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辉
【摘要】 近期深圳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文件,把信息素养列入了重点提升的八大素养之一。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开展中学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在教育实习中的教学实践,分析总结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分层任务驱动,交流协作探究。
【关键词】 中学 信息技术教学 分层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4-080-02
0
一、“分层任务驱动,交流协作探究”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当学习内容和过程与真正的、现实的问题相结合时,学习便更有意义且更有趣。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
由于学生差异的存在,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其得到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方法。新课程理念提倡以人为本,以多元智能结构理论指导课改,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指的是在不同的智能或非智能方面有蕴藏着发展潜能的学生,“不同的发展”应是教学要对学生创造因材施教的发展,让所有的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得到大小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由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教师要本着让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不能走的推一把的思想,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功标准,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发展;每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提高;每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相同规格,追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境界。
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因此笔者大胆提出“分层任务驱动,交流协作探究”教学法。这是一种建立在“任务驱动”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将任务进行分层设计以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将以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分层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
二、“分层任务驱动,交流协作探究”教学法的实施
应用分层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把握“以分层任务为主线、以教师指导为引线、以学生协作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精彩的课堂教学实施,要从学生着手,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由于授课对象是中学生,这些学生大都十三至十七岁的年龄,属于青春叛逆期,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有自己的意见想法,喜欢照着自己的方式做事情。那么怎样才能使得这些学生配合教师上好课呢?这就得从兴趣这个角度入手。中学生已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只要有兴趣,他们就会听,想听,因此抓住学生的兴趣是上好课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导入上要下一番功夫,尽量采用幽默性言语,或是展示一些图片动画,从视觉上激发学生兴趣,又或是把学生引入到一种学习情境中来学习。
实施“分层任务驱动,交流协作探究”教学法,任务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在教学中应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在使用分层任务驱动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布置本阶段、本单元、本课程的学习任务,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并设法将它们尽可能地联系起来,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 师生合作,共同讲解知识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引入情景,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起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试着去思考、试着借助课文的帮助去解答任务。
由于家庭条件的不同,造成了学生的电脑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早就有了一定的电脑操作水平;有的则是到了初一开学才开始接触电脑,对老师提出的任务往往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进行示范操作讲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对于那些电脑知识水平较好的同学而言,他们懂得这部分知识,他们往往就会表现出极不耐烦的情绪,觉得对自己没多大好处,甚至会扰乱课堂秩序。而老师若不进行示范操作,直接讲授深一点的知识,则水平较差的学生又接受不了。面对这样的教学矛盾状况,我们教师就得改变传统的教学法,不能单是自己在上面讲解知识点,而要起主导的作用,提出问题,并把问题抛给学生,让懂得的学生起来回答,让他们来解决问题,或是让他们来做示范演示,自己再结合情况加以点评;对学生回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再加以讲解,这样下来,会的学生也有事可做,不至于闲来捣乱。在让他们当主角作示范操作的同时既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让全班同学受益。而碰到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他们会更认真的听;对不会的同学而言,既可以从同学的回答中学到知识,又可以从老师的深入讲解上掌握知识,这样一来,整个班的同学都会觉得自己真正学到了知识。
3. 划分层次,精心设计任务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在师生合作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后,教师就该提出新的分层任务,让学生自己实践完成。
新的分层任务需要进行精心设计,千万不能泛泛而谈、含糊不清,应落到具体的某一点,应有它的可行性,操作性,且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新任务的设计还要有层次,有梯度性,既不能让基础差的同学感到高不可攀,又不能让基础好的同学感到过于简单。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练习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从练习难度上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分为基本题、变型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型题,达到大纲规定要求,在此基础再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给其提出新的任务,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4. 交流协作,探究解决任务
学生一旦有了之前的老师或是同学的示范演示作基础,就会对新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这时,基础稍差一点的同学就可以选择“基础任务”进行练习操作,而掌握得较好的同学可以跳过“基础任务”,直接选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进行练习操作。
教师要鼓励同学间的意见交流,让基础好的同学带动不太懂的同学,让完成任务快的同学指导有疑问的同学。对于较大型的任务,则还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各小组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例如,在学习“创作校园报刊”这一节内容时,通过师生合作,共同学习了基本操作方法之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5-6人为一组,通过小组成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一份报刊的制作。各小组自由进行商讨,确定好本组的报刊的板块,组内各成员的具体分工。之后,小组成员各自进行加工处理,完成自己负责板块的编辑,遇到问题,组内成员一起交流协作解决。最后再进行板块合并,完成一份作品。通过这种方式便可完成一些较大型的任务。
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尽管教师已经把问题交代清楚了,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
5. 评价检查,及时归纳总结
评价的重要意义在于依据上机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在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习技巧、思维能力及习惯养成、学习风格、审美等人文素质方面的特点与长处,通过发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创造出一个开放式的评价机制,学生就可以在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使上机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果得以升华。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评价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选部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学生的作品,通过广播系统展示给所有的同学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发表观点对作品进行鉴赏,说出好在哪,哪些还需要改进,之后,教师再加以点评,表扬好的地方,指出改进的意见。
三、“分层任务驱动,交流协作探究”教学法的优点
“分层任务驱动,交流协作探究”的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每节课教师都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或是多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在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解决,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有的则需要教师加以点拨指导。这样的教学,完全打破了教师一言谈的局面。由于教师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具体操作,很多功能不再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容易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相长。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设计和探索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创设出更加灵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每位教师不断学习,不断钻研,相互取长补短,在教学中讲一些艺术、找一些方法,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就一定会变得更加精彩,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JS兰祖利(美)等.丰富教学模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24.
[2]李瑾瑜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1:157-163,92-96,119-146.
[3]佘国治.现代教育漫笔[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32-35.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技术课程标准研修(信息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7-25.
[5]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7:153-158.
[6]《走进中学新课程》编写组.走进中学新课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6-67,80-82.
[7]乔伊斯(Joyce,B.)(美)等著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149-343.
[8]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375-412.
[9]简焕镇,戴明生.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模式概论[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