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课堂活动空间的构造

2015-09-10 07:22黄慧玲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10期
关键词:冬景教材内容江南

黄慧玲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的支配缩小了学生可进行学习的课堂活动空间和认知视野,也截断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可能性。这不利于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所以,教师要持有现代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开放课堂活动空间,让学生将课堂作为一个学习集散地,即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的中心区域或中心点。学生在这里聚合,共同研讨学习,又从这里发散,各自进行独立的学习感受,并在回归课堂的时候,将自己的独特知识体验分享给其他学生。这是对知识“总分总”的过程,课堂学习活动空间也由此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也更加广阔,教与学都变得魅力无穷。

一、集合于课堂——总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地段,它被赋予规则、纪律、方式、范畴,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网,也能检验、完备学生所学知识。简而言之,无规矩不成方圆,课堂便是规矩,学生集合于此,被塑造、被节制,被要求,最终也会从璞玉变成圆润有度的玉器。所以,课堂教学,必先集合,让学生获得汲取知识的方向,有一个实质性的活动任务,受方向、任务约束,学生也会少走弯路,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也会有的放矢。在这里,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任务,并注意这些任务分配的先后顺序,以及这些任务是否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得益彰。以此,将学生的所有注意力暂时集中在任务点上,规范他们的行动,为下面的学习活动展开做准备。

例如,郁达夫的散文《江南的冬景》,这篇文章笔法轻盈隽永,富有神韵,让人读来真觉江南的冬景就舒展在眼前。这不能不说要赖于作者的精巧构思。所以在课堂上的时候,教师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目光导引在对郁达夫这篇散文构文特点、语言特色、技巧修辞、文章意蕴方面,并综合这篇散文的种种,体会其散文的整体风格。当然,对于一篇文章,我们不可能像拆卸零件一样对待它,而是要进行整体的欣赏审美。对于这篇文章,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方向,让学生捕捉对自然独特的审美感悟,并能以一种美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目标的确定都是在课堂这一空间完成的。可以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都在这一约定俗成,规范性极强的课堂空间展开和实现。不至于被学生的自主状态打散,易于教师把握;而学生受约束和规范,也能切合学习目标,切中要点,建立知识体系,完成学习任务。在这里,教材所述的江南的冬景,受约束和规定,学生所有的思考活动必然围绕这一教材内容展开,学习步调构成统一。

二、从课堂发散——分

课堂有它的规范性,规范学生认知行为,完备学生的知识系统,但这种规范性也会对学生产生束缚,使之如在囹圄,限制自由,始终面临思维的挣扎,想要突破,却终未能突破。所以,要扩展学习活动空间,在语文课堂上划出一道口子,将学生放出来,使之追随自己的认知方式,到广阔的自然天地,到有声有色的生活环境中,去汲取知识的养料,这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开放了学生的认知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会觉察学习知识的旨趣在于感受。在这里,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而定,如果是有关自然的,教师可让学生到自然中去,如果是社会性质的,教师可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如果是生活种种,教师可让学生回归生活,感受生活。

还以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为例,作者文辞细腻,娓娓道来,将江浙地区的冬景尽显眼底。但读着读着,我们会遐想连篇,想象其他地域的冬景。但课堂空间限制重重,学生没有时间在紧迫的时间里留神,也没有机会以自己的意愿、感情、认知方向为主。一切都要跟随教师教学步调有条不紊的进行,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养成,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认知视野的拓展。所以,教师要将学生从课堂空间放出去,到广阔的生活或自然空间去,汲取知识的营养。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地域的冬景的照片、文章,还可以将自己游览过的一些地域的冬景描述出来,写成各种体裁的文章。这样一来,学生也必定会潜意识地做比较,这利于学生对江南冬景的感受。而且自主性的学习又使学生发现潜藏在生活之处,自然之中的盎然生趣。例如有些学生从江南的冬景想到北方的冬景,并加以潜意识的比较。江南的冬景比较温婉,而北方的冬景则粗犷、悲凉,漫天的鹅毛大雪覆盖在连天的枯草之上,北风卷地,枯枝摇曳,行人寥寥无几。在想象对比当中,学生存取知识经验,不至于使自己在今后的习作中笔下无词。

三、回归于课堂——总

课堂这一学习活动空间是学习活动展开的中心区域,所以学习空间无论延伸多远,都要在恰当的时机回归这一中心点。换句话说,课堂要翕张有度,更要有放有收,收是收尾,也是回归。关于语文知识,它的开放性决定着学生认知形式、认知内容的开放及丰富多样性。所以,汲取来的与教学目标一致的知识也繁复错杂,具有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其正误也需教师进行最后的判断和总结。而课堂是学生采集来的知识正误判定的“法庭”,因此,也必然要进行对课堂的回归。在这里,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采集来的知识分享出来,纷纷将所谓的知识“晾晒”在课堂上,同学之间进行研讨、分析,最后由教师做最后的说明,将学生采集的知识纷纷指向本课内容,形成对接或区别联系,让学生将思维立脚点再次转移到教学内容上。

例如《江南的冬景》,学生都分享了自己对某一地域冬景的描述,或分享了所收集的有关图片信息或资料。但这些知识与教材内容有所偏离,因此,教师要用总结性的语言使之与教材内容对接联系,产生彼此应征、映照、联系的效果。如,有些学生讲到东北的冬景:“漫天大雪,枝叶凋亡,凛冽寒风”。教师这时可以说,“这与江南芦花不败,乌桕乱梅花、草根着绿意、寒村有冬霖的景象平分秋色,各有各的风格,不能说孰好孰坏,只能说更喜欢哪一个。于是作者说‘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课堂空间是学生学习活动展开的中心区域,它对学生的认知起规范作用。但是,课堂空间的有限性,无力撑起无限丰富的知识,也无法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空间的过渡,让学生由课堂始,知认知方向,由课堂之外的空间汲取独特的知识,进行思维延展,由课堂终,与教学内容对接。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猜你喜欢
冬景教材内容江南
阅读《江南的冬景》的两种方法
吴描玉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冬景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早冬
运用创新理念整合与运用历史教材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