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喻小三
时下,都流行谈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创造”出以不“重复过去”为己任,而以在人文本质上真正超越前人为目标的一代“新人”。而人何以能变成“新人”?作为教育者本身的我们又需要什么?
大家先听《中国青年报》上的一个故事:“有48位校长参加北京清华大学‘现代教育管理’校长培训班。培训班结束时,教授组织了一项考试,教授让每个校长拿出一张纸,用简笔画画自己未来的学校,让大家互相学习学习。校长们埋头作画,很快作画完毕。教授把校长们的画认真看了一遍,什么也没有说,当时只提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画到人的请举手,48位校长中只有12位举手;”接着,教授问第二个问题:画出了学生的请举手,只有4人举手。”教授让画到人和画到学生的举手,其用意正是创新教育首要的:以人为本。教育工作者心中要有学生,要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写出一篇好的论文、做出一节漂亮的课;以人为本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基石”。
我还说一个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可想而知,那位母亲有多么的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最甜的一个给妈妈”多温暖的一句话,倘若这位母亲只听孩子前面的话,留给孩子的恐怕只有冰冷的内心伤痕。作为教师,更要善于倾听,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们的思想一起漫游,蹲下身子欣赏孩子,倾听孩子,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而不仅仅是扮演指导孩子前行的上帝;倾听内心是通往创新教育的“道路”。
我再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点长。“有这样一位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他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怀疑她儿子智力上有些障碍。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孩子上了初中,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告诉儿子:‘班主任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是的,我们要学会欣赏与赞美,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去挖掘他们每一份潜在的能力;赞美欣赏是推动创新教育的动力。
我最后说一个佛门故事:“有一个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没想到在一夜之间,他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从此,花街柳巷,放浪形骸。20年后的一个深夜,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忏悔了,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请求师父原谅。方丈厌恶他的放荡,不愿再收他为徒:‘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佛桌开花。’浪子失望地离开了。第二天,方丈踏进佛堂,看到佛桌上开满鲜花。他瞬间大悟,连忙下山寻找弟子,却为时已晚……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这让我刻骨铭心:宽容、包容学生一切可能的错误,谁又知道这会不会是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课堂呢?宽容错误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核心。
以此与正在教育战线上坚定前行的同行们共勉。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通海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