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卷的分析与启示

2016-11-23 10:04郭秋丹
东方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答题技巧解读教学运用

郭秋丹

关键词:分析;解读;教学运用;答题技巧

2016年高考是福建省重归全国卷的第一年,对于试卷进行必要而及时的分析,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的教学和备考提供启示。历来试卷分析都是条理清楚的:一、试题特点分析。二、答题情况分析。三、教学启示和建议等等。今天,我一改常态进行“多合一”。因为本人觉得:这些是具有“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的。“揉碎了”一起分析,更能使人达到一下子通透了,悟了的效果。据此,本人就精选其中最“亮”的四道题目来展开。

一、试题整体特点的分析:

今年的生物试题侧重于对学生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考察及应用以及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联系实际,有创新。试题难度适中,平稳,考生感觉良好,但得高分不易。解答题中需大量运用课本语言作答,并需要对实验深刻理解与掌握。

二、试题个体分析:

第4题,考点:神经传导与传递过程。A选项正确:神经细胞有线粒体,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有ATP产生;B选项错误:出处为必修3人教教材P19,“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移动属子“扩散”,是由分子的热运动引起的(化学学过),不消耗细胞的ATP;c选项正确;解释一:由氨基酸合成蛋白质是吸能反应,需要消耗ATP(但,什么是吸能反应啊?为什么有些化学反应必须要吸收能量啊?),解释二:依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由游离的氨基酸合成为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的大分子蛋白质,是一个“系统的有序性增加”的过程,这一 过程必然要消耗细胞的 ATP来做功(出处为必修3人教教材 P95的学科交叉以及 P98拓展题第2题),D选项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是否消耗ATP,好像人教教材并无明确的表述,必修3人教教材P18的表述为“神经细胞内 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子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造成 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由人教教材的表述可知,神经细胞内外存在 Na+浓度差(膜外 Na+浓度高,膜内 Na+浓度低),兴奋的过程中有Na+内流;演绎推理,如果连续兴奋多次,神经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将不复存在,神经细胞将无法再兴奋进一步演绎推理,神经细胞兴奋后,必然存在一个恢复神经细胞内外钠钾萬子浓度差的过程。

第30题,本题渉及实验的自变量是“较长时间的自然光和低光照处理”,因变量是“幼苗的性状一一光合作用能力”,可检测的指标是“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生物处于一个新的环境之中,其形态、结构和功能都会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一株植物幼苗较长时间处于低光照环境中,经过调整,幼苗的光色素含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数量等都会发生变化,表现为幼苗光合作用能力降低,如题图所示,但是幼苗光合作用能力降低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呢? 这是一个典型的探究题目,解答都可以按照以下的思路,问題:较长时间低光照处理之后的植物幼苗,其光合作用能力下降,这是为什么?假设一:在低光照环境中,幼苗经过调整,光色素含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数量等都会发生变化,导致幼苗光合作用能力降低;假设二,在环境的影响下,幼苗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实验方案设计,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裁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 T时间后,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假设一的预期结果,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裁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 T时间后,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的曲线与甲组的相同.。实验结果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裁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 T时间后,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的曲线与甲组的相同,分折结果:实验结果与假设一的预期结果一致,说明假设一正确,得出结论:乙组光合作用强度与甲组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低光照引起的,而菲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

第32题,我估摸着,很多学生一读完题就“懵逼”了,连一个“空”都没看到,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并不奇怪,遗传探究类题目,标准答案是大段的文字表述,这可是国家考试中心那帮命题专家的拿手好戏,保留节目。远的就不说了,2006年的一个遗传探究大题,标准答案才300个字;近一点的,2013年新课标卷8对等位基因决定花的颜色那道题,要求写方案设计和预期结果,标准答案的文字表述量为116字;还有2013 年的大纲卷遗传大题,跟本题的命题风格很相似,本人想告诉大家,如果你面对的是新课标卷,就没必要做什么江苏、上海、四川、广东的高考遗传题了,不是说这些省份的遗传大题不好,而是这些自主命题省份的命题风格跟国家考试中心的风格根本就不是一路,其实,你只需要把新课标卷近几年的遗传大题吃透就可以了。开始解折:

(1)按照探究的一般流程来分析:

问题: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是什么?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常还是伴X?

假设1,黄为隐,位于X,假设2:黄为隐,位于常;假设n:。。。。。。

方案设计,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观察和统计子代的表现型。

(什么叫预期结果?如果假设正确,那么实验方案会出现什么看得见的证据。)

假设1的预期结果: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

(XA Xa x XaY→XAXa、XaXa、XAY、XaY)

假设2的预期结果,子代中雌蝇灰体:雌蝇黄体:,雄蝇灰体:雄蝇黄体为1:1:1:1.

(Aaxaa→Aa雌蝇、Aa雄蝇、aa雌蝇、aa雄蝇)

实验结果:子代中雌蝇灰体:雌蝇黄体:雄蝇灰体:雄蝇黄体为1:1:1:1。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实验结果和假设1、假设2的预期结果都一致,不能判断哪种假设正确。

(2)依然用探究的流程来分析:

问題:验证乙同学的结论(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假设:控制黄体的基因位子X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实验材料: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灰体:♀黄体:♂灰体:♂黄体)

方案设计:理论上有4种杂交组合(组合1:♀灰体♂灰体、组合2:♀灰体x♂黄体、组合3:♀黄体x♂灰体、组合4:♀黄x♂黄体),但组合2和组合4的后代的性状没有性别差异,所以不予考虑。

实验方案1:♀黄体x ♂ 灰体

实验方案2:♀灰体x ♂灰体

预期结果:若控制黄体的基因位子 X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则实验方案1的子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都表现为黄体;

若控制黄体的基因位子 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则实验方案2的子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中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

以上的分析没有空话和套话,有的只是“学生应该怎么分析这道题”和“老师应该怎么讲解这道题”的大实话。希望看到的同仁或学生能从中悟出一二,提升自己的教与学!

猜你喜欢
答题技巧解读教学运用
简析如何有效进行初中地理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小学英语复习的方法与技巧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解读日本摄影家植田正治的摆拍写实现象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关于中考记叙文阅读的一般考点及解题思路的几点说明
小学语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