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我国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和学术交流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术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为例,将个人演讲、小组辩论等活动引入课堂,探索、构建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既能满足语言技能训练需要,又能实现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实现方式。
关键词: 思辨能力 演讲 辩论 《学术英语》
建构主义学习观已成为新时期外语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这种学习观强调学习者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从而在具体情境中探索主动构建知识[1]。思辨与创新能力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重要技能,要求学习者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对信息的真实性和精确性进行独立、多视角的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是新时代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与核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国际教育界业已达成的共识,也是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更多高校加强了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原版教材的使用、国际间学生互访、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都对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熟練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已经成为广大学生的迫切需要。因此,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术交流能力,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已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学术英语》课程为例,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主要目标,探讨将演讲、辩论等运用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学术交流能力。
1.大学生思辨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英语教学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还有一些问题,从传统意义来讲,英语教学一直偏重语言技能操练和语言知识学习,教学重点、难点放在结构、语法和词汇上,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的口语、写作等产出性技能却没有充分重视。大多数口语教材仍以简单的日常对话为主。教师上课练习形式多以浅层次模仿型对话、复述为主,而演讲、辩论等发展学生思维深度和创新能力的课堂实践活动却较少开展,使得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长期得不到训练而无形间被大大削弱[2]。此外,因对其他学科涉猎范围有限,专业词汇极度缺乏,很多学生存在“思辨缺席”现象,突出表现为口语交流时内容空泛,缺乏逻辑性和思辨性,独立提出新观点、新见解的创新能力普遍不强,更无法用英语就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口头学术交流。
2.演讲、辩论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演讲是针对某个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评论,清晰、完整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并互相交流信息的真实的社会活动过程,因其集语言交际、信息传达及思维训练于一身而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辩论更是各种知识运用的综合体现[2],辩题通常来源于近期重大新闻及社会热点问题,辩论者须对辩题做出辩证性思考和阐释,辩论者所要解决的任务问题几乎直通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管理学等这些知识领域。把演讲、辩论融入学术英语课堂教学对激发学生思辨能力,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演讲过程伴随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寻找话题、查询资料、在公众面前进行口头表达,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深入思考的能力;通过听众的肯定和否定评价,培养批判性倾听能力和求同存异的开放态度。同样,学习辩论知识能培养学生辨析和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3.以辩论、演讲为主要课堂活动,以培养学术交流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本研究总体思路为:立足于学术英语教学现状,以思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学术交流能力培养为重点,依托网络资源,将个人演讲、小组辩论等活动引入课堂,探索、构建一套既能满足语言技能训练,又能实现思维能力培养,真正融合听、说、读、写、评、探、创的教学模式[3]。
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达到相应的语言水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要同时兼顾这两点,就一定要和学术阅读或学术听力相结合。教学研究表明,没有一定的语言及知识积累,学生很难阐述复杂的、有学术内涵的问题。一方面思维空洞,交流时言之无物,另一方面语言上词穷句短,缺少足以表达自己思想的句型结构和词汇。因此我们认为构造新型学术英语教学模式其主要创新点在于以辩论和演讲的方式,将社会热点话题引入课堂教学,把听、读训练作为切入点,以听促说、以读促说。要求学生以学科领域中某个问题为突破点,通过质疑、研究、交流等学习活动,为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活动提供信息输入,让学生在论述自己的见解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评价问题,理性思考,最终拓展思维和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该教学过程一共有3个步骤。
第一步:以学术阅读和学术听力为主的信息输入
以讨论、演讲、辩论为主要教学方式的交际活动是否成功取决于主题设计。
课前教师可按照教材内容,本着思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准则,引导学生提出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为了帮学生进行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交流,设计演讲、辩论的主题时应把学科前沿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多给学生一些开放的、有争议的热门话题,比如:学生没有缴学费,学校是否有权利禁止学生参加期末考试;汽车限牌等。
信息材料的输入主要来自网络,其知识的呈现方式不仅是文字和声音,还有图像和视频等。由于网上资源纷繁复杂,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分析、去粗取精,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和处理,这一过程迫使学生进行快速细致的在线阅读和在线视听,从而发生语言习得[3]。
学生对比阅读资料、概括资料内容、得出自己结论的整个过程既是信息加工过程,又是知识获取过程,更是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
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成立合作小组。小组成员通过协作、竞争、互动交流的方式商议确定本小组演讲、讨论或辩论的主题,并明确个人承担的主要任务。学生根据掌握的资料,通过大胆假设和开放性思考,草拟出方案。
第二步:学术交流能力培养策略与实践
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分析、创新能力和学术交流策略。在课前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课上以学生演讲、师生问答、小组讨论、小组辩论为主。具体教学步骤可分为:
(1)基于文献阅读的不定题目演讲
演讲是一种综合、高层次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对于观点的清晰、连贯性、用词的精确性、论证的严密性和关键性结论的创新性都有较高要求。学生可根据授课情况挑选教材相关主题进行演讲,目的是让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相结合,增加有效词汇输入,发展学生的思维,展现学生语言才能和思维想象能力。
