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组讨论法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实施

2015-09-15 02:14张吉明
化学教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张吉明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分组讨论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频繁出现在教师课堂中。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分组讨论法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注意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重视学生的质疑、讨论、辨析和评价,在促进学生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分组讨论法;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6–003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关注素质教育的今天,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分组讨论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频繁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但是,讨论法并不就是简单地让学生围成一圈、头碰头的一种谈话模式。它有自己的实施条件、原则、方法及时机,只有使用得法,才能做到“鱼满而网合,水到而渠成”。

1 分组讨论法教学的涵义和理论依据

分组讨论法教学模式是指以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逻辑程序,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以讨论形式进行问题的发现、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分组讨论法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的,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其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斯卡特金认为鼓励学生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他们提供自由讨论的机会,这既是教学方法的重要形式,也是对人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2 分组讨论式教学法应用的现状分析

我们发现,运用这种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提高有限时间内学生学习、交流的频度与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优势互补,也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2.1 学生面涉及狭窄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和心态差异性,因此分组讨论时往往出现以下现象:少数学生反应快,讨论非常积极,也非常投入,而多数人心不在焉,他们几乎成为多余人,只能坐在那里“看戏”,甚至利用这个机会说无关话题;小组汇报真正发言的无非就是一两个学生。这样真正参与的只有少数几名学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2.2 主动合作意识薄弱

在小组自由讨论活动中经常会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出现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学生有点走神,甚至有极少部分很消极,好像自己是门外汉,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原因是有些学生由于还没有预习新课,独立思考能力不够,或者是教师事先根本就没有提出让学生准备预习和思考的要求。

2.3 重形式,缺乏实效性

目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中都应用了讨论法,但是他们把讨论默认为学生已经能掌握的一种方法,缺乏对学生进行讨论技巧的培训,使讨论停留在简单的让学生围成一圈、头碰头的一种谈话模式。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过程中,他们也常常发现,能力好的学生包干的现象;或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教师要求几个人讨论问题,由于有些问题过于简单,并不具有探究性,也就是把不必要讨论的问题拿来分组讨论,此时学生虽然按照教师的要求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形似很热闹,但这种分组讨论只有表面形式,没有实际效果,经常是“一场热闹的没有实质收获的戏”。

2.4 时间很难把握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教师常常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有的学生讨论到点子上、有的学生正在讨论的兴头上、有的学生还在探索其中的问题时就不得不喊停,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得不出真正的合作结果,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也有安排学生讨论时间过多的,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

以上这些问题在实施分组讨论教学法时常常存在,从教师如何教的角度来看,归结起来主要是:如何恰当地设计分组讨论的问题;如何让学生事先准备并激发和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处理与同学的相互关系;如何合理分配分组讨论在整堂课中的时间。另外也反映了学生分组讨论学习需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因此,笔者尝试在自己的教学班里运用分组讨论教学法来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效率,努力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探索以上分组讨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有效分组讨论教学法。

3 分组讨论教学的具体应用

3.1 讨论的问题要精选

设计讨论问题的前提是一定要紧扣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从三维目标入手,在此基础上设计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相关经验证明,设计讨论问题,一要具有启发学生思维且有价值性的问题,二要设计步步深入,有一定层次性的问题。

3.1.1 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即具有启发学生思维和有价值性的问题

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能设计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尽可能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讨论学习的载体。

案例1 在复习Fe2+和Fe3+的性质及相互转化时,设计了以下问题: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进一步了解铁元素的性质打算准备以下9种溶液,进行性质试验。

问题1:同学们如果你是该小组的成员,你能否在不用其他试剂的情况下将这几种溶液一一进行鉴别呢?[学生很容易得出先根据颜色鉴别出FeSO4、Fe2(SO4)3、KMnO4]经讨论会得出再用Fe2(SO4)3鉴别余下的溶液,会有以下几个实验现象:红褐色沉淀(NaOH);血红色溶液(KSCN);红褐色沉淀和无色气体(NaHCO3);溶液变蓝色(KI-淀粉);无明显现象(HNO3);无明显现象(Na2SO4)。

问题2:实验中无明显现象的两瓶溶液(HNO3和Na2SO4)可以用FeSO4溶液进行鉴别吗?

