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经济发展

2015-09-08 20:12何立春
财经问题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城镇化

何立春

摘 要: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进步的重大战略,对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能够把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结合,释放更为充足的经济发展效能。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经济发展中的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阐述,引申出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并对其内在支撑依据和战略意义进行了总体说明,多维度提出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推进产城融合模式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城融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5004805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推进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何通过发展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实施产城融合的模式来达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效果,是各级政府部门所关注的焦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将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到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去,拓展了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范畴;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能够指导宏观资源配置和微观区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两者结合所形成的产城融合模式,也为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效果带来新的机遇。

一、经济发展中的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则成为其重要的支撑点。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系列性的社会问题,工业化带来的是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大量的资源消耗难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些都不利于城镇经济的健康发展。

面临新的历史阶段,新型城镇化如何支撑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否能够成为新的推动力量,对于经济发展能否取得高质量效果意义明显。

1.新型城镇化的需求效应

新型城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人口集聚,而从需求角度来看,将会产生对消费品和公共品的规模化需求效应。城镇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镇化水平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将会带来人均国民收入的明显增长,这其实就是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本质体现。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不是农民简单的由农村迁往城镇,向城镇空间的大量集聚,还表现为农民身份的转变和职业的转型,这方是城镇化的最本质的概念内涵[1]。这样的转变势必会对城镇的消费品(主要是私人产品)和公共品激发更大的需求效应,然而,这些消费品和公共品的供给也存在着明显的规模效应,消费者数量的增长和消费能力的增强也将会在某些程度上降低这些产品的边际成本,进一步扩大内需,有助于把农村的潜在消费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市场,在吸纳富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带动全体社会成员福利水平的提升,为优化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贡献力量。

另外,新型城镇化有助于积极稳妥地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意味着未来的城镇化不仅仅是规模扩张、土地经济和投资加力,其中消费品和公共品都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使得三驾马车中的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领衔者,扭转以往发展的不利格局。因此,从新型城镇化的需求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将通过消费品和公共品的规模化需求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2.新型城镇化的供给效应

总体来看,人口集聚将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边际收益随规模递增或是边际成本随规模递减,这是新型城镇化的供给效应。集聚效应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能够为迁移人口提供大量的可供交流的空间和场所,在各种思想产生碰撞的前提下,创新的火花将会促进技术的进步,降低其交易成本,这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正能量和前瞻性动力。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高度社会化分工的存在,能够迅速传导物流、人流和信息流,提高其活动效率,促使城镇内外部系统成为高度社会化的有机整体,助推城镇内外部空间形成一个空间大环流,不再是以往的城镇内外部系统的分割状态,此时城镇化的成本将会大幅度降低,城镇化效率将持续提升。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来看,大多数城镇的城镇化过程以提供高价的住房为目标,边际成本增加,忽略或逃避城镇化本身的供给效应,也是前文所提及的出现空城、鬼城的原因所在。正确理解和正视新型城镇化的供给效应则会避免这些问题的重演,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推动力量。

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能够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和就业规模,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提高服务业的占比,进一步带动经济高效快速发展,这在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史潮流中已被证实。因此,从新型城镇化的供给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将通过边际收益递增或边际成本递减等规模经济效应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种具有高度战略性和区别于以往产业的新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传统产业急需升级改造的社会大背景下,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当前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新举措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国家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

1.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联动效应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联动发展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这不仅在理论上已被论证,而且在具体的实践中已被证实。无论是在我国的温州老板跑路还是在美国的次贷危机抑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等一系列的实例中均所有反映,这也告诫我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结合发展,坚决避免两者脱钩化的发展格局,否则只能带来经济的泡沫发展或是金融危机等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新引擎,兼具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等优点,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与金融等虚拟经济稳固结合,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根基,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畸形发展,以此形成两者互促共进的美好局面,这也能够彰显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具有的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多方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体经济能够通过与虚拟经济的联动效应来促经济的发展,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功效,也是世界各国共同的战略取向。