教师和其他学生可根据演讲主题进行延伸性讨论或质疑提问,演讲学生即兴回答,可以把课堂作为一个小型批判性社会,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质疑权威,与此同时,训练学生快速反应能力,通过挑战性质询和辩论带来思想交流、心灵碰撞和观点争论,帮助演讲学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4]。
(2)教师根据学生的演讲内容在全班范围内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外语研究表明: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让他们在意义协商中有所收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体验语言、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5]。因此我们认为设计课堂交流问题时,应设计出围绕某一社会现象或问题的一组题目,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使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到培养和锻炼,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思想交流和心灵碰撞,教师为学生营造心理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另辟蹊径,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使自己的思维更具创造力和想象力。
(3)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课堂教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指导,尤其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启发学生思路,不仅能使学生语言沟通技能得到大幅提升,更能使学生的思辨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因此在点评过程中,教师除恰当地对学生英语的地道性、流畅性、表达思路的清晰性和台风做出评价外,还应从学生选题的先进性、研究方法的可行性、语篇框架的合理性、分析问题的透彻性等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勤于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给出一组讨论、辩论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辩论
灵感来自于语言与思想的交锋,所以课堂辩论对于思维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唇枪舌剑之间,激射思想光芒。学生亲身体会到信息交流和集体合作是如何促进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该学习环节有三个层次:浅层次的交流对获取信息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实质性地对别人的观点评判、审视和质疑,这是多种思维的大碰撞,多種能力训练的大展示;构建起自己的创新观点,即通过质疑、评判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引用文章或查找资料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3]。
这一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倾听能力,在合作中寻求帮助的能力和在达成共识与尊重别人意见之间找到平衡的能力,使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从而实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5)让学生写出演讲提纲
二语写作和口语同为重要的产出性语言技能。认知图式理论认为,学生对写作题目越熟悉,越容易激活头脑中固有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表达的准确度和流利程度越高[6]。此外,在有准备时间的情况下,语言输出的准确程度相应提高。
学生在完成小组讨论或辩论后已完成解释、分辨和评判的批判性思维过程,形成自己的判断。撰写演讲提纲为理清思路、润色语言提供了更多计划时间。在带动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同时,为下一步总结演讲中用更精确、地道的语言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奠定坚实的基础。
(6)轮流让学生到台前进行总结性演讲
可理解输出假说理论认为,只有给予学习者足够的“有外在压力的输出机会”,语言输入才能被内化和掌握,语言交际才能真正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语言输入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输出压力,要求学生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基础上独立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新见解。因此在小组讨论或辩论结束后,要求学生批判性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得到启迪,产生新的看法后独立地、客观地、多角度地对问题进行再一次深入思考,并言之有理、有据地总结自己的思想、观点。则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将又一次得到升华。
第三步:学习评价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教育目的的学术英语教学模式突破了原有课程的教学格局,在多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因此,最终学习评价方法应区别于以往评价方式,评价目的在于促进“转变性发展”,应坚持全程化、综合性、弹性化的评价方式[3]。对学生评价的重点应在于评价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的程度和处理、分析资料的能力,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知识、技能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4.以辩论、演讲为主要课堂活动的教学实践效果
经过一学年的课堂实践,笔者就以辩论、演讲为主要课堂活动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63%的学生认为经常开展演讲或辩论活动是有必要的;80%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能提升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成就感;90%的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65%的学生认为通过该教学模式,搜索资料、分析数据的能力有所提高;71%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到了信息筛选和引用、推理、关联、论证等技巧;5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思辨能力较之前有所提升;30%的学生认为自己用学术语言表达复杂思想的能力有一定提升。
5.结语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通过把演讲、辩论等引入《学术英语》课程教学,提出了高校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做法和思考,展示了演讲、辩论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作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坚信只要把握科学的教学理论,不断深入钻研,自觉转变自己的角色,精心设计课程,就一定能培养出勇于探索、善于解决问题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红梅,马琴,李娜.外语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综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54-156.
[2]彭青龙.思辨与创新—口语课堂上的演讲、辩论初探[J].外语界,2000(2):39-44.
[3]张佩秋.基于网络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以大学英语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3(2):156-160.
[4]贺新全,何守仁.论外语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0(9):70-71.
[5]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6]何莲珍,王敏.任务复杂度、任务难度及语言水平对中国大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度的影响[J].现代外语,2003(2):172-179.
基金项目:2014年浙江省高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外语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以《学术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为例”(2014SCG143);2013校教改项目“大学英语口语写作交互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为目的”(2013-k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