在分组讨论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根据这些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①类别:都是弱碱的阳离子、与OH-生成沉淀、发生水解显酸性;②价态:Fe3+有氧化性、Fe2+有还原性也有氧化性。

分组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更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案例2 在上高一“钠的化合物”的第二课时时,本节的考试大纲要求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及其用途;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掌握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差异。重难点是过氧化钠的性质和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由于在第一课时学生根据实验初步了解了过氧化钠的性质和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对钠的化合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有一些重难点知识和易混淆的知识点需要大家讨论弄清楚,根据这些知识点设计了五道讨论题:

问题1:在缺氧环境下工作的人,要戴上呼吸面具,呼吸面具中装的什么物质,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

问题2:氧化钠、过氧化钠都是碱性氧化钠吗?

问题3:在泡沫灭火器中,常用碳酸氢钠与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灭火,为什么不用碳酸钠?

问题4:为什么碳酸氢钠和碳酸钠,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前者速度快?

问题5:鉴别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的方法有哪些?能否用澄清石灰水?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提出问题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此时是展开分组讨论的最好时机。如果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设计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3.1.2 问题的设计要步步深入,有一定的层次性

人们认识问题时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表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对某个化学问题能够做到全面把握。但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案例3 在高三一轮复习NH3时设计了下列问题:

问题1:根据氧化还原原理,推测NH3有哪些性质?科学家在液氨中加入金属钠或金属锂制备NaNH2和LiNH2,工业上用于制取靛青染料,主要用于有机合成和药物制造,是具有良好前景的储氢材料。以上说明NH3有 性?

问题2:与哪些物质反应可以体现出NH3的还原性?4NH3+5O2=4NO+6H2O(工业制硝酸)氧化产物为什么不是NO2?(信息:2NO2=2NO+O2,ΔH>0)氧化产物可以是N2吗?

问题3:NH3与F2以物质的量之比4:3混合后,会冒白烟,同时生成另一种只含有两种元素的气体M,则M的化学式为 。工业上用NaClO与过量的NH3反应可以制备N2H4,同时生成一种钠盐和水,写出制备N2H4的反应方程式 。

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有利于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如图所示。这样学生对NH3的性质能够做到全面把握。

3.2 分组方式要灵活

可根据不同的情景、问题,使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具体有以下几种:

3.2.1 两人互助式

同桌的两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这种方式能迅速覆盖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的机会。在化学教学中,如果采用同桌互助,既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达到共同参与的目的。

3.2.2 小组竞争式

对于几个平行并列的教学内容,按班级座位分为几个小组,让各组负责一项内容开展,然后派代表在课堂上交流汇报,达到全班学习的目的。如总结归纳四种晶体类型时,可安排几个小组负责一种晶体类型,先组内讨论该类型的结构粒子、粒子间相互作用力、作用力的强弱、熔沸点高低及比较,再各小组成员选择各组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将比较表格补充完整,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既快又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竞争意识,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3.3 讨论的形式要多样

灵活运用分组讨论的不同方式是吸引学生参与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

3.3.1 相互补充法

在小组每个成员独立思考后,随机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成员以他的意见为参考,发表见解,最终形成集体意见。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全班组与组之间的探讨,在这种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们更容易发现差异,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3.3.2 相互提问法

可小组内提问,也可小组间提问,可学生之间点名提问,也可男女生相互提问等。这样的方法增加了趣味性,如加入一些竞争机制,则使学生产生较高的积极性,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4 分组讨论法教学的几点启示

4.1 教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

学生的活动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因此,在分组合作讨论式的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教师只需要做好引导、监督。

4.1.1 教师要成为参与者

教师在这方面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活动的进程和最终的结果。教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但要做到不超越权限、多倾听、少说、适时点拨。在进行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内容教学时,先让学生分小组根据初中所学习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进行讨论解答,统一答案。让学生举例子,然后再让学生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具体分析,得出矛盾,从而自然而然地就得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教师再给予引导“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什么呢?本质又是什么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应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动脑动手去分析、得出答案、展示、评价纠错、总结。总之,作为教师都应当努力把自己作为伙伴融入其中,引导伙伴对问题的发现,和伙伴一起想办法,为伙伴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在互动过程中,让师生双方都能感受到需要与被需要,分享与责任等诸多积极美好的情感体验。

