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峰坤
摘 要: 当前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对于不少高中学生来说,单纯进行知识点的灌输估计作用和价值不大。只有在教学中融入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才能力促高中数学改革的有效实施。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实践探究。
关键词: 高中数学 研究性教学 创设情境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以再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同时,高中数学课程也应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当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学中我们依旧会遇到不少难题。高中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顾及学生探究学习的目标,而是将传统、刻板的教学方式渗透到教学中,挫伤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以下是笔者关于如何开展高中阶段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教学来说,兴趣始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在因素,然而由于不少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将传统刻板的教学方式融入其中,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会学习和思考,激发自身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数列”新课一开始,我用一则数学故事引入:“在300多年前,法国有一个平日很喜欢钻研数学的人,他总结出一个很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他最后总结出: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同学们你们觉得他的猜想正确吗?你们能否自己试着用草稿纸再进行列举并论证呢?”学生被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吸引住了。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论证,发现了数字之间的有趣规律,随后我引出数列的知识点,用一些简单的数列题,让学生计算,使他们认识到数字计算的无穷乐趣。
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疑问是学习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只有在质疑过程中学会思考和提问,才能进行充分的领悟和思考。在传统教学中,多数时候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地听,使得学生没有时间与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充分互动和交流。所以我认为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情境,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疑问开展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
例如:若直线2x-y+c=0按向量a=(1,-1)平移后与圆x■+y■=5相切,则c的值为多少?我提问学生这道题考查的是哪部分知识点?学生答道:“考查了平面向量与函数、几何的知识点。”此时我将学生的错误解法呈现出来:直线2x-y+c=0按向量a=(1,-1)平移后的直线方程为:即:2(x+1)-(y+1)+c=0,即:2x-y+1+c=0,此直线与圆相切,故圆心到直线的距離等于半径。
提问:“这样的解法是否正确?”学生很快发现将坐标平移公式运用错误了,应该用x-h,y-k分别替换原来的x,y才能解出题目的答案。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实践探究的精神
一直以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会适度将生活情境融入数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实现积极的实践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之间的交际、交流主要以情境为依托,通过生活情境的融入,使得学生有了更强的自主性。
在教学“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第一课时的时候,我用投影放了几个关于“棱柱”的图形,有六棱柱、直三棱柱、斜三棱柱等。为了引导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而立体几何本身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我提问:“想一想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立体几何呢?你见过吗?”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说:“房屋建筑里一般都会出会出现柱体,用来支持房子的重量。”有个学生以装修为例,提到:“一般房屋中比较大的柱体在装修的时候,都不能去除,因为这种承重的。”还有学生提到:“很多小朋友玩的积木都是不规则的立体的形状。”“其实我们可以把我们所在的教室看成是一个空间的立体的正方体。”……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学生来说,改革的核心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完成从不学到学的过程,通过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2012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2]刘云.教师对新课标高中数学教科书的认可情况调查——新旧教科书对比的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