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中教师需把握的方向性探究

2015-09-10 07:22:44汤睿颖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教师主导仿写朗读

汤睿颖

[摘 要] “三导五学”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本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在课改实施中过于强调学生主体,忽略了教师主导,致使课改走入了另一个极端:陷入放任自流的泥潭。教师既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又要画龙点睛导出成效,教师可从每堂语文课上的写字、朗读、仿写入手,使点拨的内容具有提示性、启发性、示范性。这样的语文才有个性,才有味道。

[关键词] 语文课改;教师主导;写字;朗读;仿写

纵观传统语文课堂,教师霸占课堂的欲望非常强烈,特别是竞赛课,教师设计得天衣无缝,一环紧扣一环,教师口才也着实了得,口若悬河,但每一步都牢牢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是教师手中的皮影罢了,演得精彩,却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新《语文课程标准》不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是课改的精髓。再观如今的课改课堂,学生跃跃欲试,热情高涨,教室变成了排练厅,而教师则静静地坐在一角等待着,欣赏着。看起来效果不错,但几次课改研讨会下来,我们发现:学生忙着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一堂课下来读书的时间都很少。蓦然回首,我们发现在课改中我们走入了另一座迷城:放任学生自流,没有体现教师的主导。教师既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又要画龙点睛导出成效,教师在课堂中到底该怎么做?笔者认为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指导写字做好示范

俗话说:“字如其人。”字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另一张名片,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在这个浮躁的年代,特别是在电脑普及的今天,写字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要让孩子放下心思,好好地写字。让汉字这独树一帜的东方文化的杰作得到传承,让我们的孩子在这凤舞龙翔、笔力遒劲的汉字中陶冶情操。

不少小学中、高段的语文教师认为写字是低段的重点,到了中、高年级就没必要再花过多的时间写字。其实,写字的更大意义在于学生练习写字的过程,就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过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并提出每节课拿出10分钟来写字。因此,写字指导应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应在每节语文课上体现。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指导学生写好字?笔者认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的范写。写字是一门艺术,无须繁琐的讲解,“身行胜于言教”。教师的示范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生模仿了笔画,把握了结构,领悟了这个字的气势。如果我们的每堂语文课,教师都能坚持带着学生写好字,哪怕是一个字,日积月累的结果也会令人无限惊喜。这样做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字,更是做人、做事认真的态度,这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指导朗读导出层次

记得在一节课改课上,教师在上《钓鱼的启示》时,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让学生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谈谈是怎么理解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课堂上,孩子们是课堂的主人,说得头头是道,反驳的、评价的、补充的,都有模有样。但研讨会上就有不少老师提出:这课给人飘浮的感觉,没有深入课文中去。是的,一堂没有朗读的课,一堂没有朗读指导的语文课就像海市蜃楼,虚无缥缈,它是“墙头草”“水中萍”,没有根基。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语文学习最大的特点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但是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他们可能有口无心地读,可能盲目地读,可能应付式地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导出层次,导出味道。本课中,当孩子提到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时,教师就要站出来,指导学生好好读读,让孩子深入书中,走进课文。教师不必面面俱到,要“抓大放小”“以点带面”,重点导好关键段落,指导学生学会抓重点词,抓标点符号,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读出画面,读出滋味。当学生读不好时,教师还得范读,让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当学生真正会读了,就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与文本擦出火花,语感就会出来,自己独特的感悟就会出来,他们的品德情操也会得到升华。当然,教师的点拨应是在学生充分读之后,针对读中的共性问题“精”导,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精心、巧妙的指导,目标不是答案而是思考问题的一种方法,是渲染一种情景让学生体悟教师的导读,能对学生起到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点拨的内容具有提示性、启发性、示范性。

三、指导仿写巧挖教材

提到习作许多孩子都会感到头痛。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学校实施课改以来,笔者一直坚持每篇课文进行一次课堂小练笔——仿写。所谓仿写,就是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仿照一句、一段、一篇的写作方法来练习写作。小学阶段从三年级开始练习写作,借助范文指导学生仿写,就如书法中的临摹一样,是学生写作的良好开端。可以让学生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降低了写的难度,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确,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孩子仿写的佳作,有的句式优美,如《桂林山水》中三、四自然段排比和比喻的运用;有的段落工整,如《第一场雪》的第四自然段写下雪时的景象,作者按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有的章法有序,如《观潮》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景象;有的立意深长,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物喻人,用普通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并且许多课文在某些地方“留白”,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如《女娲补天》中女娲找五彩石部分,只写了女娲忙了几天几夜,而没有写女娲是怎样找的;《半截蜡烛》中最后写到蜡烛在杰奎琳踏上最后一个台阶时熄灭了……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有值得我们仿写的地方。可是我们的学生太小,还不能发现。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善于引导孩子发现、注意、学习。两年的坚持,笔者发现仿写确实让孩子收获很多:仿写句段,促使学生语法逐步规范了;仿写篇章,学生学会立意选材构思了。仿写让学生积累了素材,学会了求异求新,仿写是让学生“照葫芦画瓢”,但不是抄袭,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找准和把握仿写的生发点才行。如:《科里亚的木匣》文中有科里亚埋木匣的动作描写片段,我们可让学生仿写自己做的一件事,种花、拖地、洗碗、泡面等,进而体会动词的准确性。《槐乡的孩子》第三段开头写天热的小片断: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于是,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仿写天热不同人或动植物的不同表现,就自然轻松得多了。

课改强调学生主体,但不否认教师主导,在课改的路上我们不能走入另一个极端,教师要画龙点睛地导学才能与学生的主体学习相得益彰。语文教师必须在每堂语文课上扎实写字、朗读、仿写并从这三方面加以精当引导。这样的语文课才有个性,才有味道,才达到了课改的真正目的。

责任编辑 敖小英

猜你喜欢
教师主导仿写朗读
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阅读教学不能轻视教师的讲
考试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23:54:03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探究阅读
考试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23:53:19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18:24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18:32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9:44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6:12
挖掘阅读教材, 实践英语仿写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6:19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
成才之路(2016年22期)2016-09-22 17: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