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作品历来为人所称道,其中以其抒情散文为尤甚。其抒情散文文字简明,语言朴素,但细读之下可发觉其感染力十足,尤善于利用动人的细节描写渲染烘托深远的意境,在无穷的余味中深刻地体现出作家深沉真挚的情感,以极淡之笔写出极深之情。
【关键词】归有光;抒情散文;朴素;细节
抒情散文,即以表达主观情感为最终目标指向的散文类型。在归有光的散文中,抒情散文达65篇。笔者认为,归有光抒情散文具有风韵幽淡、意旨遥深的风格特色,且主要体现在其朴素自然的语言特色、余味无穷的文章意境与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上。
一、笔简言洁,语言朴素
归有光在文学创作上追求语言简净、朴实自然之美,他反对明代中期王世贞及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活动,“今世尚以琢句为工,自谓欲追秦、汉,然不过剽齐、梁之余,而海内宗之,翕然成风,可为悼叹耳。”认为其模仿、剽窃齐梁文学追求文字华美、重在斟酌字句的风气甚为不妥。相对地,归有光推崇太史公文从字顺、明白晓畅的史记笔法,“太史公质而不俚,人亦易晓。”认为文章语言应以平易近人但不落于俚俗为上。而归有光也将这一文学主张付诸其文学创作的实践之中。在其抒情散文中,处处可见语言文字的朴素之美。
不论是对山川园林房屋的环境描写,还是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记叙,亦或是对亲人逝去、往日不复,而自己仕途屡遭坎坷的感慨与悲痛的情感抒发,读来都浅易近人,明白晓畅。如《项脊轩志》中对项脊轩环境的刻画描写: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一个幽静美丽的书斋形象而具体地展露在读者面前:书斋内窗明几净,书籍整整齐齐地摆满书架,宁静而美好;书斋外的廊庭中兰花、桂花、修竹齐美,幽静清新,小鸟啄食,月明光照,在风的轻拂之下,桂影斑驳于墙,清静而潜藏着无限的生命力。以诗入文,以文入诗,文字简洁如诗,又明白如话,而表达的效果明白而形象。
又如《世美堂后记》中对贤良体贴的原配妻子的人物刻画:
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
以白描的手法直言铺事,无一字晦涩,简单省洁的120个字就记录了关于妻子的五件事:勤劳地带领家中仆奴开垦、种植田地,岁旱之年依旧丰收;孝顺公婆;友爱兄弟姐妹;照顾旁人;自己一力承受不顺之苦。读来文字平易,而一个体贴丈夫、勤劳贤淑、关爱他人、耐劳吃苦的贤妻形象跃然纸上。
在其抒情散文中,多用以直接抒情的方式,如《女二二圹志》:“予自乙未以来,多在外,吾生女既不知,而死又不及见,可哀也已!”直接抒发对爱女夭逝的悲痛与对其愧疚之情;《杏花书屋记》中以“方春时,杏花灿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直接抒发对物在人亡的感慨与对玉岩公的追思、怀念。
二、意旨遥深,余味无穷
王锡爵曾在《明太仆丛归有光墓志铭》赞归有光文道:“所谓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语言之外”。认为归文于无意处渲染悲欢哀乐,言语之外有深意,文尽而意无穷。其抒情散文多以人逝而物在的情节构思渲染绵绵无尽的哀思,借以环境的描写扩展文章的意境,文章意味悠长,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
如《女如兰圹志》中,“须浦先茔之北,累累者,故诸荡家也。坎方封有新土者,吾女如兰也。”开篇即以环境描写刻画那远离祖墓的累累的坟茔中一座小小的新坟,借以渲染早夭的爱女如兰所处的环境之苍凉凄清,郊野的无尽也意味着悲痛与哀思的绵延无尽,言外之意无限延伸,给人以无穷的悲怆之味;在《张自新传》中,归有光以“自新家在新洋江口,风雨之夜,江涛有声,震动数里。野老相语,以为自新不亡云。”作为全文收束之语,以风雨夜色、隆隆江涛之声渲染悲怆苍凉的意境,博学多才但抱负难以实现的张自新远逝,风云波涛亦为之动容。这样的收尾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留以读者无尽的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又如在《思子亭记》中以“山花尚开,儿已辞家”来渲染对早夭的爱子的哀思之深,山间之花还在盛开,可是我的孩儿却不在了。言辞哀切,意旨遥深,留下无穷的哀思;《项脊轩志》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用妻子生前亲手种植、如今繁茂如盖的枇杷树来对比烘托妻子的离世,渲染凄清孤苦的意境,从而展现无尽的愁怀;又如《畏垒亭记》中的“余妻治田四十亩,值岁大旱,用牛挽车,昼夜灌水,颇以得谷。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一句,本来妻子所种之田在岁旱之年仍可有所收获是好事,但归有光却在饮酒庆乐的同时感受到身边荒凉萧瑟的景象:寒风萧瑟,叶黄而落。在此对比烘托中,文章的意境得以拓宽,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绵延无所尽,仿佛是在空荡的山谷中不断回环飘荡。
