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瑞
摘 要: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爱”字当头的教育必定是成功的教育,班主任工作是班级管理中任务最繁重的一项工作,如果抓住“爱”的主线,将“爱”从开学之初,到学期结束体现,班级管理工作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关键词:班级管理工作 爱心 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B-0008-01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作用往往比任课老师更大一些,因为,班主任除了肩负教学的重任,班级管理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笔者一直秉持“爱的教育”,也许是一个爱的眼神,也许是一个爱的动作,也许是一句爱的话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会在班级管理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接班之初,让爱先行
每当接手一个新班,笔者总是会有诚惶诚恐之感,看到每位家长都满怀期待地将孩子送到笔者的手上,笔者总是会心怀敬畏,生怕自己一不小心,辜负了家长和孩子对我的信任。所以,不能让自己班级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为了将班级管理落实在“爱”字之上,从最初班规班纪的制定,到班歌班徽的设计,笔者都让学生自己去做,让他们集思广益,发挥才智,在充分收集他们的意见之后,笔者一份一份地解读他们的“心声”,然后将这些声音集合起来,凝聚成学生喜欢的稿子,发到每个人的手中,然后让他们修改,修改之后,集中参阅,最后由班级自治委员会定稿。在处理学生违反班规班纪的问题时,做了如下的尝试: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自制力要稍微差一些,难免有犯错的时候,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允许每个学生每学期都有一次犯错的机会,如若出现两次或者两次以上,那就需要按照班规班纪来处理。开学之初,学生之间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姓名、性别、来自的学校班级。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了解得少之又少。笔者借用学生军训期间的空闲时间,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对于座位编排、小组合作的意见,从而合理安排。
二、管理过程,将爱播撒
俗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时间长任务重的工作,要想完成这项长达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作,必须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上,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
开学之初,往往是班级管理常规化起点,这段时间的管理成效,基本决定了班风、学风。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从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和培养学生民主意识的角度考虑,班主任不能凡事都大包大揽,也不可能盯在教室里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这时候,培养得力精干的班委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笔者是这样做的:通过自我推荐和公开演讲初步确定班委人选,考核期为一周,全班同学对他们一周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决定他们的去留。这样,那些在班级工作中表现出色的班委就会凭借良好的工作表现取得支持,在以后的班级工作中也会得心应手。这样,老师在放权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了锻炼机会。
记得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学校安排各班组织一次亲子活动,很多班的班主任放心不下,亲自操持了这次活动。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这次活动中,就将“权力”放给了班委,其他同学也可以献计献策。看着学生设计的“爸爸妈妈,我爱您”小品,看着学生自己设计的亲子活动,笔者知道,笔者放手给学生的爱终于有了收获。
三、课后交流,让爱同行
作为班主任,要将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他们要保持一颗父母的慈爱之心、宽容之心,常常跟他们交流沟通,用自己的真爱去架起跟他们心与心沟通的桥梁。
学生小月是一个表现不错的孩子,可是连续迟到了两天。第三天,当她又迟到时,作为一名班主任,面对学校对班级的量化,笔者实在淡定不了。可是想到她平时的表现还不错,笔者想她肯定有什么难言之隐,于是,并没有直接去责骂她,而是在课间的时候找到她,细细地了解了一下她的情况:原来,作为留守儿童的她,父母一直在外地打工,她平时跟奶奶生活在一起,这段时间奶奶生病了,她一边要照顾生病的奶奶,一边还要自理生活……在得知真相的那一瞬间,笔者不禁沉默了,庆幸自己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地。
四、家校沟通,爱伴左右
对学生的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办好的,跟家长沟通,做好班级管理的后盾,是笔者工作中非常注意的一点。为此,每天放学前最后一节课,是笔者跟家长联系的固定时间,笔者会通过短信平台跟家长交流学生在校的表现,顺便让家长反馈学生在家的一些事情;笔者会将学生在学校参加的一些活动场景,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的图片,发布到微信朋友圈中,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笔者会将当天学生的家庭作业以及推荐的阅读书目,发送给家长,让他们对学生的作业了如指掌并加以监督。在一次次的家校沟通过程中,班主任老师能够更多地得知学生在家的表现,从而拉近跟学生的交流距离,家长也能够得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从而适时地在交流中对其或表扬或提出意见。
班级管理工作做起来很辛苦,但是,只要将爱融入到班级管理中,一切工作都会事半功倍,这点滴的爱将汇集成河,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贺乐凡.中小学教育管理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周德义.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成长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