4.1.2 把评价权交给学生

一个好的主持人不是自己去评价一个歌手演唱的好坏,而是善于引导观众去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参与讨论时,学生往往会用一种依赖的、期盼的眼光看着老师,急切想知道教师对自己答案的评价,这时教师要学会卖关子,善于把这个绣球抛给学生,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不但知道了自己结论的对错,更学会了吸纳别人、与人沟通,既相信了自己,也尊重了别人。总之,在合作讨论式教学中,教师要少做、少说、多看,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做好“导”者该做的事情,使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主体得到充分的体现,进而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乐学的境地。

4.2 培养学生有效讨论的好习惯

4.2.1 告诉学生讨论时必备的几个特点

(1)热情倾听。努力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相互热情倾听的氛围。

(2)积极参与。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只有当每位学生激烈讨论,发表各自意见,讨论才会增加深度和准确度,学生才会对所得出的讨论结果理解、记忆深刻。另外,尽管希望发言的人越多越好,但也并不是说每一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必须发言。因为最为关键的是让每位同学都对他人的观点加以评述,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参与都要对别人产生影响。当发言人所讲的观点被轻易忽略或是不经任何冲突就搁置起来的话,就会降低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所以,要让学生学会追问或反问的艺术。

(3)高度注意。高度注意包括如要知道谁已经发言了,谁还没发言,以及思考为了不使整个讨论陷入仅由几个人掌控的泥潭,每个人应做些什么;还包括要注意哪些内容已有人讲过了,哪些内容还没被提及,并当自己正想发言而别人也正有此意时,把发言机会让给那些极少发言的人。

(4)相互性。相互性是指要像关注自我发展一样关注其他每一位成员的发展。如在收集资料为讨论做准备时,要让学生考虑到相互性,即要确保所有参与者都能从中受益。只有当每一个人具备了相互性的思想后,学生就会懂得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整个集体发展的原则。

(5)共同商议。共同商议是指讨论中参与者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直到有足够的理由将其推翻时为止。换句话说,就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民主讨论应当是充满辩论气息的,表达出的不同意见尽管谦逊但同时也是强有力的。这些不同意见要么是被其他不同参议者予以赞同,要么是由于强有力的说服而被放弃。

4.2.2 培训学生讨论的技巧

混乱、没有深度的谈话,最终会使讨论失去吸引力。如在一次交流中发现,有个别学生认为课堂让学生讨论是浪费时间。所以要教会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批判地、有创见地形成问题,让讨论变成一个不断有所发现和相互间有所启发的过程。

(1)学会提问。许多评论家都曾指出,参与讨论的核心支柱就是掌握提问、倾听和回应的技巧。对于三者而言,学会提问又是重中之重。常用问题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要求讲出更多证据的问题,如:你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呢?你是根据什么来推导出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

②要求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你认为……,是这样吗?也就是说……,是这样吗?

③假设的问题,如:如果把操作前后对调一下呢?如果加入的试剂前后调换一下呢?位置调换一下呢?如果把导管口插入水中,会怎样?如果撤去这个装置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2)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是持续讨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可以为讨论营造出一个相当紧凑的谈论氛围。

4.3 要不断总结、完善

学生对于分组讨论学习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教师实施分组讨论法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教师要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分组讨论教学法也有一个通过实践反思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优化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J].化学教育,2007,28(11):22~24.

[2]耿莉莉,吴俊明.深化对情境的认识,改进化学情境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4,(3):72~76.

[3]吴俊明,倪志刚.新课程理念下的创设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刘四方.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思考——基于化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案例研究[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10):19~22.

[5]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情景及其创设策略研究[J].化学教育,2004,(12):17~20.

猜你喜欢
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如何将环保理念渗入化学课堂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如何让化学史在化学课堂中焕发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