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和传统的小农经济使得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安于现状,不愿意远离自己的一方土地,“农耕民族与其耕地相连系,胶著而不能移,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这种观念的影响,使很多农村地区虽然贫穷,却不愿走出来打工,尤其是男壮丁留守在家的现象很是突出。那么,如何让这样的特殊群体发挥自身潜能,带领家庭走出贫困现状,这成为农村社会工作者一大主要工作方向,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男;就业;社会工作
近些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冲击,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靠种地获得的经济收入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追求,于是出现了打工潮,很多农民纷纷抛下土地涌入城市,这就出现了现在备受社会关注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但是,还有一个群体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虽然他们经常是身强力壮不在传统意义的弱势群体的范围之内,但他们所面对的问题以及这个群体出现的原因也是这个社会所不能忽视的——留守男性。社会工作者作为政府福利政策的一双手,弱势群体的坚强后盾,应利用各种资源,做好各方面工作,促进青壮年的就业,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
一、留守男性的生活现状
(一)生活依附
传统的夫妻关系多属于服从型,传统观念中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现在仍被沿用,很多家庭中的丈夫仍旧有一些大男子主义,家庭的家务劳动都是靠妻子一个人忙碌,很少有“家庭主夫”的存在,这就造成大多数的男同志们都对自己的饮食起居难以自理。因为在他们心里本就给自己划定了区域,认为做饭、洗衣、打扫卫生都是女人们的事情。一旦妻子外出打工,家里的所有家务都要丈夫一个人来承担,他们大多都表现的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掌控。
(二)子女照顾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一首简单的却流传不息的歌,唱出了孩子和母亲之间的深厚情感。在很多家庭中,母亲是孩子们的港湾,孩子们的日常的生活也都是靠母亲来打理,一旦母亲外出打工,父亲在家守着他们,孩子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条理。父亲本就对家务不太感兴趣,对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尚感困难,何况是要照顾孩子,父亲们多少会表现的力不从心。
(三)赡养老人
妻子外出打工,丈夫留守在家这样的家庭大多是有老人需要赡养的,老人身体健康倒还好,如果家中还有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照顾,留守的男同志就要手足无措了,这不是只给一些钱就可以解决的了。这样一来,他们不仅要照顾老人们的饮食,还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问题。我们似乎很难想象一个大男人能像保姆一样细心的照顾老人。
(四)情感孤独
留守妇男的情感孤独主要是来自于交流不足。大多数的男同志是属于缄默型的,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在家中树立威严的父亲形象。或许,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和自己的妻子做一些交流,但是,妻子外出打工了,家中剩下的只有他,或带着子女,或有要照顾的老人。他们忙完地里还要忙的自己不擅长的家务,内心的焦躁难以表达,不能向其他男同志倾诉,也不好和自己的子女和父母交流,久而久之孤独寂寞感倍增,硬汉也有脆弱的一面。
(五)精神空虚
农村留守妇男的生活圈子较小,社会参与度也不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他们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来充实自己的空余时间,加上地方财政短缺,给各村庄提供不了什么娱乐设施/场所,因此,打牌、打麻将的现象很多,不管男女老少,三五成群就是一桌。他们也就只能靠这样来填埋自己的空虚,有一些人沉迷于此,小赌变大赌,对自己和家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留守原因
(一)内部原因
1.传统的思想观念
小农经济是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绵续至今不可或缺的“养分”。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今天仍是农业大国。但是并非所有的以农业为主的地域或国家都会产生浓厚的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安土重迁观念的产生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密切相关的。古代农业社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古代家庭的生产活动为个体劳作方式——男耕女织。这使得家庭担负着农业生产与人口再生产的双重职能。小农家庭一方面要缴纳地租和其他税赋,另一方面还要抚育子女,赡养老人和支付家庭的日常消费。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直至近代还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对小农家庭而言,土地是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保障。传统的农民不愿意抛弃土地所赐予他们的安全感,认为在自己手里的才是真实的可靠的。
2.缺少知识及技术
农村地区这些留守的男同志们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什么工作技术的,出去打工也只能是靠纯体力工作,可以从事像是煤矿等一些工作,工资虽高一些,但却存在着安全隐患的。现代社会需高学历的是技术型人才,对于这些出身农村,生长在农村,没读过几年书、没什么工作经验、没有一技之长的这些人来说,到城市务工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3.身体状况不允许
在这些留守妇男中可能也会有一些是无奈被留守的,他们可能是因为肢体残疾,可能是因为精神上存在一些问题而不能外出打工。身体状况不好本就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种地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什么结余,自己可能还要花费一些用于自己的治疗,他们的内心也是很无奈,很焦虑的,因此他们只能选择让自己的妻子外出打工,自己在家承担家务和照顾义务,以此来减轻家庭负担。
4.个人想法
不得不说也有一些男性是自己内心上就愿意留守在家的。传统上来说,一般的家庭中夫妻关系都是“男强女弱”,但也不可否认有一些家庭是“女强男弱”,一些男同志甘愿在家庭中扮演弱势一点的角色,将自己委身与妻子身后,让自己的妻子来为自己遮风挡雨;或者妻子是因为自己家庭状况不好,自己的丈夫又不愿意出去而被迫出去打工,这样的家庭也是存在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他们都基于自己的意愿留守了。
(二)外部原因
1.缺少就业岗位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工业效率的提升,很多原来需要很多人手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一台机器就完全可以搞定了,为工厂大大节约了时间和人力资本,也减少了很多就业岗位。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技术型人才,是可以利用自身的一技之长为社会带来效益的人。工业越来越机械化,需要纯体力操作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少,这使得很多农村出来的劳动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很多电子工业,或是纺织之类的工厂大多都是不招男性的。男同志们只能无奈的守在家中种一点地,农闲时在附近找一点零工来做,以维持生计。
