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阳,张 军,史 磊
(1.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 201209)
语言迁移理论,20世纪50-60年代兴起,70年代衰落,80年代中后期再度崛起,在二语习得领域中,有重要的地位。语言迁移不同于语言借用,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者由于受母语影响而产出与母语相似的语言成分,可以在母语中找到其源头。语言借用指二语习得者在交际或语言产出时直接使用母语的东西,如交流时不知如何表达而直接使用母语,写作时不知如何表达而使用母语的拼写等。语言借用的源头并非只限于母语,二语习得者已习得的语言都会成为语言借用的源头,而且语言类型距离同样也会影响语言借用。语言借用来自语言使用,而语言迁移来自语言结构。
关于迁移的定义有多种,但为二语习得研究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T.Odlin给语言迁移下的定义。T.Odlin在1989年出版的《语言迁移:语言学习中的跨语言影响》(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一书中指出:语言迁移是指目的语和其他任何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包括已经习得的语言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此后的二十年里,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界的研究热点。2008年Jarvis和Pavlenko出版了《在语言和认知中的跨语言影响》(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一书,此书全面总结了自Odlin以来二语习得界在语言迁移研究上的新成果,书中把语言迁移解释为“一个人关于一种语言的知识对这个人另一种语言的知识或使用产生影响”。对比前后两个定义,Jarvis和Pavlenko对语言迁移的新解释只强调了影响淡化了语言间的共性和差异,因此我们需重新审视语言迁移的特征及正负迁移的作用。
语言迁移有正负之分,如果已习得语的语言规则和目的语是一致的,那么习得语对目的语有积极的影响,这就是正迁移;如果习得语的语言规则和目的语不一致,那么习得语对目的语有消极的影响,即负迁移。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负迁移的出现,会使学习者套用母语的模式,使用不规范的语言,常常给外语学习带来困难,因此,负迁移常被称为母语的干扰。以往对迁移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关注母语对目的语的负迁移作用,忽视了正迁移所起的作用及迁移的选择性、双向性。另外,语言迁移是动态的,即随着学习者习得语水平的提高,语言迁移特征不断变化。Gass指出,“我们需要对语言迁移现象进行动态研究”。
1.语言迁移具有选择性
Andersen提出“有的迁移原则”,该原则指出,母语中的某一语法形式或结构如果要发生迁移,那么在目标语输入中必须含有与之相似的形式或结构。要迁移的母语结构还需是自由,恒定,语言功用简单而且经常使用的语素。因而语言类型的相似性是母语迁移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Bhatt和Hancin-Bhatt发现一语中的功能语类C并不迁移到二语的初始状态中。Major发现二语音系特征的发展具有普遍性,母语的音系特征很少迁移到目标语中。郑超发现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不会将汉语中功能语类I外的名词短语迁移到目标语英语中去。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语言成分都会发生迁移。
2.语言迁移具有双向性
双向性指互为源语言(跨语言影响所来自的语言)和目标语言(跨语言影响出现的语言)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跨语言影响,既包括“同步的顺,反向迁移”也包括“同步的双向侧向迁移”。侧向迁移指两种“后第一语言”之间的跨语言影响,如二语对三语,三语对四语,四语对二语,四语对三语的影响。
迁移是双向的,通常母语对目的语产生迁移的作用,但在目的语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经过多年的学习后,其母语也会受到目的语的影响。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常出现一些不合乎汉语语法规范或表达习惯的语言变异现象,其典型表现是汉语语法成分增加或使用汉语时模仿英语的句法格式。
(1)“是”字句的误用。
例1 My father and Jimmy were inseparable.
*我父亲和吉米是形影不离的。
我父亲同吉米形影不离。
(2)照搬物称主语句。
例2 The accidental discharge of the poisonous gas caused some chaos.
*有毒气体的意外泄漏引起了一些慌乱。有毒气体意外泄漏,因此引起了一些慌乱
(3)滥用被动句。汉语通常用被动意义的句子表达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而英语的被动句式的作用是:施事未知;受事需要强调;句法,修辞的需要;文体的需要。
例3 The robbery was committed while we were away for the weekend.
*抢劫被进行,当我们出去度周末的时候
我们出去度周末的时候,被抢劫了。
(4)使用长的定语。
例 4 His uncompromising behavior,to which the public objected,left him bankrupt emotionally and financially.
