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君华
摘 要: 在高考总复习阶段,由于学生对知识已有一定认识,如果采用原有先复习总结、再练习加深的复习教学模式,学生易产生“炒冷饭”的疲倦感,失去复习兴趣。自主合作探究复习教学模式在教学问题设计方式和课堂组织模式,尤其师生关系上进行了重大改变。采用以案例分析为知识和能力主线,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建立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能力体系,将原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模式进一步改变为师生共同体师生关系模式,是一种师生平等合作,共同讨论探究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学生主动与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引发学习动机,使复习课堂活跃,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 中学化学复习课
一、自主合作探究复习教学模式的含义及意义
自主指教学内容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自己讨论的。合作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讨论。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站上讲台共同分析探讨问题。教师可以质疑学生,学生可以质疑教师,也可以学生质疑学生,教学主体是师生共同体。探究指当问题进入用理论解释或理论分析感到无力时,追求通过实验研究问题,达到彻底、深刻理解问题的目的。自主合作探究复习教学模式追求师生平等与合作,追求学生主动与自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的,任何人包括教师都无法代替。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的智能是多样的,并不单一。不同学生的智能特长也不同。自主合作探究复习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智能资源,共同合作探究。体现学生主动建构,主动掌握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奥苏伯尔认为知识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1]。高考复习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如果采用原有先复习总结、再练习加深的复习模式,则学生易产生“炒冷饭”的疲倦感,失去复习兴趣。复习效率将会非常低下。在这种时候,学生更需要自主的、有生气的课堂,更需要有针对性的课堂。如何将课堂变得活跃又高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成为高考复习模式急需解决的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复习教学模式以学生需求为着眼点,以活跃中求高效为目标,以生活生产中的案例分析为主线,以合作探究为组织形式。从知识上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社会环境问题或实验问题等为切入口层层深入、多角度设计问题,使问题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递进,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逐步解决、突破难点,检查知识和方法漏洞,并强化。从能力上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复习巩固原有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认知结构。奥苏贝尔指出,动机是引发认知学习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认知学习的结果。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对认知本身感兴趣。
但如果学生尚无学习动机,则无需等学生有了动机再学习,只要教师能使学生有意义地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满足,那么他们就会显示出学习动机[2]。自主合作探究复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满足,激发学习情感,使学生拥有强烈愿望主动解决问题,最后突破难点并建立起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能力体系,并树立起必胜的信心,引发进一步认知学习动机。
二、自主合作探究复习教学模式实施细则
(1)课前预知学生下节复习专题,要求学生将未搞清的问题或知识点写在纸条上由课代表上交。同时教师自己也梳理一份重难点,供教学设计时综合考虑,体现学生自主性。实践证明,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梳理出的重难点与学生找出的问题基本吻合。
(2)教师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既重点突破学生存在的问题,又将全面知识作为背景整合入重点问题进行复习。若无法同时兼顾,可只求突破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问题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不能设计出不用头脑思考的太肤浅问题,不能是根本无从谈起的无厘头问题,也不能是复杂到学生能力根本无从着手的问题。应该是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有适当距离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驱力[3]。
(3)课堂上,教师把课前设计的问题展示给学生,先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试着解决。然后找学生上讲台讲解解题方法和思路,以学生激励学生:“他能行,我也应该能行”!同时增强讲台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决心。
这一步最关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我上讲台讲解会很成功”的信心。激发学生想发言、想表达的欲望。其方法有:
“教师示弱法”:教师可用“这个问题我也不太能解决,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试试?”“要不咱们一起讨论?看看能不能解决。”等词激发学生表现欲望,培养学生自信“这个问题我能解决,我比老师强。”
“抛砖引玉法”:教师讲解问题时故意不留痕迹地留下漏洞,引起学生异议,激发学生想讲的欲望。
“往死里夸法”:当学生解决了一个难题时,夸他说:“这个问题很难,前几届学生没人能解决,我们同学解决了,真厉害!”或“这个问题很难,我也解决不了,我们同学解决了,真厉害!”“同学不但解决了这个难题,还发现了新方法、新问题,真了不起!”等等。从而增强学生自信,激发表现欲望。
(4)学生互评:其他同学既可对讲解的学生提反对意见,表达自己的见解,又可质疑其中存在的问题或漏洞。促进学生相互启发,不要放过对课堂“生成问题”的探究,体现师生的平等合作。也可以让上交此问题的同学先讲解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然后“抛砖引玉”,引起同学共鸣。有的可以指正其观点,有的可以质疑其观点,使问题深度暴露并得到解决。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教师可参与讨论,及时把握“谈”与“不谈”的尺度,或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本质。
(5)小结梳理及强调答题的规范性,既获得知识和方法,又提高能力。
三、自主合作探究复习教学模式下的盐类水解的应用泡沫灭火器原理[4]复习片段:
师引:A与B两瓶失去标签的试剂,分别装有AlCl■与Na■CO■两无色溶液,能否不用任何试剂鉴别出哪瓶装AlCl■?哪瓶装Na■CO■?并说明理由。
生讨论2分钟后:我感觉可以,对吗?
