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芳 张琰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出台,各地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建设工作,而由于地域经济等差异,欠发达地区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迟滞落后的状态。本文以延安市为例,在充分调研目前该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列举了该地区教育部门正在采取的积极措施,并从教育技术学专业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问题与对策;欠发达地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2-0085-03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到2015年宽带网络覆盖各级各类学校,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也不例外,初步建成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支持教育云资源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的有效部署与应用。”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在我国较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论是在教学的硬件建设、软件资源上,还是在专业师资水平、教学理念上,都有较大的优势。然而,在欠发达地区,由于信息闭塞,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存在诸多问题。下面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进行详细剖析。
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
(1)家长、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普遍态度冷落、认识存在偏见
在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体制的夹击下,信息技术课程并没有被大众所认可,大部分家长认为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在学生日后或者上大学后再学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用处不大。在农村地区,人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大多还停留在无所谓的认识上,这些造成了社会和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轻视,并直接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2)由于课程不受重视,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
由课堂追踪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上课态度很认真,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领导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导致课时很难保证,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基本上很少与学生交流,缺乏研究与创新的动力。
(3)学生对课程学习目标迷茫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面对计算机充满好奇心,而且都比较好玩,自制力较弱,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目标很迷茫,但是上这门课的兴趣很高。信息技术课程被学生认为是不重要的课程之一,把信息技术课堂当作学习生活中一个放松的场所。
2.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城乡和校际发展不均衡
(1)教师意识形态落后,教学观念整体不高
在对城镇与农村的教师调查访谈中发现,城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意识都高于农村教师。但由于延安市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与外界沟通较少,教师信息化教学观念整体不高,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约有86%的教师仅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且存在着想用就用,能不用就不用的心态。
(2)课堂教学模式相对落后,不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以讲授为主,只有一小部分教师在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自主学习模式,在市区的重点初中教学效果比较好,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硬件和自身能力限制,这样的创新不是淹没在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之下,就是由于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成了学生自主“玩耍”的课堂。
3.一线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欠缺
大部分教师对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了解甚少,缺少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资源搜索、制作网络课程、教学微视频、进行网络教研、开展网络协作学习等一系列手段和方法的培训。同时,教师对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还不熟练,如何制作、开发新技术新媒体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如何将优质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科学、有效地深度融合等,成为困扰广大教师的突出问题。
4.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时间不够
大量优秀数字资源得以应用是教育信息化核心所在,延安市建立了新课程同步教学资源平台,使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通过网络输送到各个地域,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存在有的学校禁止学生上学带手机、住宿学校没地方上网、有网络机房不开放等现象,教师备课对资源的使用力度不大。
5.队伍专业建设不足
调查显示,学校信息技术部门人员不足,教师除了上信息技术课之外,还要负责学校的课件设计、网络维护、信息上传、视频制作、新闻摄影等工作,工作内容多,强度大。同时,大部分信息化工作人员为信息技术专业或相近计算机专业,在农村地区,甚至由与信息技术专业无关的人员代替。这给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了困难。
6.学校财政投入不足
在调查过程中,有校长坦言:“我们机房也有了,计算机也有了,可是计算机一开就要费电,一个月下来,学校的开支要增加不少,不是不想让学生用,是用不起。”另外,学校没有专门进行机房管理的教师,由于没有正式的岗位及奖励机制,教师很难有积极性完成这项工作。最终,学校受到资金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利用资源。
采取措施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硬件环境
2014年,全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累计建成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平台、13个县区教育信息平台、引进了优质数字资源;建设了“延安市新课程同步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了“人人通平台”,该平台依托“陕西教育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市县两级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广大教师提供了网络教学的空间,开启了网络教研的大门,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途径和保障。
2.主管部门及时调整建设方向
整体来看,延安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正在稳定推进。在基础设施、终端覆盖的现有条件下,正逐步把从对硬件设施的建设集中到应用层面上来。
立足当地现状的教育信息化相关策略和建议
1.转变广大教师教学观念,开启新的教学思想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也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发达地区已经从单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扩展到更为广阔的通信技术、机器人、3D打印等领域。在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对终身学习、基本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掌握的能力培养。把从关注纯粹技术讲授扩展到关注学生自身心理、伦理道德、情感层面上来,强调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一线其他学科教师也应当深刻意识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位教师都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方式,积极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微课、MOOC、移动学习、智慧校园等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新形势、新技术。
2.大力开展各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以竞赛带动应用
2014年,延安市广泛开展了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活动。在国培项目的基础上,县区也开展了相关的信息化教学培训会,但参加的人数还应当继续增加。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人人通”平台,采用现场培训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广大一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探寻具体有效的培训方法,使培训落到实处,扎实有效。
3.教育部门之间要加大合作,以网络教学研究活动带动应用
主管教育信息化部门的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应当通过与市教研室、基础教育科室、人事部门等的合作,增强部门之间的业务往来,在各个环节上协作,共同为信息化教育建设保驾护航。以微型课题研究带动信息技术应用,可以提高师生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重要性的认识;并逐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4.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应建立教育技术装备配备标准和激励机制
政府教育部门应当参照其他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配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明确学校办学过程中,采购设备的条件和标准,从顶层进行设计,促进信息技术设备在物理层面实现区域共享,为今后应用过程中的改造提供便利,为技术的升级换代提供保障。制定具体的装备验收、评估、管理维护等细则,使每所学校有章可循,为教师的管理工作支付相应酬劳有法可依,提高办事效率,保证为学生提供使用网络学习的时间,推进本地区教育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并提供政策性保障。
5.建立一支专业的信息化教学队伍和信息管理队伍
教育部门要增加信息技术教师的师生比,增加相应岗位编制,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工资待遇及地位;加大学校教师中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配比力度;加强引进人才政策时向教育技术学专业倾斜,充分发挥其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专业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理论培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视音频处理等方面的优势。
同时,还需建立稳定、专业的网络教育信息管理队伍,开通教育网站,并不断提高质量、丰富功能,加快教育信息的宣传速度。
6.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财政经费配套
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投入,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充分支持,要意识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储备。延安市教育部门近年来已经进行了大量财力投入,但是研究发现,生均投入还是较少,目前教育信息化整体状况处于初级阶段,更多的是在硬件设备上做了投入和建设。接下来,应当把更多的财政投入向教育教学倾斜,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小结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大工程,欠发达地区受到地域的限制,建设工作相对落后,但是我们应看到,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继续努力探寻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和方法,并将其实现于教育中,以便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延安市教育局召开“陕西教育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延安市级试点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应用培训会[EB/OL]. http://www.yaedu.net/Pages/jydtcounts.aspx?tid=2254&tystr=Jydt&tyid=20,2015-1-8.
[2]延安市教育局召开新媒体新技术应用培训会[EB/OL].http://www.yaedu.net/Pages/jydtcounts.aspx?tid=2009&tystr=Jydt&tyid=20, 2014-5-19.
[3]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4]《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201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