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入校务会不能当“花瓶”

2015-09-10 07:22郭文婧
教育与职业(上) 2015年2期
关键词:校务学术性北京大学

郭文婧

一个积极参与大学治理的学生,能更好地平衡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事务间的关系,能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研究知识,更加渴望学习和发展。

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背景下,必然要求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率先实现现代化。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加以探索和实践,毫无疑问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加入校务会,以代表本校所有注册学生行使参与大学内部与自身利益相关事务的决策咨询与政策制定,标志着北京大学在高校治理理念的国际化方面又迈出了巨大一步。然而,反对形式主义,摆在北京大学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不让“学生入校务会”沦为“花瓶”。

担心学生参与高校治理沦为“花瓶”,并不是杞人忧天,因为就连我们一向作为榜样的美国高校,也存在这个问题。美国学者利兹2009年一项针对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水平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六成多的学生在本科四年里没有参与过大学治理,近三成左右的学生仅参与过较低层次的各类委员会的议事与决策过程,没有投票权。可见,在美国高校,大学生通过学生评议会参与高校治理实践,程度浅、参与率低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

在传统已久、学生组织是独立法人的美国高校尚且如此,对国内高校的实践,我们又怎能乐观?在我国高校,“行政化”依然令人诟病,不仅学生的话语权还没得到充分保障,就连“教授治学”这一现代大学治理的核心都还在探索之中。对于大学这个机构,学生往往只有身份上的归属感,而缺乏深层的切身利益相关感,会认为这个机构在根本上是不属于他们的,他们只是匆匆过客,只是大学公共服务的消费者。这决定了“学生入校务会”在我国将有更长的路要走。

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程度,受两个方面因素的深刻影响,这对北京大学或许是有启发意义的。其一,学生与教师、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传统各自为政、管理者主导的关系下,学生参与的意愿较低,而在现代交流合作的关系下,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都更好;其二,教师是真正促进或者抑制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程度的因素,学校越是鼓励教师多样性地参与治理,教师越是显露出他们对学生参与治理的倾向性,学生参与合作的程度就更高。

猜你喜欢
校务学术性北京大学
落实校务公开,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我国大学出版学术性和商业性失衡问题研究
校务信息化促进高校管理变革和数据平台建设研究
育儿必读的宝典
用“问题化学习”模式改革教育硕士教学的行动研究
哲学百科全书的经典之作
完善校务公开工作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物理人物图书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