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原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和说理性较强的课。教师通过单纯的说课,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要进行改革和创新,要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兴趣来达到教育学生、塑造学生的目的。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上进行改革创新尤为重要。
关键词:多种方式;趣味情境;联系生活
初中学生,随着身心发展,已经形成了最初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或价值认识可能比较模糊,不够深入。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外界的引导和帮助,而初中课堂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意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以往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师唱主角,对课本内容进行简单的说教,而学生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很难被调动,整个课堂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课堂局面,势必要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主动学习,有所收获。本文将探讨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上如何进行兴趣化
教学。
一、多种方式进行新知识的导入
初中生的年龄集中在13~1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对一切事物的感知往往凭借自己的兴趣进行。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和改变的,一节课的开始是兴趣培养的关键时刻。学生只有在一开始对新知识充满好奇,才会带着兴趣去学习。而思想品德老师应该尽力让学生保持这种好奇和兴趣,让学生可以带着这种心理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来。那么,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前,就要进行深入的课前解读。通过课前解读来确定教学目标,以及找到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地方,从而保证学生可以带着兴趣进行新内容的学习。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要设计富有趣味的课前引入,多种方式相结合,保证良好的教学开端。每一堂课,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新知识的引入。例如,以当前社会的重大事件引入,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或者以提问的方式引入。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不管运用什么样的课前引入方法,都要保证学生的广泛参与;另一个方面,教师在每堂课要根据课本内容使用不同的课前引入方法,避免使用同一种方法使学生失去兴趣。同时注意留下悬念,吸引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这样,在后续内容的学习中,才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些丰富多样的课前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使学生带着好奇和兴趣去探求新知识。
二、创设趣味情境,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之前进行的富有趣味的课前导入所引起的学生的兴趣,可能不能持续和保持整整一堂课。学生很有可能会因为传统教学的枯燥和无聊以及思想品德课的说理特点而失去刚刚建立起来的兴趣。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法创设趣味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以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四单元第七课
《友好交往礼为先》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请几名同学来表演什么是有礼貌的交往,同时让其他同学观看台上同学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礼仪。其次,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广泛进入教学课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声音图文相结合创设课文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过健康、安全的生活》,这一单元意在让学生学会拒绝身边的不良诱惑,抵制身边的不法侵害,学会保护自己。而课本中的教学内容过于死板,内容不够丰富,学生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那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由于没有抵制不良诱惑从而遗憾终生的人和事件。多媒体播放的视频在视觉和听觉上会给学生很大的冲击,学生自然会受到强烈的心理震撼,知道抵制不住诱惑的不良后果。借助多种方式方法创设趣味情境,将呆板的课本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学生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更愿意参与其中,主动学习。
三、知识联系生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生在刚刚开始接受思想品德知识教育的时候,往往觉得这些知识是简单的说教,与生活无关。有了这种错误的思想,学生很难再对思想品德知识有兴趣。那么,教师要改变学生的错误观点,就要让学生看到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要让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思想品德知识真正达到塑造人的目的。
以《我与法律》为例,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超市购物,如果保安怀疑你偷东西,是否可以对你进行搜身。学生通过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保安可以搜身,有的同学认为不可以。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同学们,保安没有权利对个人进行搜身,这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教师将思想品德知识拉到学生身边,学生就会主动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学习,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
思想品德教育对于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进行改革和创新,改变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固有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时代所需要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张登志.高效课堂下的初中教学[J].初中新课标,2010(02).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