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经济能动效应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够给经济发展带来正向的促进作用,这是社会各界公认的观点。然而,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产业结构存在着诸多结构性问题,如传统产业劣势逐步显现,各产业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并没有向协调平衡化的趋势演进;产业雷同化发展现象明显,同质化竞争趋势加强;产业发展并没有处理好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种崭新的产业类型,具备自身的能动效应,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弥补传统产业发展的劣势,如结构不合理、高级化程度低及同质化的竞争等;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大时代,节能减排,将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先进环保产业作为发展的主导,能够抢占下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制高点,实现产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能动效应的重要体现。

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未来的培育和发展将大幅度提升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将会在需求潜力大、带动性强的领域强化其发展速度,发挥先导和支柱作用,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应当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合理有效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产城融合模式的内在支撑依据与战略意义

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均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推动经济协调健康发展,释放更充足的正能量,笔者认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才能达到发展的本意。

1.产城融合模式的内在支撑依据

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的发展与产业发展存在着紧密关系,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质量[2];城镇化发展质量高低也会对产业发展水平产生特定影响,正是这样的内在逻辑,才促使产城融合模式的得以产生,成为其支撑依据。城镇化无法脱离产业发展,尤其是诸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实体产业忽略或不能有效解决产业问题,就会进一步波及到就业问题,引发城市的内部二元结构问题。拉美国家的城镇化过程中就是如此,在农村人口向城镇爆发式涌进的同时,大部分城市在没有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布局的状态下,严重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在吸纳就业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导致大量的进城人口长期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质量。我国的部分地区之所以出现无人居住的鬼城现象,也与产业结构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产业的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驱动着城镇更新和完善配套公共服务。另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能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富裕的公共产品和空间载体,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于此,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中,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融合发展,应把新型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进而带动经济发展。

2.产城融合模式的战略意义

产业发展作为城镇化的基础,对新型城镇化具有推动作用;城镇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这一“化”的过程给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彰显出产城融合模式的战略意义。

第一,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有助于实现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强化其集聚效应。传统的城镇化往往会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性和非集约性,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不强。此时需要产城融合模式来扭转不利的发展格局。一方面,产城融合模式通过产业发展与城镇功能融合和空间整合来提升城镇土地利用的集约性程度和利用质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发展空间,达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美好局面;另一方面,产城融合的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着力打造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效果相吻合,能够通过合理的规划来促成产业发展的新机制和城镇发展的新动力,避免土地闲置和隐性浪费现象的发生,进一步吸引产业的空间集聚,提升其集聚效应,带动产城的深度融合。

第二,产城融合能够有效缓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难问题,规避城镇化发展可能形成的空城现象。城镇化中由于对内涵本身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出现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空间转移的观点,轻视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城镇化发展就有可能出现空城现象。而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以创新驱动为核心,能够通过城镇和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来化解各种社会问题,一方面,城镇化中的产业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缓解其就业难问题,并大幅度增加转移人口的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产城融合能够通过落实产业定位及匹配度的前瞻性规划,避免盲目性的城镇化所带来的城镇空心化,以期实现城镇和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

第三,产城融合模式有助于优化城镇结构,促进城镇的一体化建设。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结构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城镇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之间没有形成发展的协同效应,具有孤立化和非均衡化发展的趋势;在城镇内部出现重复性建设,城市建设效率相对滞后并出现各种城镇病;在城镇外部并没有形成对外的窗口和路径,处于封闭的发展状态中。这样城镇处于非一体化的建设中,阻碍了城镇化效益的提升。产城融合模式的推广能够通过产业的高度发展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制定符合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坚决抵制城镇内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规避城镇外部的封闭状态及内外部结构的失衡现象,以此促进城镇结构的优化,推动城镇内外部结构的一体化建设。

四、政策建议

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优势,更不能忽略产城融合模式的战略意义。这同时也告诉我们,必须寻找出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政策思路来发展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推动产城融合的模式,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1.经济发展中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提出与推广,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未来的路途中,如何寻找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思路,并全面促进经济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福利水平的提升,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

