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静娴
摘 要: 学习对象永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焦点”。“教”必须有学生的有效“学”的组织和实施,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凸显主体特性,促进学生主体进步提高。作者结合数列章节教学活动,对如何运用学生主体特性作了阐述。
关键词: 数列章节 主体特性 教学运用
教育实践学认为,学习对象永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焦点”。“教”必须有学生的有效“学”组织和实施,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凸显主体特性,促进学生主体进步提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教师必须遵循和贯彻的基本要求。高中阶段,其教学过程更多的“留置”给学习对象,其探析活动更多的“交付”给了学习对象。这就为高中生主体特性的有效展现和培养提供了丰富“空间”,拓展了广阔“土壤”。实践证明,学习对象只有“身”与“心”主动融入其中,充分利用自身的主体特性,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作用,才能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深入探析数学问题案例,深刻反思学习求知,实现教与学持续发展的效果。我现结合数列章节教学活动,对如何运用学生主体特性进行阐述。
一、让探知数列章节知识时机“交给”学生
学习对象的“核心”特征展现,其着力点和落脚点应在于把学生变为课堂整体活动进程的“主角”,获取丰富充盈的自主认知时机,能动探知时机,使学习对象发自内心、外化于行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知实践。高中学生群体只有自主参与数学教材知识的探求活动,才能将外在的教材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数学经验。数列章节是高中数学体系架构分支之一,在数列症结的具体教学实践中,需要师与生的共同互动,深入协作。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改变传统教师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利用高中生对新知内容的认知探索欲望,通过情境创设、交流谈话、循序引导等手段,组织高中生开展探知数列章节知识点活动,在“导”和“引”的进程中深刻认知和掌握新知内涵。
如“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一节知识点教学中,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营造了“我国银行存款利率”的教学氛围,为引导学生能动探知知识点做好情感“铺垫”。在知识点讲授进程中,教师先向学生提出“①0,5,10,15,20,25,…;②18,15.5,13,10.5,8,5.5;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三组数字,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所展示的三组数字具有什么特点?请给出等差数列的一般定义。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引导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并引导学生从数学符号角度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在上述交流式的互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教导学,通过“引导”、“指点”方式,为高中生自主探知知识点提供良好的氛围和充足的时间,拓展高中生对新知认知掌握的深度。
二、让探析数列问题案例机会“留给”学生
以往数学案例课堂教学,部分教师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练”的固定形式,高中生群体被动灌输“间接经验”,通过反复练习的题海战术,以此巩固解答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技能和数学素养,高中生在此过程中成了被动接受的“工具”。直接经验相对于间接经验,更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迹。教学实践证明,数学问题案例教学的“宗旨”在于“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在深入探究和研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策略等过程中,提高解题技能,增长学习才干。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案例讲解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探析能动情感,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的案例,深入找寻和探求解决问题有效手段和路数,并且充分发挥教师具有的指点引导显著功能,让学生在亲身探究、深入探析的实践进程中获得解析案例的方法精髓,实现数学学习技能素养的显著提升。
如在“在一个等比数列{an}中,如果现在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为是Sn,当S3=3a时,试求出这个等比数列公比q的数值是多少?”案例教学中,教师围绕该问题解决思路的确定,发挥高中生能动探究的内在情感,将解题思路探寻活动留给学生主体完成,高中生探知问题条件及要求认识到:“该问题是关于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方面的问题”,针对问题条件与要求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正确运用等比数列的性质”,从而得到其解题思路和推导过程。教师此时针对高中生确定的解题思路,进行实时的指点和讲解,向学生明确指出:“在解析本案例过程中,要防止两种错误的发生,一种是套用公式前没有对q的情况进行讨论,另一种是利用前n项和公式求出q的值后,没有舍去等于1的情况。”让学生进一步明晰解决该类型问题的基本路数,有效增强高中生主动探析问题的信心。
三、让评述数列学习活动成效“赋予”学生
对学习对象的学习活动表现及学习效能进行评判和指点,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高中生经过阶段性的历练和培养,自我反思能力、自我剖析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提高和进步,其内心也产生主动反思和评价的内在欲望。在教学活动中,很多高中生将评判教与学的活动,作为展示自身主体特性、展现自我个人风采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利用高中生积极反思、主动评析的主体特性,善于“放手”让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他评”和“自评”,展示自身积极优秀的一面,暴露自身易错消极的一面,既认识不足又有效整改,实现学生在深刻评述中显著进步。
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节课教学中,教师针对高中生解析问题案例中经常出现的“利用数列前n项和Sn,求通项an时,经常会忽略条件n≥2”的不足,没有直接指出和强行灌输。而是借助评价这一手段,通过设置“已知有一个数列{an},如果现在a1=1,Sn的求值公式为n2-2n+1,试求出an的值”案例,在高中生解析案例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学生点评辨析活动,让学生做“评委”,当“裁判”,展示自己对该案例的解题见解和对他人解析过程的观点,在评述指点他人解析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反思能力的显著提升。
总之,学习对象是课堂教学“重心”,教者的“教”必须围绕学习对象这一中心实施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需要充分运用学习对象特性实施深入有效的互动活动。学生只有在主体能动特性充分展现和运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教与学之间的完美融合,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