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昕
摘 要: 本文以国外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中的人本派教学法为理论基础,论述了沉默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根据沉默时机的不同,具体分述了沉默控制课堂进度,降低学生焦虑感,帮助学生提高对所学语言点记忆、整合的数量和质量等,并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沉默方法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对外汉语课堂 教学法 沉默
语言学习的关键在于反复多次地操练,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讲究精讲多练,要求学生开口率高,往往给人一种错误印象——热热闹闹的课堂就是一堂成功的对外汉语课。可是,真的是这样么?在一次次激烈辩论、一次次争先恐后的抢答之后,下课后学生归于平静,他们还能记得多少曾经出自自己口中的句子,还能记得课上老师对他们错误句子的更正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的。鉴于此,我们主张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应张持有度,有激烈的讨论抢答时段,更有沉默时段。
课堂需要沉默在很多国外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中都有提到,突出表现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人本派教学法中,如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暗示法、自然法等。人本派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因此,它们多从心理学角度、从如何为成功地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等方面探讨教学方式、方法。其中最重要的表现方法就是——沉默。各个教学法流派都有自己对沉默的理解和运用。
团体语言学习法利用教师的沉默、倾听而不予评价降低学习者的焦虑,增加学习安全感。该法还要求课堂上有足够的静默时间,让学生对集体学习活动中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即课堂内容进行思考、吸收和记忆。
默教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的沉默。该教学法认为沉默是最好的学习工具,沉默可以激发人的意识,保持人的记忆,使精力更集中。
暗示法课堂教学的突出特点是教师的沉默,教师以暗示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降低焦虑以有效学习。
自然法三阶段中的“表达前”阶段是一种沉默学习阶段,在此阶段,学习者集中发展听力能力,而不开口表达,这是学习者的沉默。
由上可见,沉默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结合以上国外教学法流派关于课堂沉默的论述,本文具体讨论一下沉默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问题。
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沉默,但沉默时机不尽相同,只有适时、适当、适度地沉默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沉默时机为分类标准,分述沉默的目的、作用及沉默时的任务。
一、上课前教师的沉默
上课铃刚响之后,学生可能有的还在说话,有的急忙复习上节课内容,甚至有的还没有回到教室,这时教师沉默地扫视教室。这样的沉默有很多好处:
1.组织课堂。当教师一再对学生喊:“上课了,别说话了。”往往效果不理想,而以沉默的方式,常常可以达到使教室安静的目的。
2.营造课堂气氛。学生经过下课后的休息、聊天,甚至赶作业,刚刚上课往往不能马上投入到新课中。这时教师的沉默给学生一个过渡期,让他们转换思维以适应新的课堂进度。
3.给予学生安全感,降低焦虑。对外汉语课堂学生焦虑最高的时期就是刚上课时,他们感到恐惧,不知道这节未知的课是什么样的,自己会有什么“遭遇”。因此,课前教师微笑着沉默,能给学生一些安慰,降低焦虑感,以便学生更好、更高效地学习。
4.回忆整理课堂内容。学生上课焦虑,教师上课也会紧张。课前沉默可以让教师整理课堂教学思路,给学生回忆前一节课内容的时间,以便更好地推动之后的复习。
二、讲解后教师及学生的沉默
教师对生词、语法或者课文进行讲解后,应该有必要的沉默阶段:
1.进行语码处理,保持记忆。沉默可以激发人的意识,传授知识点以后,不马上进行重复练习,而是先沉默一小段时间,这样可以使学生更专注于对先前重点内容的消化、吸收。在此期间,反应慢的学生可以继续思考教师的例子,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并进行记忆。反应快的学生可以加快记忆,对今天及以往所学内容进行融合、归整、辨析,使之系统化、深入化。
2.增加信心,进入提问、练习阶段。讲解之后的沉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我理解、深化知识的机会。通过这一阶段后,学生对新的语言内容或多或少会有新认识、理解,这样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下一步课堂提问、课后操练提供较好的心理基础。
