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摘 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大变革中,各种思潮激烈碰撞,大学生信仰教育式微局面正成为事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为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社会转型期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是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信仰教育
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能否确立正确的信仰,不仅直接关系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与否,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信仰教育中的时代主题地位,在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从而系统推进大学生信仰教育深入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信仰教育
信仰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是制约人生观、价值观成熟发展的关键因素。所谓信仰,就是人们对某种思想主义或事物等的极度相信和尊敬,并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或指南。信仰作为人的精神层面的最高追求,是对人生最高目标和最终意义的追寻,因此,信仰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关乎大学生个人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
价值观念作为价值意识的积淀,并经过社会评价活动的内化,成为主体意识中深层的心理结构,从而升华为信念并进一步发展为信仰。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以浓缩的形式从特定角度反映主体的基本价值观念。信仰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念,信仰是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信仰以一定价值观为指导,同时体现一定的价值观。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指导着社会的主流信仰,同时社会的主流信仰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因此,在大学生信仰教育式微局面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信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一)大学生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构性。
大学生信仰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观教育,是科学的系统知识体系,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一般而言,由低到高,信仰教育分为人生信仰教育、道德信仰教育和政治信仰教育等不同层次。大学生人生信仰教育指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追求高尚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科学评价人生价值,并以全部情感、意志和信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是培育大学生以能动方式把握世界,形成正确责任、义务观念,引导和规范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和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人物、政治理论、政治学说及政治制度教育,培育大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
大学生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具有同构性。首先,大学生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近。两者都含有个人和社会价值取向,均强调从自身出发,由内而外、由己及人,内容丰富而充实。其次,大学生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一致。两者都尊重人的认识发展规律,注重位阶、突出层次。无论从人生信仰、道德信仰到政治信仰,还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到国家层面,都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既实现高屋建瓴,又做到基础坚实。
(二)大学生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质性。
大学生信仰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性质上具有同质性,两者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大学生信仰教育指使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往和追求,并逐步成为支配其人生行为的精神动力的教育活动。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施,目的在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生信仰,而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不仅是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更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创造人生价值的理论指南,对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共识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人民群众中普及开来,贯彻下去,使其成为一种坚定的信仰,本质是一种信仰教育。
(三)大学生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旨性。
大学生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宗旨目标,两者在价值上具有同旨性。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说的是人需要精神做支撑。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奠基石,是人类精神的守望者。人一旦有了信仰,就可以真正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感悟到人生的意义,进而积极投入到美好而高尚的社会建设中。强化意识形态教育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我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质上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的精神纽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方式,持之以恒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由此可见,大学生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都属于价值观范畴,而且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宗旨目标。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走出信仰危机困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大学生现实需求,贴近大学教育的精神诉求,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科学的信仰标准。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排除干扰、坚定信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有助于大学生确立主流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走出信仰危机困境,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而高等学校是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宣传者和践行者。在当代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教育,有助于引导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以点代面,引领全社会的价值认同,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确立。
(二)有助于明确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新方向。
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既要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要紧跟时代发展、体现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因此,大学生信仰教育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实践证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大学生,是实现高等学校信仰教育创新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进一步明确了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新方向。
(三)有助于转变观念,实现新形势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创新。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信仰教育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学生信仰教育对象是人。不同层次大学生因需求不同而关注不同,进而出现认识途径和认识水平的不同。即便是同一层次的大学生因人生经历、人生目标的不同,也会出现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等心理特点的差异。大学生信仰教育要把知识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素质,就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的价值特点和价值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大学生信仰教育与之形成相应的层次性,更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需求层次,凸显信仰教育对象“人”的地位和重要性,有利于形成“以人为本”的信仰教育理念。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凸显信仰教育的实践特征。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形成三位一体的同步推进格局,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统领大学生信仰教育,并最终植根于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坚定不移的精神力量,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大学生信仰教育做到“知”、“信”、“行”合一。“知”是基础,“信”是保障,“行”是归宿。大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从书本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内化为内心的理想信念。
总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是实现高等学校信仰教育创新的重要抓手。在当今价值觀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在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慎明.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
[2]李东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时代主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
[3]李帅英,冯晨静,王晓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青春岁月,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