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实践

2015-09-10 07:22吴嘉燕
考试周刊 2015年54期
关键词:数学情境问题提出教学实践

吴嘉燕

摘 要: 小学生在丰富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要达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的.从而在数学情境中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便成为学生的一种“数学化”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 数学情境 问题提出 教学实践

1.教学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回收废品”一课,教师设计了在一次争当“环保小天使”活动中,小林、小红和小青三个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这一生活情境。在情境图中小林直接说出收集矿泉水瓶的个数,而小红和小青没有直接说出,但都和小林收集的个数有关。这样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数学学习的长效性。

本案例教学目标的确定力求达到:(1)本节课通过创设“回收废品”这一丰富有趣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2)在运算过程中,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3)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

《回收废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P59-60的教学内容。

2.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去公园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公园瞧一瞧。公园里的景色真美!有绿树、凉亭,还有人工湖……这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欢乐!可是,在公园的某个角落里却被一些不文明的游客留下各式各样的塑料瓶。

师:大家喜欢现在的公园吗?为什么?你们打算怎么做?

(课件出示P59主题情景图)

2.2提出问题。

2.2.1挖掘数学信息

师:瞧,公园里有三个小朋友正在回收废品(塑料瓶)。小朋友们辛苦了半天后,他们聚在一起,听听他们在说什么?

生1:小林说,我收集了13个塑料瓶。

生2:小红说,我收集的比小林多3个。

生3:小青说,我收集的比小林少4个。

2.2.2自主提问

师:图中哪个小朋友收集的瓶子数是直接告诉我们的?

生4:小林。

师:小红和小青收集的瓶子数有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生5:没有。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6: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生7: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2.3解决问题。

探究活动一: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课件出示问题)

师:小红收集的瓶子数和谁有关?

生7:小林。

师:小林说,我收集了13个塑料瓶。这句话中的“我”指的是?

生8:指的是小林自己。

师:请你把“我”换成小林后,再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8:小林收集了13个塑料瓶。

师:第二句话中的“我”指的又是谁

生9:小红。

师:也就是说,小红收集的比小林多3个。

师:谁和谁比?

生10:小红和小林比。

师:谁多?

生10:小红多。

师:多几个?

生10:多3个。

师: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我们知道小林收集了13个塑料瓶。如果用圆形表示他收集的瓶子数,则应该要画几个?

师:小红收集了几个瓶子?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圆形画出来?

师:小红比小林多3个,也就是比几多3呢?

生11:比13多3。

师:比13多3,用加法还是用减法?

生12:加法。算式是13+3=16(个)。

师生:答:小红收集了16个塑料瓶。

[(解决“比多”的数学问题时,应先分析了谁和谁比,谁多,多多少,最后确定用加法计算)]

探究活动二: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课件示题)

师:小青收集的瓶子数和谁有关?

生13:小林。

师:“我收集的比小林少4个”这句话中的“我”是?

生14:小青。

师:请你把“我”换成小青然后再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14:小青收集的比小林少4个。

师:谁和谁比?

生15:小青和小林比。

师:谁少?

生15:小青少。

师:少几个?

生15:少4个。

师:用圆形画一画小青收集的瓶子数,想想你是如何画出来的?

生16:小青比小林少4个,所以是小青和小林比,小青少,少4个。

师:也就是比13少4。

生16:先画出小林的13个,然后再画出小青的。如下图:

生16:所以小青是9个。算式是13-4=9(9)

师生:答:小青收集了9个塑料瓶。

[解决“比少”的数学问题时,同样先分析了谁和谁比,谁少,少多少,最后确定用减法计算]

3.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按照“情景—问题”的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3.1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数学情境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创设好的数学情境,教师必须悉心钻研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的结构体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身心发展水平,选择既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又能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实际问题作为情境。创设丰富有趣的数学情境可以自然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2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更重要的是要“会学”数学,培养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教学中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领会并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1]。

3.3进行“情景—问题”课题研究。

3.3.1创设的情境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案例教学通过将环保情境引入课中,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活动,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具体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

3.3.2在“情境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情境问题”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在引领的过程中做好组织学生交流,适时给予恰当评价,并在恰当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并以此调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2]。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活动,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的问题情境不仅是教师顺利展开问题教学探究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数学。同时,启发性的问题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极大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使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吕传汉.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实验研讨会纪要[J].数学教育学报,2005(4):34.

[2]杨孝斌,吕传汉.学生数学学习情感体验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25.

猜你喜欢
数学情境问题提出教学实践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情境的创设
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学生轻松学数学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实验导引法进行农村初中化学教学
运用数学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