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浓
【摘要】 鉴于对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我很认同围绕概念转变使得学生从原有的不太科学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进行探究的教学模式是现行小学科学教学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知识之前,他们的头脑并非是空白的,都或多或少地对新知有一定的了解,这些了解就是学生的前概念,也被称为原有认知。前概念很多是不完整的,或者是错误的。教师可通过一些刻意的方法去把它们挖掘出来,为我们的教学打开局面,并对后面的教学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关键词】 学生 前概念 教学局面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4-073-02
0
挖掘学生前概念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常用的方式通常有两种:
1. 在课前通过师生的谈话对学生前概念进行了解;2. 让学生以实验示范的方式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揭示。
下面将以《点亮小灯泡》一课的教学为例,论述在课前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对促使学生概念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所起到的作用。
《点亮小灯泡》挖掘学生前概念的教学片段:
师:看来大家对导线电池和小灯泡这三种材料都非常熟悉,如果老师把材料发给大家请问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生:点亮小灯泡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那请问同学们在课外有没有尝试过用电池点亮小灯泡呢?
生1:试过
生2:没有
师:现在你打算怎么接,能把你的想法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吗?老师这里有小灯泡和电池的模拟图,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贴一贴?
学生贴出来很多图,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师:这些连接方法真的能点亮小灯泡吗?下面老师把材料发给你们,按照这些想法接一接,看看哪些方法能点亮小灯泡。(发放材料,教师巡视)
第2小组:老师,我们的小灯泡为什么不亮的?
师:考虑是不是这种连接方法错了?再试一试别的连接方法看看
第6小组:老师,我们的小灯泡亮了!
师:哦,你们用的是第三种方法!
第8小组:老师,我们用了第二种连接方法小灯泡也是不亮。
学生汇报连接情况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发现只有第三种连接方法能点亮小灯泡。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种连接方法有什么特点呢?它们都连接到了电池和灯泡的哪些地方?是啊,这些连接方法都连接到了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两极,所以电路就形成一个通路。
为什么一定要连接小灯泡上的这两个部位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呢?这跟灯泡里面的构造有关。
一、挖掘学生的前概念,注重课程的生成,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了解学生具有哪些已有认知,具有哪些错误的前概念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的每一次教学都不应该把学生的起点当作是零来教学,有些老师根本不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对这个知识有所掌握,总是按自己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知与不知的都一股脑地传授给学生,这根本就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是不利的。在上述的教学片段中,学生对点亮小灯泡的方法是有所了解的,最起码也知道了其中一种方法,如果教师依然当学生是一无所知来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很无趣,心神很容易会游离于课堂之外。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前认知,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策略,这样才能获得高效的教学。
二、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创造契机
构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而我更加认为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通过揭示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乐意求真、自主探究创造契机。
三、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引导学生从原有的认知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反复练习、强化记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调动原有认知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并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点亮小灯泡》一课,学生展示了他们经验中的三种连接方法。这三种方法虽然不全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正是这节课中要学习的几个概念——断路、断路和通路等电路中的连接方法之一。
《点亮小灯泡》教学片段
师:当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通过导线分别连接到电池正、负极的时候,电流就会流过灯丝使灯泡发光,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通路。
师:看看我们刚才贴在黑板上的三种连接方法达到了通路的条件了吗?
生:只有第三种达到条件。
师:既然第三种接法是一个完整的电路,那里面的电就是持续流动的,谁上来用手比划一下这个电路中电流的流动方向?
师:再来看看第一种连接方法达到了通路的条件了吗?
生:没有,导线只连接了电池的正极和灯泡的其中一个连接点,所以电路是不通的。
师:你说得真棒
师:它还要连接哪里才是完整的电路?
生:还要把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和电池的负极连起来
师:对,这种电是断开的,我们叫它为断路。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三种连接方法。刚才同学们试了这种方法小灯泡亮吗?
生:不亮,而且感觉到导线导线和电池很烫。
师:这是一种短路的现象,什么叫短路?请打开书本第6页。
……
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刻意地另找途径引出断路、短路和通路这三种电路图,一切都是现成的,学生的头脑中本来就已经存在这三种电路。当学生的前概念被揭示及验证后,教师就可利用课堂的生成引导学生以这三个电路图为例展开讨论和分析,建构新概念,整个教学可谓水到渠成。同时,因为这些电路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所有他们对这些电路的了解和分析都会更深刻。同时,因为这些电路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接下来学生对这些电路的分析也会更深刻,相比教师自己出示的电路图效果更好。
四、挖掘学生的前概念,按“最邻近发展区”为学生深入搭建脚手架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开发了一种称为“支架式”的教学方法,它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搭建脚手架的方法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支架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一旦学生获得了这种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实际教学中,科学教师可就学生现有的水平,通过引导使学生讨论分析得出规律,再在此水平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难度的任务,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建立完整的概念。但完成这种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这样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走向最近发展区。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点亮小灯泡》教学片段
师:用了第三种连接方法,我们把小灯泡点亮了,但请同学们想想:根据第三种电路的连接规律我们是否还有其它的方法也能把小灯泡点亮呢?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1:把灯泡放在电池的负极上应该也是可以的。
师:验证过吗?
生1:没有。
师:等一下我们来试试。那还想到其它的方法吗?电池横着放行不行?
生思考
生2:不行吧?
师:刚才我们说过通路的条件是什么?
生3:应该行的,只要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接上电池的两端就可以的。
师:试一试。
从上面《点亮小灯泡》一课的教学片断中我们知道,学生前概念中知道的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其实就是最简单,最原始的方法,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既熟悉又简单的连接方法的规律。但这只是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教师还应当根据“最近发展区”发展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在熟知点亮小灯泡规律的支撑下,学生利用这以规律找到了更多的连接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学生的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有这么扎实的思维基础,对于学生学习后面的简单电路、多种电路等知识也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综观以上所述,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对于帮助教师打开教学局面,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思维基础,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建构良好的概念框架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可在平时的教学中使用多种方法去挖掘学生的前概念,为成就有效教学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惟存教育,2002.
[2]肖超.《浅谈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中“冲突策略”的使用》,百度文库,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