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佳慧
摘 要:以学定教的课堂模式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强调教与学的相互融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语文教学如何构建以学定教的课堂模式?本文从重视预习,为教与学的融合寻找切入点;尊重独特理解,为教与学的融合寻找张扬点;顺学而导,为教与学的融合寻找突破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以学定教 教学融合 教学相长 释放活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47-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渠道,以学定教的课堂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强调教与学的相互融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语文教学如何构建以学定教的课堂模式,从而让阅读教学释放活力呢?
一、重视预习,为教与学的融合寻找切入点
预习历来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预习成为学生事先自主学习的重要渠道。想打造以学定教的课堂模式,就要重视预习环节,引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自学能力。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过程,学生在预习时必须按一定的目标进行,如扫清文字障碍、理解关键字句、初步理解课文、提出问题等。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在预习中能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少教,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重点教,从而实现会的不教,不会的深入教。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全文围绕“我”的心理和行动的变化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学生在预习时容易顺着故事的发展感受“我”的成长变化。在阅读教学时,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并让学生交流“我”的心理变化,不少学生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交流,但对于老教授为什么是“我”唯一的听众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教师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体验,挖掘教材中相关的语句进行细细品悟,通过品悟理解“我”的琴技变化和心理变化,感受老教授在“我”成长路上的重要作用,于时,课题中的“唯一”蕴含的意义也就渐渐清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逐渐被学生体会。可以说,预习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尊重独特理解,为教与学的融合寻找张扬点
经典作品源自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感受,因此,构建以学定教的课堂模式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让课堂变成学生个性张扬的阵地,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不断提升自主感悟能力,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如何让学生在平凡的语言中感受深刻的道理?特别是课文最后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时说的一段话,学生在交流时会出现比较多的分歧,有些学生会误以为父亲在贬低桃子、石榴、苹果的价值,面对学生的理解,教师不应直接将自己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应让学生自主体会、感悟,并让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不少学生结合文本逐渐理解了父亲是以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点为比较点,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这是父亲话语的真正含义。可以说,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就要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权、讨论权,通过思维碰撞提升认识。
三、顺学而导,为教与学的融合寻找突破点
灵性的课堂是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但能让以学定教释放出活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课堂教学更加智慧。顺学而导是构建以学定教课堂模式的一种重要策略,它要求教师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时灵活处理,既考虑课堂目标的实现,又把握动态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从而找到课堂教学突破口。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如何让学生理解将相“和”与“不和”是一个难点,也是课堂突破的关键点,只有让学生从三个故事中理解了事情的经过,才能让学生从深层次理解人物的品质。在构建以学定教的课堂模式里,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表现进行引导调整,如廉颇起初对蔺相如的看法,觉得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一张嘴反而官位一升再升,心里不服气。在阅读课堂,也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为此,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再次深入课文,去感受蔺相如临危不惧的表现。如蔺相如再次拿到和氏璧时,已将生死置于度外,想和璧“同归于尽”,足见蔺相如并非光靠一张嘴。又如,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临危不惧,欲与秦王以命相拼,可见他不仅有胆量,还有智慧,但他敢让秦王为赵王击缶是因为有廉颇大将的支持。可以说,本文三个故事看似独立,但其实三者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教师顺学而导,有助于学生将故事联系起来,从而真正理解人物品质。
总之,以学定教作为新课改倡导的课堂模式,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想在小学语文课堂构建“以学定教”的新模式,需要教师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以学定教,有效促进教与学之间的融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让语文教学释放活力。
参考文献:
[1]贾贵卿.以学定教 以读为本 以疑启思[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1).
[2]储蕾.“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现代教学,2011,(6).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