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达明
摘 要: 幼儿美术教育,一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二要将游戏融入美术活动之中,必须引导孩子观察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
关键词: 绘画 想象力培养 幼儿美术教育
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创造活动。”一切创造都源于生活,《指南》中指出:“要感受与欣赏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应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亲近生活,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感受美、发现美,从而萌发创作欲望。
(一)选择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
在选择小班年龄段美术活动教材时,我根据该段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及生活经验,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挖掘好的题材,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如幼儿喜欢水果,我就设计“一串紫葡萄”、“菠萝大丰收”、“红苹果”等作为绘画内容。这些都是小班幼儿日生活中常见的和经常接触的,所以对这些有着比较充分的认识,孩子们在参与这些活动时,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小班幼儿还可选择熟悉的玩具、物品为题材,如“小石头与大泡泡”等。除教师预设外,还可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让幼儿生成自己想创作的东西,丰富生活经验。
(二)引导幼儿感受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美。
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大自然的色彩、世界万物的形态,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的一切,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还可以到生活中观察建筑、环境设计等。运用照相机拍摄各种图片、对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各镜头进行定格,引导幼儿。
培养生活情趣,提高审美修养,让幼儿在生活游戏中随时随地观察美、欣赏美,还能随意及时地表现美、创造美。如我们组织了一个活动“螃蟹”,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创作,事先让幼儿收集各种图片,通过饲养观察实物,做手指游戏,渗透看、听、说、做多种感官,让幼儿在工夫外创作。
二、将游戏融入美术活动之中
美术创作离不开造型、构图和色彩等表现方法。以往美术活动衡量的标准是以幼儿模仿作品的效果为基准,即在造型、构图、色彩上与老师一致。其弊端在于片面强调技巧,封闭了幼儿创造的潜能,扼杀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创造性美术活动打破了这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强调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即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构图表现,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幼儿创作更有童趣,更有灵性,更有个性。可见,表现方法的多样性为幼儿营造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提供了条件。在创造性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并积极投入创造活动中,采用什么样的教法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摆脱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我根据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将游戏融入美术活动之中,使游戏与美术创作紧密结合。皮亚杰曾说:“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同化,这样的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儿童进行的游戏很多,绘画也是这种游戏的一种方式。”在美术活动中,我较多地运用诗歌、故事、猜谜语、做做玩玩等游戏,使幼儿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象。在美术活动“菠萝大丰收”中,我创设了故事情境,以孩子喜欢的喜羊羊为线索,让孩子帮助喜羊羊去森林采又大又黄的菠萝,孩子们用记号笔画了大大的菠萝,用蜡笔涂上了漂亮的黄色,都争着要把最大最好的菠萝送给喜羊羊。利用了故事的方法,更好地实施了活动。
三、让幼儿多接触五彩缤纷大自然
绘画具有综合性,融合德智美多元素,需要多领域交叉、自我表达和创造性表现,更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功底主要来自于语言、科学、社会等领域。绘画指导不局限于美术课本身,更需要教师精心组织画外学习,走上社会、观察世界万物的变化,使画内、外有机结合,以积累绘画内功夫。
鉴于这一认识,在教学实践中,应尽可能让幼儿多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的一切,获得细致、深刻的生活感受,在脑中留下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印象,绘画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妙笔生花。如对于秋天,幼儿一般联想到的只是“天气渐渐冷了”“树叶黄了”。其实从其想象力发展看,这些表象远不够丰富,此时,要幼儿画出多彩多姿的秋天,就勉为其难了,大自然的秋天,硕果压枝、秋菊绽放;枫叶流丹,金桂飘香,一派欣欣向荣的丰收景象。对于这些动、植物的大量秋季特征,我们经常带幼儿观察、写生,或伴随文艺作品加深对秋天的认识。此时,孩子们画秋天的主题画,可谓思路开阔,敢想敢画,画面丰富、生动:落在河里的秋叶,有的画成小鱼的小伞,有的画成蚂蚁摆渡的小船;就画树来讲,原来幼儿画树时,不管春、夏、秋,只会画绿色的树冠。经过观察,幼儿画出了红色的树,黄色的树,红、黄交错的树等多种,色彩斑斓,煞是好看。观察内容很广泛,如散步时,指导幼儿观察路旁的建筑,人们的活动,周围环境的变化,平时定期组织幼儿观察种植园地中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每一过程的特征,并用画图的形式记录,每天记观察日记等。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养成对事物留心看一看的习惯,为绘画创作积累素材。
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美术动手操作能力对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发展创造力有着重大的意义。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让幼儿手和脑并用,是美术创新教育的必要途径。幼儿动手动脑,独出心裁地创作,能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尽可能开展多种手工操作活动,如纸团印画、菜根画、吸管吹画,树叶粘贴、泥工塑造、蔬菜拼盘……在“彩色的银柳”中,可见幼儿的创造想象是多么丰富,他们无拘无束地随心所欲地将现实和想象的东西创作出来。
值得重视的是,幼儿园的整体设计、室内外环境、装饰,都应注意色彩的协调鲜明,画面的栩栩如生,给予幼儿强烈的刺激。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随时随地地观察美、欣赏美、感受美。此外,还可以用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玩色,通过吹画、合印画、喷洒画、手指点画、手印造型等有趣的形式,让幼儿感知色彩的美和多变,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浓厚兴趣,从而产生“我想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