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启发思维的认识与实践

2015-09-10 07:22游龙武
考试周刊 2015年30期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游龙武

摘 要: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创造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是目前构成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启发思维 认识与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己为广大教学作者所熟悉。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键性原则

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当需要时即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这时,教师如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好,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学生。

(四)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营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法的重要。

三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以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可以采用如下常见的方法。

(一)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而且由于借助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二)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这样,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特别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四)归谬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学生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引起警惕,以免再犯。归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探究正确的答案,而且记忆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五)暗示法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打通学生的思路,让他顺利地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在之后让学生复述教学内容时,如果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就可以用板书暗示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复述。

猜你喜欢
高中数学教学
关于高中数学学科案例教学法的探讨
解析情景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