2.打工工资结余少
很多外出打工的都是夫妻两个人一起出去的,也有很多是妻子出去丈夫在家的,这就是所说的留守妇男了。很多男同志不愿意出去的原因是出去打工挣不到什么钱。在外打工要租房子,要买日常用品,自己做饭还要买厨房用具,本就不高的工资一年到头剩不了多少,还不如在家种一点地自给自足,农闲的时候在附近工地找一些活干,一天也可以赚到130-200元。妻子一个人出去可以找到一些适合女性的工作,而且一般都是提供住宿的,这在工资上又省下一笔。如果是妻子在家,农忙的时候自己一个妇人根本忙不过来,又要耽误在外务工的丈夫的工作。但丈夫留守在家就不同了,农忙的时候自己完全可以忙过来,农闲的时候还可以在附近挣一些工资,这样还可以照顾到家里。
3.没有领头羊
研究发现,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都是群聚的,他们很多都是通过一个人的带领而外出打工,于是乎,很多工厂中出现了某些地方或某些村庄的老乡群。由此看来,农村人出去打工很多时候是需要一个领头羊,他们需要有人来带领他们,尤其是从来没有出去过的。
4.家庭需要
很多没有外出打工的留守妇男可能是因为家庭原因,家里有需要照顾的老人或是小孩,有田地没人耕种。虽然自己外出打工这些肯定也会有人帮扶,但相比外人的照抚总比不上自己亲自照看,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因此,有一些男同志留守在家。
三、解决农村男性留守问题的对策
不管是留守老人、留守妇女,还是留守妇男,这些群体的存在都是因为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不好,解决农村留守问题的主要还是方法还是要大力发展当地经济。
(一)政府方面
1.要致富先修路
一个地方的发展很大程度要依靠交通,交通便利了,地方经济也会跟着发展起来。“要致富先修路”,柳溪村靠近209国道和枝柳铁路,总体上来说交通还算便利。但村庄坐落于山之间,村庄占地面积较大,村内道路比较崎岖,很多都是泥土路面,且公交车没有通到村里,村民外出都不便利,就此来看,只要将自己村里的道路修建好,村民外出便利了,他们也可以将自己种的一些农产品带出去销售,给家里带来一些收入。
2.鼓励发展民营企业
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发展相应的企业,不仅农产品有销路,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带动了当地农民生产工作的积极性。柳溪村种植水稻、花卉等农作物,因此政府可以投资或招商引资在该地区建厂,对水稻、花卉进行再加工和包装,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和产品。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村庄土地可以实行承包制,全部用于生产企业所需要的产品,农民定期收租金。而且现在都是机械化操作,没有很重的活,妇女在家边照顾家庭也可以抽空劳作挣一些零用钱,这样家里的男同志就可以外出或就近在村内工厂务工了。另外,柳溪村附近的村庄很多都种有葡萄,柳溪村可以利用自己靠近209国道和枝柳铁路的优势,在该地区发展葡萄加工的相关产业,葡萄有来源,销售有道路,不仅带动了本村经济,也带动了附近村庄的发展,而且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解放了很多留守妇男。
3.传授知识与技术
很多农村的男同志没有外出打工都是因为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知识和技术。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相应政策,组织一些知识学习和技术传授的培训课程,根据财政状况和受训人员的需求,安排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增强他们外出务工的信心。
(二)社工机构
社工要想在解决该地区的留守妇男问题中真正发挥作用,首先就要在该地区成立社工机构,机构成立之后,相应的工作才能做到实处。留守妇男的存在很多是因为家庭需要他们,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因此,可以在该地区开展针对孩子和老人的相关服务,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当然,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提供知识和技术培训等服务。
1.个案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农村的老年人个体制定个别化的服务计划,包括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填补精神空虚,减少孤独感,树立积极健康的老年观;提供教育辅导,对其进行再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老龄观,提升自养能力,促进个人发展,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农村生活,实现自身价值。
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农村儿童制定专门的服务计划,包括提供日托照顾,帮助农忙或忙于工作的父母照顾孩子;提供作业辅导,帮助辅导上学孩子的功课,并提供放学后的短暂照顾。
2.小组
针对老年人,社会工作者可以建立农村老年人互助小组、兴趣小组、教育小组、学习小组、治疗小组、社会支持小组等各种类型的小组。如开展意识提升小组,可以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改变传统的“男外女内”的思想,让他们积极参与本村的公共事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家庭纠纷调解小组,不仅能够利用农村老年人的资源和力量,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凝聚力,提升他们的参与意识;开展互助和主持小组,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智力、体力、精力等各方面的问题,为其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针对儿童,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学习兴趣小组、治疗小组、教育小组、发展小组等各类小组。如开展兴趣学习小组,可以利用放学后或是周末、假期期间开展兴趣学习小组,培养孩子们绘画、唱歌、弹琴等兴趣爱好,减轻孩子父母们的教育压力。
针对知识、技术不足的中青年,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学习和指导,提升就业能力和信心。
四、总结
要根本解决农村男性留守问题,核心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生产发展了,生活宽裕了,农民们的生活才会有保障,人们才不会舍家弃院的外出打工谋生,农村的留守问题才会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丁振明,社会工作在农村老年妇女养老中的应用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1(4).
[2]蒋美华,段新燕,农村老年妇女问题及其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与运用[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2).
[3]燕耘,宋巨盛,关于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河北农业科技,2009(1).
[4]林芳璐,老年社会工作在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中的应用[J],社科纵横,2010(2).
作者简介:
李辉珍,女,(1990.11~)山东临沂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