三、情感真挚,细节动人
归有光的抒情散文擅长与捕捉生活细节、日常小事,刻画细致,描绘生动,由此体现、表露出的家人之谊、友人之情由为真实动人,感人至深。近代文学家林纾就在评价其《项脊轩志》时曾云:“震川之述老妪语,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项脊轩志》中看似老妇人般无关紧要的琐屑之语,如对母亲叩门亲问女儿温饱与否的生活细节、祖母将祖父的玉笏传给归有光时的恳切盼望都无不让人伤心落泪。推及归有光的其他抒情散文,也是具有如此于细节处生发真挚情感的风格特色。
其回忆记录亡母的文章《先妣事略》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以刻画慈爱宽厚、勤劳简朴的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亡母深切的爱意与怀念。如: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间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
以生活细节如母亲回到娘家依旧纺棉纱,在婆家就搓麻线,每每劳作至三更半夜,纵使孩子们、个个缠着她,她抱着孩子缝缝补补,一刻也没有停歇。这一看似琐屑的生活小事的描写,强有力地透露出归有光对勤劳的母亲浓厚的敬爱与怀念之情。
又如对母亲逝后、年幼的儿女懵懂不能解,以为母亲只是睡着了的细节描写,“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看似不带情感抒发,但却蕴含着失去亡母的强烈的悲痛之情。情感蕴藉但又深沉强烈。
此外,《寒花葬志》中对亡妻随嫁婢女寒花生前生活细事的回忆,表达对寒花早逝的不舍与哀痛。“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详细刻画对初见寒花时,寒花的发式衣着,一个可爱天真的小女孩形象如现眼前,作者对她的喜爱之情也生动可感;而“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白描深画,细腻动人,对寒花剥食荸荠而不让“我”吃的生活事件所进行的细致详尽的刻画,将寒花的天真烂漫的形象特点更为典型形象地表露出来,与其后寒花早逝的哀伤悲痛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伊人逝去,空留回忆的悲哀伤痛;又如《祭外姑文》:“十月庚子,将绝之夕,问侍者曰:‘二鼓矣?闻户外风淅淅,曰:‘天寒,风且作,吾母其不能来乎?吾其不能待乎?”以妻子临逝前对能够见到自己母亲的渴望之深极写母慈女孝、母女之间深厚的感情。
四、结语
归有光的抒情散文确是具有极大的研究、欣赏的文学价值。归有光以生活细节、日常琐事入文,语言朴素省洁,但颇有蕴藉。其所选取日常之事多是从细微之处可观人物之真性情,而笔墨之淡处却恰好道出了情感之真挚,文章多借用景物描写、烘托对比等手法渲染深远悠长的意境,从而留下无穷的余味。
【参考文献】
[1] 归有光. 震川先生集[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2] 王运熙, 顾易生, 主编.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五·明代卷[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12.
[3] [明]归有光, 著. 叶祖兴, 英 子, 选注. 归有光抒情散文[M]. 作家出版社, 1998,11.
[4] 袁行霈, 主编.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5] 张爱波. 论归有光的抒情散文[M].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1.
[6] [明]归有光, 著. 王云五, 主编. 震川先生别集(卷七)[M]. 与沈敬甫: 133.
【作者简介】
孙佩婷(1993—),女,广东汕尾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