师故作不知:我不知道。请你来分析好吗?
生1讲解:因为不用任何试剂,则只能用互滴法鉴别。
生1演示实验:将少量B溶液逐滴滴入A溶液中。看到气泡产生,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
生1接着讲解:我认为B为Na■CO■,A为AlCl■。
座位上同学瞪大眼睛,张大嘴巴,疑惑顿时产生:“为什么?”
生1得意地接着解释并板书:
AlCl3溶液水解方程式:Al■+3H■O□Al(OH)■+3H■(板书)
Na■CO■溶液水解方程式:CO■■+H■O□HCO■+OH■(板书)
两溶液互滴顺序不同,将出现两种不同现象。
其一:若将少量AlCl■逐滴滴入Na■CO■溶液中,则Na■CO■水解产生的OH■与AlCl■水解产生的H■作用,使AlCl■水解平衡正移,应该会产生Al(OH)■沉淀。
其二:若将少量Na■CO■逐滴滴入AlCl■溶液中,则AlCl■过量,产生的过量H■与少量CO■■反应,产生CO■气体。
现将少量B逐滴滴入A,观察到气泡产生,则B为Na■CO■,A为AlCl■。
生1有点犹豫并质疑:
老师,按理论分析产生气体的同时AlCl■溶液水解平衡正移,应该有Al(OH)■沉淀产生。为何此实验只见气体而未见沉淀?此时其他同学也附和,表示同感。
师参与讨论(把握谈与不谈的尺度):这是因为Na■CO■量太少,对AlCl■水解促进程度太少,产生Al(OH)■的量尚未达到形成沉淀的程度,而只形成了Al(OH)■胶体。
生2不肯放过,继续质疑生1:你能用其他方法证明你刚才的结论是正确的吗?
师感欣慰,并提醒生1:我这里有一瓶酚酞试液,你有办法用它证明吗?
生1思考一会,邀请生2上台演示实验,一同探究:将酚酞滴入B溶液中,看到溶液变红。根据水解原理B果然是Na■CO■。
此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讲台上的学生笑容满面、兴奋不已,等待下一次表现的机会。而座位上的同学也跃跃欲试,希望下一次就是自己表现的机会。问题还在继续。
生3继续质疑老师:按刚才老师的解释,只看到气体而未见沉淀的原因是Na■CO■的量太少。那么当加入Na■CO■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同时看到气体和沉淀现象吗?
老师更加开心:邀这位质疑的学生上讲台演示将Na■CO■与AlCl■溶液混合实验。(老师讲,学生操作。实验技巧:将小半支试管的Na■CO■溶液迅速倒入小半支试管AlCl■溶液中。迅速将大拇指腹用力堵住试管口,倒转试管口朝下。当大拇指感到压力过大无法承受时,将指腹挪开一个口子。)此时奇迹发生了,同学们欣喜地看到,白色物质从他的手心喷射而出。
教室里响起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学生欣喜到快要抓狂的程度。他们深刻体会到化学课堂的魅力,也深刻理解了盐类水解的概念及应用。
教师继续解释:将Na■CO■换成NaHCO■可以更多更快地产生CO■气体,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泡沫灭火器工作原理……
只要教师在课前把问题设计好,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现不但能让教师感觉成功的喜悦,而且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体会成功、建立自信,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引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时,他们就拥有了很强的求知欲和很坚定的克难功坚的毅力。在学生精神亢奋时继续复习、不断深化,他们乐此不疲。这样的高考复习课堂还会沉闷吗?这样的复习效率还会低效吗?学生期待这样的化学课堂继续给他们带来精彩。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20.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43-244.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44.
[4]王祖浩.化学反应原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