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捷
[摘 要]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探寻言语表达的规律,找出文本语言的训练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领悟,让学生揣摩到文本语言表达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随文练笔 核心价值 循序渐进 阅读全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38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探寻言语表达的规律,找出文本语言的训练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领悟,让学生揣摩到文本语言表达的规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呢?
一、千练万习,核心价值方为上
入选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之作,有许多的教学价值点,其中的某个词、某句话、某个段落,都可能成为训练点。如此一来,容易“乱花渐欲迷人眼”。因此,设计教学应特别关注文本的特点,以咬定文本的核心价值为上策。《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文,课文通过古今中外三个典型事例,向我们诠释了一个道理: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粗略一看,这篇说理文似乎没有适合学生的训练点。其实不然,作为说理文,我们要掌握它的说理方式、写作特点。在第七届“七彩语文杯”教学活动上,一位教师这样教学:
师:同学们,我们把这三个事例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生:老师,我发现它们在构段方式上有个共同点,都是先提出观点,接着选取事例,最后得出结论。
师:是呀,这就是说理文章的严谨性。现在,我们来为文章补写一个事例。像刚才的几个片段一样,先……再……最后……。
这位教师立足于内容解读和形式解读两个方面,巧妙抓住“意”和“言”的契合点,让学生言、意、法兼得。阅读教学就是要透过文本语言,品读感悟,推敲揣摩,读悟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发现并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规律。
二、循序渐进,拾级而上终有时
语言的习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从文本语言的低级仿写到在重组言语基础上的创新,能激活学生的语言储存,点燃学生表达的热情,让学生习有所得。练笔的设计要考虑到层次性和开放性。一位教师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是这样教学的:
师:(对着板书)作者表面上是写樟树蓬蓬勃勃,实际是写__________;表面上写樟树拒虫,永葆香气,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这样的写作方法是__________。
生:借物喻人。
师: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采用了这样的写作方法,瞧——
(出示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师:瞧,在我们的校园里有几颗竹子(出示图片),“校园的花坛里的竹子__________,它的竿_________,它的叶子_________。竹子四季常青,无论是________,还是__________,它们总是__________竹贵有节,笔直向上,它多像__________啊!”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以文本语言为抓手,扶放结合,让学生领会、模仿、运用。学生循梯而上,有例可依,有情可诉,先“入格”后“出格”,先理解再积累,最终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言习得过程的层次性一览无余。
三、课堂练习,撑起阅读的全程
课堂练笔应该撑起阅读活动的全过程,使之成为课堂的支撑和工具。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一文时,教师根据具体情境,提供给学生相应的词语,进行说话练习。学生读着“飞沙走石、漫天飞舞、寸草不生、不毛之地”这些词语后,眼前浮现出沙漠荒凉的画面;读着“浑浊咆哮、滔天巨浪、汹涌澎湃、惊涛拍岸”等词后,如野兽般疯狂的大河跃然于学生的脑海;由“鲜花盛开、枝繁叶茂、鲜果飘香、莺歌燕舞”等词,学生描绘出幅幅生机盎然的图画。出示的这三组词语与课文的三处环境相对应,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将生活画面与文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读词语、说画面的过程中感受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达到品味童话语言的目标,可谓“言”“意”兼得。
上述由文本内容衍生的情境语言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灵活运用积累的词句进行表达。这样,既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又准确地运用了语言。
有效的课堂练习,要考虑文本的核心价值,循序渐进,并撑起阅读的全程。这样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言品质才不是一句空话,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