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交流,助力教学何转移

2015-09-10 07:22何转移
考试周刊 2015年97期
关键词:师生互动初中数学

何转移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运动、发展的实践进程,其活动过程也就是教师和学生深入沟通、有效碰撞、合作共赢的过程。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将师生互动融入渗透其中。本文从教师指导特性角度,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作阐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师生互动 有效教学思考

教师和学生,是构建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并且他们二者对整个活动效能产生深刻、深远的影响。实践主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运动、发展的实践进程,其活动过程也就是教师和学生深入沟通、有效碰撞、合作共赢的进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密切结合、深刻交流、积极互动,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按照预期目标深入推进,达到预期效果。不可否认,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双边特性,教与学相“脱节”,各自为政,缺少互动交流过程,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没有“活力”,调动不起初中生积极学习情感和主动意识。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将师生互动融入渗透其中。鉴于这一认识,笔者从教师角度,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作阐述。

一、注重语言激励,提升主体参与互动情感

教育学认为,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分子”——学生,不能缺少,任何教学活动都需要他们的深度参与和协调配合。常言道,“一个巴掌拍不响”。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自然需要学生的有效呼应和支持,其前提条件就是要学生“身”与“心”同时融入其中,保持积极情态,参与师生互动。笔者认为,教师提振初中生参与师生互动情感,教学语言是其中一个重要、有效的“抓手”和“渠道”。就其教学功能而言,教学语言对学习对象学习情态、参与情感具有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在引导初中生参与师生互动进程中,要发挥教学语言的情感提振功效,运用声情并茂、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以及鼓励赞赏、肯定启示的教学语言,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情感,增强参与意识,以积极状态“走进”师生互动过程“范围圈”。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这节课教学中,教师开展新课导入时,采用情境创设置法,复习引入方式,组织初中生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及它的解法”内容,对初中生回答内容及表现,运用肯定赞赏的评价语言评判学生,对出现的不足情况,通过启示、点拨式教学语言进行评点,以此调动起初中生的学习能动意识。这样就为教师预设的师生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新知活动奠定了情感基础,保证了师生互动协作的效果。

二、强化组织引导,推进师生互动进程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总规划师”和“实践操作者”,承担着组织、引导、指点学习对象数学学习的重要“职责”。初中生学习能力与教学目标要求之间差距的现状,更要求教师担当起组织引导“重任”。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初中生进行双边沟通、讨论等互动活动时,一方面要相信学生,善于“放”,“放手”让初中生自主进行数学探究、解析活动,另一方面要强化指导,做好“收”,引导初中生开展有序学习探索活动,确保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按照既定目标“前行”。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节课“如图所示,在△ABC中,CD是它的中线,点E是AF的中点,CF∥AB,求证:CF=AD,如果∠ACB为直角,试判断出四边形BFCD的形状,并写出你的理由”案例讲解中,教师采用“师引生探”的互动方式,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先组织他们阅读感知案例题干,并根据解题要求,进行思考分析。教者指出:“要解析该案例所提出的要求,需要抓住题意中的什么条件内容?”初中生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活动,指出:“该问题是关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应用案例。”同时,初中生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等内容,推导得出该案例的解题思路为:“要求证CF与AD相等,根据中点性质内容,可以得到AE与EF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平行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内容,通过等量代换予以求证。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性质及菱形判定性质,从而推导出这一四边形为菱形。”教师对他们自主探析所得“成果”进行讲解,指出:“在此类解题时要正确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初中生此时意识到解答问题关键点在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菱形的判定性质。”对推导的探析问题路径再次修订和完善。在此互动进程之中,初中生获取了自主探究案例的时机,借助科学指引,推进了讲解进程,保证了师生互动效果,提高了教学成效。需要指出的是,师生互动进程,教师与学生的“主导”和“主体”特性应该把握“度”,科学设置,不能主次颠倒。

三、活化评价形式,提升师生互动活动效能

当前学科教学活动,目标预先设定,要求明确展示。而效果受众多教学因素的影响,出现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师生互动效果要达到预定目的,就需要教师要及时评点、剖析互动活动效果,以此实时调整,确保互动效果。这就要求教者要合理实施评价教学,在传统“教师评”基础上,组织初中生进行互动过程表现的自我评价、合作评价、对比评价,让初中生通过纵向比对,发现和觉察自身前后不同情况,及时认识师生互动进程自身存在的需要改进之处,从而提高参与互动的能力水平,培树互助合作意识和能力。如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评判初中生参与师生互动效果时,就可以改变评价方式,让初中生自己思考、自我评价,“说出”自身在数学课堂师生互动中的表现和不足,这比教师的“千言万语”说教更有效。

总之,教学活动所呈现的双边特征,决定了师与生之间互动成为当前课堂的一个重要活动形式。教师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程的科学指导工作,有序助推师生互动过程,保证师生互动实效。

参考文献:

[1]顾宝龙.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新课程学习(下),2011(11).

[2]侯立元,高光.课堂师生互动不平等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

猜你喜欢
师生互动初中数学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