然之物内化为一种身体技能,最后再将技能“无化”为身体的本能反应,自然就在这种情形下与人化为一体,武术就是以化“万物为我所用而不为我所有”的方式践行着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将女性动作引入武术体系,通过“方法化”的训练将女性动作“无化”为内在本能,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所产生的张力通过武术融合于身体内,体现的是无等差两性观念。两性的融合才是人类整体的融合,武术中两性融合表示着“天人合一”理念在武术中的实践和完善。

“一阴一阳之为道,而所以一阴一阳者,是乃道之体而为之”,武术讲究阴阳平衡,阴阳的对立就是武术的本质;攻防、进退、快慢等众多的对立点是武术在求“道”的过程中必须一一调和的矛盾,矛盾的对立到调和是武术哲学逐步完善的表现,武术中女性意象的出现正是两性矛盾开始消解的标志,也表明武术“阴阳之道”的进一步完善。中国文化的和谐特色就是在对立中求同存异,以共同点为中心将双方连结起来,通过搁置矛盾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阴阳对立的两性关系中,武术以两性身体为共同点,通过男性编创和习练以女性为意象而编创的拳术的方式将两性气质统一在身体内,男性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体验女性动作中的“柔”“软”“媚”气质,男性女性化,展现出阴阳融合的和谐状态。

3.3 突显创拳人意识,阐明两性观念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男女有别的思想,男女之别体现在职业分工、礼节仪态等多方面。在这种话语结构中,女性成为低于男性的第二性别。在传统的价值体系中女性被评价为愚笨、见识浅薄的群体,很多词如“扭捏”“柔弱”等也被赋予很强的女性化意义,用评价女性化的词评价男性将会被视为侮辱。儒家文化倡导两性分工,《女戒》一书将女性的言行举止总结为妇德、妇行、妇言、妇功,对女性的活动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16]在两性间挖掘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在以男性为主体的武术活动中,女性动作意象的出现,尤其是全套以女性意象为素材编创的拳种的出现有着重要意义,且其意义大于女性主动从事武术活动。女性主动从事武术是出于女性自己的坚持,是对歧视女性的社会主流观念的反抗,但双方仍处于对立斗争的状况,未能解决两者的矛盾。但造拳者主动将女性动作融入武术体系,亲身模仿,并以武术套路形式传承下去,表示创拳者的两性观念开始变化,女性地位得到了造拳者的认同。

在女人拳中有三首拳诀,通过对三首拳诀的解析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创拳者的女性观念:

女人拳诀一

女人拳像女人相,打拳容易练功难。弟子未练女人拳,务必先观女人态。

女人拳诀二

虚虚明在前,实实暗中村。莫欺娇娇女,胜过大丈夫。脚出穿花步,上脚后脚溜。软软意是假,硬硬功为真。莫道女拳软,法在撒娇中。眉眉转溜溜,媚中存杀机。身似杨柳枝,劲力从中发。柔中有技法,棉中藏钢针。

女人拳诀三

必要柔软,必要坚硬,人不动手,我也不动。人若动我,我先回避。顺势自然,先防后攻。连防带攻,攻在暗中。[6]

理解总是“植根于我们预先已有的东西,既先有之中”,[17]人对事物的理解建立在其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若对拳歌中所描述的意象没有先前的观念,就很难理解拳歌所表述的意义。女人拳是以女性动作为意象编创的拳法,自然要先了解女性动作的特点,因此在拳诀一中指出“务必先观女人态”的前提条件。

通过拳诀二和三可以了解到女人拳整套拳法的理念和技击特征,拳诀中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特色动作,如“脚出穿花步,上脚后脚溜”表现出女人拳上步和女性行走一致,抬脚较低,脚贴地面,脚步动作小而活的特征。“身似杨柳枝,劲力从中发;柔中有技法,棉中藏钢针”则表明女人拳以柔弱、放松的外相迷惑对手,实则是柔中带刚,体现出女人拳技击动作隐蔽的特征。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女人拳动作优美。在技击中能够随机应变,放松机体,在必要时突然用力,出其不意地攻击对手,以柔克刚,以快胜慢,闪躲自如,有四两拨千斤之功。结合拳诀三可知女人拳在技击中常采取以防守为主的战术,“人不动手我不动,人若动手我先避,顺势自然,先防后攻,或连防带攻,攻在暗中。”[6]拳法的特点也很好地规避了女性力量小的弱点,并且很好地发挥女性柔韧性和协调性好的生理优势,体现出以柔克刚、以快胜慢的技击理念。与其他拳法比较,它并不讲究步法稳固,而是以灵活的步法、密集的手法和隐蔽的各种肘膝冲撞、腰胯挤靠等技法达到技击的效果。

对三个拳诀的解释可以总结出女人拳的拳法特征和技击理念,女人拳以女性动作的扭捏为特点,突出以防御为主的特征,选用女性的柔弱形象蒙蔽对手使其降低防备,将技击要素融于扭捏的动作之中,以细小灵活的步法和快速的动作进攻对手。女人拳全套动作“扭扭捏捏”,“扭”和“捏”之中蕴含丰富的技击意义,其特点为技击方法比较隐蔽,更适合女性练习。女人拳拳法特征及拳法理念表现了创拳者的女性观念,创拳者选用女性动作意象为模板进行创拳,并通过亲身实践形成此拳,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下必然会受到歧视和社会的抗拒,可见创拳者必须有相当的勇气才敢在两性关系泾渭分明的社会中以男性身体演绎女性形象,这种叛逆的行为体现了造拳者平等的两性观。

