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色正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本文以东莞市纺织服装职教集团为例,通过对区域经济背景下职教集团的机制构建,结合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索职教集团化机制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职教集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服装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8-0009-03
收稿日期:2015-05-16
作者简介:黄文萍(1977-),女,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高职服装教育、服装品牌建设。(广东 东莞/5238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职教集团化机制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东莞市纺织服装职教集团为例(编号:GDJY-2014-B-b024)研究成果。2014年是我国职业教育全新启航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个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这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这些政策的出台,从根本上保障了职教集团化机制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直接服务于有效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高职教育则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单纯依靠学校为教育主体,无法实现“一线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以促进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目的;“产教融合”则是基于此办学模式上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和人力资源素质为目标,促成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由校企双方共同搭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平台,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驱动,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掌握新型技术技能的高端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职教集团背景下高职服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势分析
职业教育集团是以集团形式出现的教育经营开发组织形式。我国职教集团的实践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25个省市组建了200多个职教集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于2013年6月牵头成立了东莞市纺织服装教育集团,职教集团为高职服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以发挥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的利益关联优势,探寻校企合作各方的共赢机制。职教集团可以通过引企入校共建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生产性见习实践教学模式、校企人员互评互聘制度等项目的建设,探寻各成员间利益相关分配的理论依据。
二是可以发挥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的平台构建优势,研究校企合作深层次的对接问题。在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可以通过构建不同类型的校企合作平台,更好地深入研究如何将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育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企业的职业能力需求衔接贯通,形成一个有梯次、有拓展性的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体系。
三是可以发挥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的全局统筹优势,研究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工学关系的矛盾问题。纺织服装职教集团化办学可以更好地保障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建设模式、课程开发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从根本上将工作与学习密切结合。
三、产业后转型期背景下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服装产业逐步进入发展的后转型期,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依据区域产业特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更好地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创新是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是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与能力。但是,从针对毕业生企业满意度调研的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高技能创新型服装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究其根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产业转型阶段,服装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精细化和精英化趋势,强调学生的“应知应会”能力,而多数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还仅仅停留在“应会”能力的层面。
二是课程体系理实脱节。高职服装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基本素质类课程、专业课程、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四个部分构成,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简单地通过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形式加以区分。由于单一课程学时数有限,通常无法系统地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设计构想,进而影响到课程最终的教学效果。
三是教学内容各自为政。企业的生产运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而学校的人才培育过程也需要全局统筹。高职服装专业的师资多数来源于高等院校,企业一线生产经验较为缺乏,在教学内容配置上多局限于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或平行交叉,不能充分满足行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并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四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高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是人才培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高职服装专业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阶段。目前各院校在“引进来和走出去”校企结合方面的设想由于体制和管理上的原因,多数只是局限在某些课程或顶岗实习和就业阶段,没有全方位深入到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之中。
四、职教集团化机制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1.共创新型课程体系
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的宗旨是教学要面向生产企业,服务生产企业,尽可能的融于企业,与生产企业共同发展。院校可以利用集团成员的多元化优势和行业背景,校企深度合作,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设置、教育标准、实践教学、技能考证等有关人才培养事项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校企合作开发职教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
2.共建品牌特色专业
由行业协会牵头,通过职教集团内部的核心企业带动其他成员积极参与品牌特色专业的调研,校企合作共建一批技术要求高、实践技能强、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在集团内的中、高职院校实施中、高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计划,面向区域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围绕纺织、服装、艺术、服装市场营销、服饰品设计等专业,重点建设一批示范专业和品牌特色专业。
3.共同培养校企师资
建立校企人才“双向互聘”、“互聘共培”机制,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院校成员利用集团内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实施集团内中、高职院校教师提升计划,大力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企业成员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选派设计总监、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安排教师到生产、管理、技术、研发等岗位顶岗实习或参与有关工作和活动,并协助其完成实习课题。
4.共营生产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通过合理的结构配置,对各个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与设计,强调找到“知”与“行”的平衡点。院校成员可以按照互惠互利原则,与企业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和利益,采用接受企业设备赠送、设备推介、为企业提供设备场地、与企业合股等形式,积极引进企业生产设备、产品、资金、生产线,将学校实训中心建成企业的生产基地和“校中厂”及技能考核鉴定场所。企业成员则可利用院校场地、师资和学生资源,与院校现有设备实行共享配套,实现实训和生产共赢,提高生产效益。
5.共建实习就业基地
院校成员通过与企业签定实习合作协议、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等形式,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生产实习和就业基地。会同企业制定学生生产实习计划,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和实训大纲。企业成员根据生产、服务的实际需要,与院校签订“定岗定向培育协议”,通过职教集团范围内的毕业生就业推荐常效联动机制,优先从实习学生中录用新员工,并将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满足生产、经营、服务对人才的需求。
6.共同开展技术研发
高职院校要强化“协同”理念,积极推动校内外协同创新,对内优化专业结构,推进大类专业平台建设,提升教师职业素质和能力。对外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集成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共享。通过发挥职教集团化优势,整合集团内部院校的学生、教育、科研资源和企业的岗位、培训、研发资源,通过平台化建设构建校企双赢机制,实现产与教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通过共建设计工作室、版型研发中心、生产模块化研究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共同解决双方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将成果应用到生产服务和教学实训等领域。
五、结语
在职教集团化机制下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充分利用职教集团内部资源,搭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以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为契机,为实现集团成员各方利益共赢而展开的全面深度合作。“产”与“教”的融合,在高职服装教育领域的体现就是院校教学专业性与企业实践生产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与员工专业生产技术的相关和联系。因此,高职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当着眼于构建人才培育的职业性情景。通过职教集团化机制实现产教的有效融合,为学生创造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积累、检验、完善和提升专业学习能力的情景。在兼顾校企双方教育和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共同塑造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从而全面实现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庄立新.后转型期长三角地区高职服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辽宁丝绸,2014(2): 3-8.
[2]何雨声.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对接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5(1): 244-245.
[3]鲍桂楠.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产教融合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 61-62.
[4]王鹰,陈菡.高职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J].科教文汇,2014(1)下: 101-102.
责任编辑朱守锂“项目学习共同体”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