3.查漏补缺,完善教学安排。教师沉默时,学生要完成很多任务,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可以小憩一下。讲解后,教师对于讲解效果、学生反应等在此时都有最直接、最感性的感受,这时初步回忆刚才课程,查漏补缺,记下问题所在,是十分有价值的。在此时机,还可以根据先前课堂讲解情况、学生理解程度,适当删改教案,完善教学安排。
三、提问后教师的沉默
在操练语言点时,我们多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沉默几秒,主要意义在于:
1.整理思维,准备答案。提问后,短暂的沉默可以给学生思考时间,沉默能使学生集中精力于所要回答的问题及回答问题所需的方法。这种精力高度集中使所学内容进一步深化、整合,有利于加深记忆,把语言运用于实践。
2.预测答案,给予相关提示,降低学生回答时的焦虑感。在此沉默阶段,教师应当观察学生,观察他们的表情、状态。如果学生多数表情较轻松自在,则说明问题容易,教师可以再考虑一些难一点儿的问题以便下次提问时运用;如果学生表情不一,则说明问题适中,这时教师可以预测他们的答案,思考应对方法;如果学生多数面有难色,则说明问题难了,这时教师可以做一些动作进行提示,降低学生回答时的焦虑感,推动课堂有序进行。
3.制造紧张气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后教师不马上点出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名字,而是沉默,可以适当营造课堂的紧张气氛,由于学生不知道老师会提问谁,因此大家都会积极准备答案。这时的沉默提高了课堂思考率,相当于提高了课堂开口率。
四、学生回答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沉默
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教师或其他学生可以沉默几秒,其目的是:
1.给回答问题的学生再思考或补充、改正的机会。对外汉语学习者在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表达时都会进行监控。因此,回答完问题的学生会再次思考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此时,给他一点时间加以补充或改正,可以降低学生答错的几率,提高学生的信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另外,在再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又一次复习了语言点,更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与理解。
2.给其他学生辨别对错的时间。此时教师的沉默——不评论对错可以使其他学生进行思考,辨别对错,使一对一的师生问答变成课堂的一项活动,人人思考答案,人人辨别真伪,这样既提高了课堂参与率,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理解与辨别。
3.给教师讲评提供思考时间。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学生的答案往往稀奇古怪,让老师防不胜防。另外,学生说出来的很多句子常常难以辨别对错。因此,在这个宝贵的沉默时间内,教师可以开动脑筋,充分思考如何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判断、讲评及纠正等。
五、下课前教师和学生的沉默
目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常常缺少课后总结的教学步骤,教师往往讲解、操练之后就下课了,给人虎头蛇尾之感,教学效果不会有所巩固。下课前、操练后,教师和学生沉默一段时间,完成一些任务,诸如:
1.回忆整合所学内容,加深记忆。每一次沉默都是回忆整合知识点的机会。下课前的沉默更是学生总结课堂收获、整理记忆的好时机。此时,课堂的所有步骤、语言点都已经进行完毕,而学生记忆又最深刻,此时系统整合所学内容会事半功倍。
2.通过回忆,增加学习信心。学生通过回忆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等,都会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样的审视会让每一位对外汉语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进程,感觉到自身的进步与提高,有利于增强成就感,提高学习自信心。
3.查漏补缺,积累经验。此时的沉默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完善自我、增强教学效果的时机。刚刚结束一堂课,教师对于自己的课堂表现、课堂反应、学生状况等都会有最深的体会,此时加以整理、记录下来,可以发扬课堂经典之处;可以及时思考课堂不理解地方的解决办法及处理技巧;还可以对学生的错句、疑问等加以记录。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是十分重要且宝贵的资源,通过这种方式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将引导教师自我完善和提高。
综上所述,沉默的运用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使课堂进程节奏化,教学气氛张持有度;使学生降低焦虑感,提高记忆、整合数量和质量。对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得到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资助,项目编号YETP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