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纯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优化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由于学困生学习成绩欠佳,心理往往存在自卑感,平时不会主动回答问题,课堂表现不活跃,教师也往往对这些学生有所忽视。实际上教师应该重视这部分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重视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优化教育,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进而全面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
一、语文学困生学习研究意义探讨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全民综合素质必须不断提升,实现全民教育,这样才能够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教育是立国之本,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面对全体的学生,坚持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现阶段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之一就是学困生的存在,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效果不佳,或者是学习不积极,教师往往不会对他们有所注意,结果导致了语文教育的两极分化现象,优等生成绩越来越好,学困生成绩越来越差。想要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效果必须重视学困生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对于语文整体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1. 确保学困生的参与权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师从这个角度出发,因材施教才是关键。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进行合作学习,以优带差。由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活跃,行动也很积极。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加入合作学习活动,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其参与意识。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法、情境带入法等。
比如《春天》一课,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设备,将春天的花草、图片以及树木等展现出来,可以配乐,结合课文设计导读,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这样一来,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课堂气氛不再压抑。小组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成绩好的学生还能够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效果必然会有所提升。经常进行这样的合作活动,学困生心理上的自卑感就会逐渐减退,在学习与合作中体会到快乐,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会被带动起来。
2. 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朋友和家人,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一视同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实行平等教育。教师必须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诚意,从而消除怯怕心理,轻松学习。
比如,在他们回答问题时,或者是游戏取得胜利的时候,教师就要给予他们肯定,可以这样说:“某某同学总是积极积极思考问题,并且回答得非常棒,大家是不是应该向他学习啊?”(学生回答“是”)这个时候教师眼睛看着这位同学说:“如果上课的时候能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跟着老师的思路,更加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就会更加优秀的,加油!”这样先给予学生肯定,让他们知道教师是看重他们的,他们是被认可的,然后再给予他们一些建议和鼓励,这样的方式要比严厉的批评更加科学、合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演讲比赛、写作等活动,在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方面对学困生进行训练,给予他们信任与赏识,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促进他们语文兴趣的提高。
3. 培养学困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教师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学困生,对他们不仅要关心爱护,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严格要求,不少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意志力不强,生活懒惰,上课迟到或逃学,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等。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学困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
比如,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教师要控制好难度。教师要将课程标准作为前提基础,不可过多地布置难题,要结合整个班级学生的基础设置内容,既能够满足程度好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又能够保障学困生可以从中得到锻炼,这样就要求语文作业的布置讲究层次性,明确分层要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选择。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提高学困生的成绩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也有极大的帮助。
三、结束语
文章首先对语文学困生学习研究意义进行了分析,进而又对如何提高学困生语文兴趣进行了研究,通过这些论述,希望能够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人员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从而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石榴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