第一,扩大新型城镇化的需求效应。这就需要继续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中心城市在人口集聚、产业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属于典型的人口集聚地和区域经济增长点,人口的高度集聚势必会增强城市的消费能力,内需的扩大也成为必然趋势[3];同时,还应加大新区的建设力度,作为承接中心城区产业、人口迁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新区,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城镇化高成本的现实下,所迁移的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很有可能会偏离中心城市,而在新区立足,此时新区建设就会有效缓解了这部分人口的生活难和就业难问题,扩大了新型城镇化的需求效应。不仅如此,新型城镇化中还应当注重科学规划,适度合理地改造老城区,强化其产业支撑,提升城镇的空间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实现具有实质内涵的新型城镇化,增加迁移人口的可支配收入,为提高消费水平和需求效应奠定基础,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第二,提升新型城镇化的供给效应。优化城镇内外部的空间结构体系,深入研究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对于负面的因素应深度革除,达到城镇内外部空间的协调化发展,此时新型城镇化的供给效应也会得以提升。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当理清阻碍城镇化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如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等,并采取措施进行破解,只有各种体制性障碍得以解除,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途才会更加顺利,也才会在提供就业空间和就业机会方面有所起色,其供给效应自然也会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将随之提高。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只有不断扩大新型城镇化的需求效应和提升新型城镇化的供给效应,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理想目标,才能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2.经济发展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仍存在着特定的问题,有基础但层次产业偏低,有优势但产业竞争力不强,有技术但产业转化率不够成为突出的问题[4]。因此,应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一,继续强化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联动效应。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了实体经济的支撑,虚拟经济就失去了坚实的发展基础,这就需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夯实实体经济的根基,为虚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保证;同时,也要适度发展虚拟经济,为改造和提升实体经济的功能贡献力量。另外,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均有所发展的前提下,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加强金融监管,健全监管体系,有利于弱化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到这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联动效应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为经济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深度挖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经济能动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而带动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从产业的发展潜力、带动效应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来选择适合自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并消化吸收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取得技术突破,以此提高其科技含量,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产业政策引导,完善其发展的产业政策机制,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产业链发展的低端向高端演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经济能动效应也将会由此提升。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只有继续强化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联动效应以及深度挖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经济能动效应,才能更为合理有效地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

3.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推进策略

经济发展中,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必将对其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城镇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镇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这就需要尽快推出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一,政府要注重产业的合理规划和定位,完善城镇的配套服务设施,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在产城融合的发展中发挥着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应立足于不同城镇的产业发展优势和发展特色,进行差异化指导,特别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强化其竞争能力;同时,还应注重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和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使其配套措施能够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形成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产业的良好格局,防止脱离产业发展实际的城镇规划,此时产城融合将会产生更大的效应来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积极引入优质的产业园区,将产业园区的功能、空间布局与新城的功能布局相结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将产业园区的中心与郊区新城的中心组成便捷的沟通轴线,共同构成等级上明确的城市中心体系,满足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的需要[5];另外,要推动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推动增长导向型向民生导向型转变,也为引入产业园区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提升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不但能够缓解政府打造产业园区所产生的经济压力,而且也能够借助于市场化的推动,来提升产业的竞争能力,这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6]。

第三,要科学统筹空间布局,严格限制缺乏产业支撑的城镇扩张。政府应统筹兼顾,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和审批制度来严格限制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无限制扩张,在城镇化的发展中应先做产业规划再做城镇空间的规划[7],积极构建具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引导工业向城镇、园区集中,促进企业集聚发展,做到产业发展空间和城镇发展空间相契合。

五、结 语

经验事实已证明,新型城镇化道路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并成为经济高效发展的内生动力;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能够把产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发展质量高度融合,在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难及土地集约利用方面具有显著的战略优势。然而,具体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由于存在着区内和区际的差异,难免会滋生出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推动新型城镇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推动产城融合的模式,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雅莉, 张明斗. 中国民生型城镇化的框架设计与优化路径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10): 62-69.

[2]吴传清. 产业支撑: 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动力[N]. 长江商报, 2013-12-10.

[3]孙敬水.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形成机理研究述评与展望[J].财经论丛,2013,(5):20-25.

[4]陈文锋, 刘薇.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J]. 经济纵横, 2010,(9): 63-66.

[5]罗守贵.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4): 17-21.

[6]王珏辉.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和区位优势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6):31-35.

[7]刘来会.城市竞争力的定量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4):45-50.

(责任编辑:徐雅雯)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城镇化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法
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人才需求及培养问题研究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