“行为、思想的基础都一定是人类的理解和解释”[16],和众多明清小说中女性通过女扮男装进入男性的权利中心的做法相反,女人拳的创拳者通过自身女性化的方式把女性引入权利中心,以主动的态度接纳女性,显示出创拳者追求平等的两性观念。虽然创拳者的行为表现出对女性的认同,但这种认同并不是建立对女性地位低下的理性认识之上,相反,创拳者对女性地位认识处于模糊的状态。创拳者认为两性之间存在生理上的差异,并且将两性的生理和气质差异等同起来,将软、柔、媚的女性气质作为弱者生理特征的标志,未认识到这些气质是在男性长期的规训下产生的,“女人拳”拳理将女性置于弱者的地位上,拳法突出女性动作的柔弱和扭捏,尤其是攻在暗中的做法和正统武术人所追求的正大光明行径相反。由此可见创拳者将柔弱视为女性的根本特征,创拳者和习练者愿以身体演绎女性意象,体现出对女性群体的接受和尊重态度;但是对于两性不平等的原因和女性动作特殊性产生的原因创拳者并未深究。

3.4 还原社会现状,佐证两性意识变化

“女人拳”的出现是创拳者的创拳活动的结果,同时也是创拳者所处时代的产物。社会两性观念的变化是“女人拳”出现的前提,明清时期是我国思想最为动荡的年代,先是有李赘、黄宗羲、戴震等为首的思想家用激进的言论抨击君主专制独裁统治和两性关系;后有大批西方思想的传入,并有由西方创办的女子学校,教授女性文化知识;又有康有为等宣传婚姻自由,并谴责女性守寡是“损人权,轻天民,悖公理,失公益,于义不顾,于事不宜”,[18]梁启超更是指出了“夫男女平权,美国斯盛;女学布濩,旧本以强;兴国智民,靡不始此。”[19]并认为女性的强弱与国家强弱息息相关;清朝后期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也宣扬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在这些的综合作用之下,两性观念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武术也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气象,大批女性在军事战争中涌现,如红娘子、林黑儿、乌三娘等巾帼英雄,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中都出现了大量的女军;这一切都说明女性地位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女人拳”能流传至今,经历了创拳、传播、传承的漫长过程,拳法的编创出自男性之手,习练者也是以男性为主,在这种环境下拳法得以流传至今,说明在这个过程中女人拳被男性群体接受。男性在武术动作的编创中将女性特有动作选取为意象,从这种有意识的行为更能见出社会两性观念的转变。由此可知在女人拳产生时期两性分明的社会礼教开始动摇,尤其是社会观念的变化使得两性观念有较大的改善。

4 结语

詹姆斯·皮克曾说“我们可以对诸如经济制度、亲属制度、土地制度这类概念进行累世的实验,结果可能是很有启示意义的,甚至像宗教、语言、这类概念都不能确切的作为行为的类别,而是应该将他们看作一些标签,他们标示着某些观点[20]”。通过对武术文字和歌诀的分析,女性意象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武术动作,了解过去女性的生活状态,重构当时的社会现状,为我们从新的角度研究古代武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1] 邓国军.论“意象”的“表现”思维向度[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8(2):83-90.

[2] 吴松,王岗,张君贤.武术意象:一种典型的艺术化物象——对中国武术艺术理论的初探[J].体育科学.2012,32(5):87 -91.

[3] 张峰.象形武术·身体·思维符号[J].体育与科学,2010,31 (1):48-51.

[4] 朱光潜.东西方美学的经典阐述[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

[5] 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6] 福建武术拳械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7] 曾锡银,高涛,马汉文.武术.射弩[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8]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9] 中国武术拳械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10]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武术百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1] 姜育恒.德乐兹身体美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 陈式太极拳图说[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3] 张隆溪.阐释学与跨文化研究[M].三联书店,2014.

[14] 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5] 戴国斌.武术的仿生性生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23 (6):6-10.

[16] 刘慧姝.性别与欲望的后现代叙事——波利·扬—艾森卓性别理论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4(3):10-17.

[17]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三联书店,2012.

[18] 孙兰英.论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男性特色”[J].史学月刊, 1996(3):96-100.

[19] 胡晓红.两性和谐的哲学理解[J].妇女研究论丛,2005,63 (1):9-13.

[20] 詹姆斯·皮科克.人类学透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编辑 任丹)

Women's Image in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YANG Liangbin,GUO Yucheng,GUO Fam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feudal culture,women used to be excluded from martial arts,but there are many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movements and routines created based on women's image.In order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the paper adopts literature method to analyze the access,form and meanings of women's images in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The result shows that women's images entered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a pictographic way.Women's images in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explain the movements'process,which marks the perfection of martial arts philosophy and indicates the gender concepts of the boxing creators and society.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Martial Art Movement Terms;Martial Arts Pithy Formula; Female Image

G852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5)05-0088-06

10.15942/j.jcsu.2015.05.017

G852

A

1001-9154(2015)05-0088-06

杨亮斌,上海体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传播,E-mail:18817352124@163.com。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Shanghai 200438

2015-03-20

猜你喜欢
玉女象形传统武术
咏杏
《说文解字》“象形”辨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当代文化视域下莫言作品的女性形象意蕴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掏结术与“玉女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