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2015-09-10 11:59汪爱民
考试周刊 2015年96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职业能力职业

汪爱民

摘 要: 学校发展的灵魂是人才培养质量。我校以生为本,通过改革招生办法、培养标准、教学模式、教育方式、管理制度等途径,尊重学生职业性向,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职业兴趣,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拓宽学生职业路径,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关键词: 职业性向 职业能力 职业兴趣 职业精神 职业路径

学校发展的灵魂是人才培养质量。一所学校发展优劣不是仅看建筑如何、师资如何,更要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等。多年来,我们践行“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灵魂”这一办学指导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

一、招适合的生源,尊重职业性向

中职校一直存在一种现象,学生入学后,对专业不感兴趣,事实上,学校的老师甚至家长也不知道他们的兴趣所在,导致学风不浓、流生现象严重。为改变这种局面,2009年起,我校从尊重学生职业性向出发,采用四种办法。

在初中阶段提前介入专业认知。这个阶段的专业认知既要针对学生又要针对家长。对学生的提前介入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对各初中校开放学校的实训基地,主要是暑假期间。二是利用体育中考阶段。对家长的专业认知介绍放在中考结束后。家长对一所学校认同与否基于这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及教学质量或者说在一个地域的口碑,对专业反而求其次。因此,学校对家长的专业介绍很重要,要使他们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点和职业性向。

入学注册后不分专业,利用暑假进行专业认知。学生中考入学注册后,距离新学年的开学差不多有三个月的宝贵时间。我校及时发给学生《入学指南》,让他们利用暑假时间,多了解自己的意向专业,知道今后要学的是什么,大致怎样学,也对自己今后道路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开学前进行职业辅导和职业性向测试,初定专业方向。职业性向测试的最大好处是结合了学生的人格特征选择专业。虽然也有弊端,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结合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对今后学习大有裨益。

开学后每个专业进行专业认知1—2周,正式确定专业。新生开学后我校对新生一般有一段时间的专业认知实习,一般采用讲座、参观等形式,使学生了解自己今后的工作内容与环境。

通过这样一系列沟通和互动,几年来我校学生的入学报到率都达到98%以上,流失率逐年下降。

二、定合理的体系,注重职业能力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决定学生今后职业能力的纲领性文件。我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着眼于三个对接。

一是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要做到这一点难点有两个方面。既要有合适的课程内容,即教材,又要老师熟悉职业标准、有意识用职业标准和善于利用职业标准。为此,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精心开发了40余门校本课程和精品课程资源,同时严格执行专业专任教师下企业制度。二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三是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专业课程开发机制,促进课程教学内容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反映企业真实的技术、装备水平。

由于“对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意在努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吻合度高,因而我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日益提升。

三、走真实的模式,激发职业兴趣

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往往从有趣开始,到乐趣,进而与奋斗目标和工作志向相结合,发展成为志趣。学生职业兴趣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所处的年龄段正是兴趣由游移到定型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在专业课教学中倡导以“真实应用”为驱动,上课环境就是企业环境,教学流程就是生产服务的业务流程,实习项目就是真项目,教学案例就是真案例,力戒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学生在“真”的氛围中,批判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高,职业兴趣也得到了有效激发。

四、做具象的教育,培育职业精神

职业学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有人认为职业精神的培育和形成的沃土是实际工作环境,但我们认为这种精神的培育一定要让它在中、高职阶段扎下根,这样才能在毕业后“根正苗红”。我校主要围绕如何让培养目标显性化来工作,让理论从墙上走下来,使职业精神培育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目标,我们把它具象化,变成具体的行为要求,付诸具体活动和对学生的评价中。又如让学生传承民族工业文化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优良传统这一目标,我们把它放入参观、讲座、报告中。还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

五、行柔性的制度,拓宽职业路径

西方有句谚语说:“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这句话尤其适合职业院校学生。他们虽然在文化知识学习上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但动手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很强,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大胆改革完善学分制。扩大学生选专业、转专业的自主权。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同时我们探索与高校合作,形成课程、证书嵌入制度。让一部分学力强的同学在中、高职阶段就接触高层次的学习内容,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拓展今后的职业路径。

习近平主席说过,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将针对学校实际,继续探索适应学生多样化成长需要的新方法与新手段,以生为本,培养更多合格的“职业”人。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职业能力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