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霞
摘要:英语学习动机是众多人类动机中的一种,包括学习英语的态度、学习这种语言的愿望和为这种语言付出的努力。要想增强英语学习动机,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养,通过使用多种教学艺术,创设真实的语境,来舒缓学生的焦虑情绪,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奖励机制,综合使用综合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帮助后进生正确归因,找出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不竭源泉。
关键词:学习动机;融入型动机;形成性评价;归因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5-022-2
一、提高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
基础教育的宗旨是为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打基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素养和综合素质。英语教师的教学活动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泛,天文、地理、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都有涵盖,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上课时就感觉思维匮乏,只有博览群书、关心时事政治,丰富自身知识提高个人素养,才能在组织课堂时新颖有趣,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笔者曾经做过一份问卷调查,其中一题:你喜欢什么样的英语老师?学生的回答是:上课不枯燥,能给他们讲许多题外话的老师。可见拥有渊博知识的英语老师更受到学生的爱戴,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英语的内部动机。
除了渊博的知识,英语教师的英语知识水平是学校、家长和学生所重视的。随着教龄的增长,英语教师的英语专业知识逐渐下降,历年笔者所在区域的解题能力竞赛,都是年轻的、大学刚毕业的教师得奖。为了维持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英语教师应该紧抓自学的机会,例如订阅英语报:Shanghai daily、China daily、21st century等,或者登陆他们的网站查看网络版,或者听BBC,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生时心里才会更有底。
二、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和近景性学习目的教育相结合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提高融入型动机。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工具型动机,为了应付考试和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认可,这样的学习目的在短期内得以实现后,学习动机会减弱。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只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也会有走出国门学习或者与国内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也就是融入型动机。
2.提出明确和适度的要求。每节课前,必须使学生明确要学什么?每学期都必须使学生明确英语水平需要达到什么要求。今天英语默写只得了40分的学生,不能要求他下次默写拿70分,否则学生会失去信心,干脆放弃努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提出适度的要求。
3.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课堂提问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的一个途径,通过提问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也可以使学生上课时集中注意力。测验是教师常用来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工具,研究发现,经常给一些小测验的效果比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测验的效果要好,中学阶段每两周进行一次测验的效果更好,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也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调整学习方法。
三、适当运用奖励,强化学习动机
根据强化理论,奖励和惩罚对促进学生的学习都是有效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奖励更有助于学生欣赏自我的成功、提高自信心,从而激发和保持学习动机。奖励是在某种行为出现之后所施加的、为了增加某行为的出现频率的事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奖励有:物质奖励、行为奖励、公开认可、口头奖励等。
教师在使用奖励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合理性:奖励的物品在价格上不宜太高或者引人注目;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奖励次数不可太多;奖励必须是公平公正的,但是也必须考虑到后进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启发学生将奖励归因为自身的努力和能力,而不仅是外部因素;在课堂上应该多使用口头表扬,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变化等。
四、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学习策略等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与课堂教学活动接近的形式以及平时测验、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终结性评价是对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的评价,属于事后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程度,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
虽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对中学生的评价方式大部分是终结性评价,家长和教师都习惯以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忽视形成性评价,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点滴的积累、马马虎虎,甚至希望在考试中通过作弊来快速地达到目的。因此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两种评价方法,及时、合理地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
五、提高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英语成绩好的学生能够将英语作为自己的兴趣,拥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学习更加积极,当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被激发时,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英语知识本身是极其枯燥的,只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趣味化,才能够引起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走进课堂时应该面带微笑,目光与学生交流。上课时激情洋溢、精神饱满,用自己的精神面貌去感染学生。应该让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学生在课堂上普遍缺少语言锻炼的机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容易随着时间而遗忘,除了课堂之外,也应该多开展一些英语实践活动,例如举办英语阅读周、英语角、英语俱乐部、谚语知识竞赛、书法比赛、作文竞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教师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电脑在班会课上播放一些名人的演讲,或者教一些悦耳的英文歌曲。教师也可以在每节课开始的时候利用几分钟让一组或一个同学展示,例如“drama show”、“news”、“weather report”“storytelling”等,然后老师针对表演提出一个问题,由听众来回答。笔者所在班级实验过每节课由学生用英语播报当天的重要新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听新闻也听得特别认真,表演的学生想通过这个机会展现自己的口语,观看的同学也在观摩学习,思考轮到自己的时候该怎么表现,以及怎样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就将学生的课外英语实践活动、课外生活和英语课堂连接起来,使学生参与到感兴趣的课堂中来。
英语单词的学习历来是学生最讨厌、老师最难教的,因为单词是孤立的,如果脱离语境很难记忆,下面介绍几种可以提起学生记忆单词兴趣的方法:
★单词组句。先将学生分组,给每组3~4个单词来组句,最先组成句子的前三组可以得到奖励。
★编故事。在上新课的时候,将重要的单词串成一个短小的故事,既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力,又便于学生记忆和注意力的集中。
★画图法。大部分的单词都可以用简笔画来表示,不一定要画得多优美,但一定要用夸张的手法引起学生的注意。
★头脑风暴法。将学生分组,给出某个主题,让学生说出所有与该主题相关的单词,根据结果进行奖励。
六、舒缓焦虑情绪,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来策划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协作的关系,不是从属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创造出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敢说、肯说、想说,才能够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课间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对教师和学校的看法等等,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想法、感情、态度。师生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教师对学生投以关怀,学生就会对你尊重,表现就是认真学习。
2.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学生正在经历着学习的过程,必然会犯很多错误,教师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对于学生的语言错误,教师要根据语言活动的性质区别对待。通常我们把语言学习活动分为“交际性活动”和“非交际性活动”两大类。在非交际性活动中,教师应采取适当的纠错策略,不能随意纠错。在交际性活动中,如果有错误对交际造成很大干扰,应予以重视。
3.给予适当的鼓励。
学生容易在英语课堂上产生焦虑,主要是对自己的口语没有信心,害怕自己的回答被教师和同学否定,中学阶段是孩子身心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孩子的性格会从外向转为内向,因此教师应该在他们害怕、担心、害羞的时候鼓励他们勇敢地、大声地、自信地举手回答问题,要让学生明白:答错和答得不好不可耻,不动脑筋不思考才是错误的。可以将简单的题目交给基础差的学生来回答,增加他们想要再次回答问题的欲望。
七、帮助学生正确归因
每个学生对自己英语学习情况都有自己的归因,归因不同对学生下次行动的动机产生不同影响。有的学生将自己成绩好归因为自身努力和能力较强,就会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有的学生将成绩好归因为外部的试卷难易、运气、教师等,存在侥幸心理,下次学习英语的学习动机不会增强。有的学生将成绩差总结为内部的努力不够,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加大努力程度,若将成绩差总结为外部的试卷难易、教师、运气等,则会放弃努力,听天由命,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有的学生可能会将英语成绩不好归结为一直以来都很差,那么很容易陷入这种过去的失败经历中,认为自己没有希望学好英语,进而自暴自弃,对于这类英语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到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不够努力,或者改变学习方法,外部的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能力也可以随着努力的程度的提高而提高。
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教师的抱怨和迁就只会阻碍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面批作业、课后谈心、QQ等渠道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诊断,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和模仿教师设立的榜样而进行归因对比,来找出自身的归因错误。
[参考文献]
[1]陈静波.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贾冠杰.英语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