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鹏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是指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功能,使其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学生。但整合并非是将计算机与生物学科的简单结合,而是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从而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与教学目标整合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其科学素养,提高其能力。例如,在讲授“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内容时,教师先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必要的外界条件”,然后让学生做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接着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录像记下学生操作的过程,指导其完成实验的设计;学生也可以自己用录像、照相等手段,记录小组实验的过程,然后写出实验报告,得出自己的结论。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实验过程做成PPT,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共同探讨结论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学习,不仅学习了种子萌发的相关知识,而且学会了应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与教学内容整合
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学习主题的学习情境,通过课件、视频、动画、科学动态模拟等,演示生物微观或宏观的生理变化,加强其直观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在讲授“光合作用”的内容时,教师通过动画介绍光合作用发现史,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微观的物质和能量变化;在讲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内容时,教师通过动画演示生长素使细胞伸长的变化;在讲授“遗传物质基础”内容时,教师通过动画演示DNA的复制过程(解旋、碱基配对)、蛋白质的合成(转录、翻译)等。这些演示实现了用生动的形象信息揭示复杂过程的目的,在感觉与思维之间架起了桥梁,解决了学生学习的难点问题。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如课件、动画等,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的学习方法,使教学过程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与教学方式整合
教师利用网络教室的网络教学环境,可以改变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特别是情感的交互和分层教学。例如,在讲授“遗传和变异、健康教育”的内容时,由于教学信息量大,有些问题学生难以公开表达,所以教师可以尝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学,提供给学生以其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环境。教师先将教学资料制作成网页,然后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各自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对自己难以开口的问题,通过教师提供的网页查询答案,接着就某些不懂的问题与教师交流。在进行网络教学时,教师还可给学生提供配合教学内容的检测题,包括基础性题目和拓展性题目。学生在完成基础性题目后,如果有兴趣,可以有选择地完成拓展性题目,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学生的作业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提交给教师。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提高生物课堂质效的促进作用很明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规划出更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而且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尽管目前这一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对教学效率的促进作用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事业也会取得更多令人瞩目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