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加长“短板”的策略

2015-09-10 07:22:44宋闽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短板

宋闽

[摘 要] “短板理论”的运用普遍存在于当前的教育教学,但生硬地加长“短板”(班级中的后进生),效果又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适得其反。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检验发现:给予针对性的关注、在扬长中拉升、巧用适性的教学等方法,可以有效激发“短板”们的学习热情,认识自身的学习不足,感受更多成功的学习体验,是实现“短板”们快乐收获、主动提升、更好成长的有效教学措施。

[关键词] 短板;针对性关注;扬长中拉升;适性教学

“短板理论”又称“木桶原理”,是指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要是其中一块木板很短,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行。这一理论的运用也普遍存在于当前的教育教学,面对“短板”(班级中的后进生),教师无权换掉,唯有“加长”。但生硬地“加长”,效果又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适得其反。

笔者教小学低年级美术多年,通过教学实践检验,笔者发现扬长、适切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可以有效激发“短板”的学习热情,提高“短板”的自信,实现“短板”的主动提升。

一、给予“短板”有针对性的关注

“面向全体学生”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重点强调的理念。“面向全体”要求教师做“园丁”而不是“伯乐”——多一些培养与浇灌,少一些甄别与选拔。这就需要教师做到对每一个孩子怀有真挚的关爱,能根据学生不同的成长需求给予有针对性的关注。

譬如:一年级女生小怡,课上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仅自己基本不听,还要时不时地离开自己的位置去招惹他人,严重扰乱课堂秩序,一直是笔者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一次上课,她又乱涂乱画,还把仅剩的几支彩色水笔的头一支支地摁进去。笔者没收了她的彩笔,但又送了她一袋新彩笔,并帮她重新画了一头小毛驴,要求她涂好颜色后交给我。本意只想震慑一下,事后不久她主动将那幅涂好颜色的画交给了笔者。由此可见,学生其实真正需要的,只是教师付出多一点的宽容与耐心,给予他们多一些有针对性的关爱。

教师对“短板”针对性的关爱,可以有效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感情,让学生“爱师乐学”。如开学初,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配合自己把材料分类理齐,由老师保管,在课上选“短板”作为组长将材料下发等。这样做既避免了材料弄丢或学生不带材料等问题,又可通过让“短板”担任组长等鼓励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设计“美术作业展示板”,将学生作品定期展示在上面,起到表扬肯定、提高自信的作用。对于美术方面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如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创作构思、当场绘画示范等,既可以提升自己,也能激励“短板”。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教师应该充满着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正视学生个体上的差异性,给予有针对性的关注,学生才能在感受到快乐与自信时,主动学习,进而提升自身的短板。

二、在“扬长”中拉升短板

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第一条的具体要求是:在评价中努力体现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由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可以运用先赞美后指正的做法,先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再适时提出改进的方向或方法,从而激励学生更进一步。

例如:下课前10分钟,通常笔者会让自认为已经完成作业的同学,将作业展示到黑板上,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评价,感受自己作品的成功之处,更对不足能有直观的比较和认识。某次,小乙展示了他的作品,同学们却纷纷发出嘲讽的笑声。笔者这样说道:“老师觉得小乙同学今天的画有很多好的地方,你们能看出好在哪里吗?”有同学说:“颜色涂得很均匀!”还有的说:“构图很饱满!”……得到同学们的赞美,小乙的神情由失落转为欢喜,笔者就顺势问道:“那小乙同学想不想更进一步?”他使劲地点点头。笔者说:“那好,我们今天就给小乙的画提一点不足,好吗?”有同学就说:“画面内容不丰富!”“那还可以添加些什么让画面丰富又有趣?”我追问。“加几条波浪线和一条大鱼,让长颈鹿和大鱼比赛游泳!”“长颈鹿的肚子下面还可以加一头小鹿,那是它的孩子!”……此时,同学们奇思妙想的创意,已然成了小乙追求更好画面的动力。事后,看着小乙在自己的画上兴致勃勃地添加完善,其他同学也对自己的画进行完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人肯定。”针对学生的欠佳表现,用赞美的方式和隐性的批评,往往比直接的批评来得更有效,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并乐意改进,所以是教师在“扬长”中拉升学生短板的有效策略。

三、巧用适性来“加长”短板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美术)》中指出:积极愉快的体验是每个人都期望获得和享受的,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和愉快的体验,他就会希望重复这种体验,期盼下一次美术学习活动的发生。所以,教师若能巧妙运用“适性”的教学,让学生收获更多积极愉快的学习体验,累积学习兴趣,定能有效“加长”学生的短板。

例如,上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学期《克隆小动物》一课,要求利用复写纸的复写功能,画对称的图画。新鲜的材料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但笔者发现,学生在夹入复写纸后的绘画期间,有很多细节需要留意,如不能用橡皮擦、不能画错一面画反面等,这些在平时看来习以为常的事,这次却都不能做,虽然笔者反复讲,学生仍然经常出错。事后,笔者进行了冷静的反思,意识到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学生的认知经验所决定的,随即做了教学上的改进——先将纸折好画好,最后夹入复写纸描印一遍。这样一来,这些学生作画的成功率迅速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也倍增。

所以,教师在运用新材料进行激趣教学时,更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想学生所想,做学生能做,巧用适性的教学,帮助他们认清新材料的绘画优势和不足,让他们在积极愉快的学习体验中,感受更多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有效“加长”自身的短板。

此外,针对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弱和专注力不持久的特点,教师的直观性示范就显得尤为必要。但在示范中,做什么样的示范,示范到什么程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笔者以为:教师的示范除了要给学生一个更直观的感受外,还应当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余地和拓展思维的空间,通过激励学生各自丰富多样的表现,有效提升学生“加长”短板的动力。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还发现:在学生之间,运用身边同学的事例来说话,往往更具说服力。由此,教师可以选出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优秀作业进行展示,起到对其他同学引领激励的作用,为实现教学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表现不佳的作业,则可帮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对不足之处理解得更明白透彻,在提高学习质量的同时,收获更多成功的体验和学习的快乐,学生短板的“加长”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所以,面对“短板”,教师不仅要有长远的眼光,更应当相信扬长的力量,巧妙运用适性的教学,来激发“短板”不断提升的内需,帮助“短板”认识自身的不足,给予“短板”更多成功的体验,从而实现孩子们的快乐收获、主动提升、更好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美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万永勇

猜你喜欢
短板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执行“强制休假”还需“补齐三个短板”
补齐短板中的短板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 00:49:12
立新标 补齐劳动防护短板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4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 01:05:40
别让你的不完美成为孩子发展的短板
中华家教(2018年10期)2018-10-30 01:43:16
补齐短板 建好“四好农村路”
中国公路(2017年17期)2017-11-09 02:25:00
明确主攻 补齐短板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6:56
补齐短板 共享改革成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稳定了队伍 补齐了短板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