*他的毫不让步的让公众反对的行为使他精神上、经济上破产。
他毫不让步的行为遭到了公众反对,这使他陷入了精神上崩溃,经济上破产的境地。
如果学习者对母语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对比,那么,在学习目的语一段时期后,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即可反过来影响学习者母语的表达,这就是目的语对母语的逆向迁移。同时,Edelsky指出写作能力可以展示出语言迁移的双向性,学习者母语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策略将被积极的运用到目的语的写作中,同样,目的语写作也会影响母语的写作能力,母语写作能力和策略的不足在目的语写作中也可以发现。
3.语言迁移具有动态性
语言迁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语言迁移存在于语言习得的整个过程中,而且语言迁移也在不断变化。Jessner和Francis对语言迁移的动态性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从学习过程来看,语言迁移主要可分为作为语言系统的迁移和作为认知体系的迁移两大阶段。语言迁移在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阶段呈现不同的迁移特征随着学习者目的语水平的提高而变化。
语言习得初期,迁移在语言系统层面发生所谓语言系统的迁移指,母语和目的语作为两种语言系统,其共性和差异互相影响、竞争,其结果大多是以母语为主导的概念库对目的语习得产生影响,导致两种语言间的语音、词汇或句子结构出现迁移的一种现象。随着学习者习得语水平的提高,语言迁移进入认知阶段。认知体系迁移发生在非语言系统层面,母语对目的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篇和文化上。这一阶段中,学习者母语水平越高,知识体系越扎实,目的语对母语的逆向迁移几率越小,相反则几率越大,同时,学习者目的语水平越高,潜在知识体系越扎实,发生正迁移的几率就越高,相反则负迁移的几率较高。
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等方面。
1.语音层面。语音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的次系统。语音迁移是指“一个人关于一种语言声音系统的知识对他感知和产出另一种语言的语音所产生的影响”。Odlin指出:“母语的语音系统和音系系统会对二语的发音产生巨大影响,是鲜有人质疑的。”最近研究表明,语音迁移既可以发生在音段层面,也可以发生在音位配列层面;既可以发生在言语理解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语言产出过程中;既可以顺向发生迁移,也可以反向发生迁移。音段替换指,语言共性(如标记性),潜在替换音段的语音环境,学习者接受的音段产出任务等,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方式和结果决定了在何种语境中具体哪一个音段被替换。除音段替换外,音段产出过程中语音迁移的另一个表现是学习者所产出的音位正确,但却带有错误的音段特征。这些特征包括腭化、清浊、送气。母语迁移会和发音的一些普世倾向交互作用,造成词尾阻的清音化,如将bag读成back。音段错误分为四类:音位错误、语音错误、音位变体错误、分布错误。语音迁移除了发生在音段层面外,也会发生在音节结构、语调、重音和节奏等超音段层面。Leather指出:“音系系统的跨语言影响显然不限于二语与母语音段库的匹配和替换,它还延伸到音位配列层面。”
英语是主要依靠声调来区别句义的“语调语言”,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言”。这两种语言在语音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上是不完全一样的。首先,英语是音势敏感的语言,而汉语是音高敏感语言,因此英语强调重音,重音可以成为划分各级语言单位的标准;而汉语则成为典型的声调语,声调对字、词、语、句各级单位的组成都有影响。其次,英语和汉语的拼读过程也不相同,英语的元、辅音都很清晰,其音节有明显的拼合过程,如:th-a-n-k,b-ri-gh-t等,加之英语的辅音,元音都既可在音节前,又可在音节后,结果造成音节间的界限不清,如:很多人认为是Ca-the-rine,其实应该是Cath-er-ine。
2.词汇层面。英语词法以形态为中心,加缀法是英语构词法的灵魂和核心,词素、词干词缀是最重要的内容;汉语意字形为中心,偏旁、形素等是重要的内容。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语义同音节同时产生,一个语音团块同时就是一个语义团块;而英语作为记音的语言到了词的阶段才有肯定的意义。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常出现词义空缺和词义冲突。词义空缺是指英汉语中互相缺乏对应的词语,词义冲突是词的内涵意义不同而引起的迁移。
3.句法和语篇层面。汉语句式使用意合的方式,汉语句子结构松散,句子中过渡性词语使用较少,主要以语义、语序为句子内部及外部连接手段,汉语句子没有一定的主谓框架限制,这也反映了汉语的整体性思维方式。英语句式结合是形合的方式,英语句子主要靠语法手段来体现信息的前后顺序和逻辑关系,过渡词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英语句子以句法及关联词作为连接手段,使段落句子承上启下,构成有机整体,同时展示出英语的分析性思维方式汉语的句子中可以按顺序出现多个动词,称为连动句;英语的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主要动词,即谓语动词,其他均以非谓语动词形式出现。在学习者学习之初,我们常常看到汉语连动的句子被迁移到英语写作的句子中,形成写作上的大障碍。被动句在英语中的使用多于汉语;汉语使用的无主语句很多,一般都能推出它的逻辑主语,而英语中,每个句子都必须有明确的主语。另外,汉语写作时习惯比较迂回,英语更倾向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汉语英语在诸多方面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忽视目的语的文化内涵,易出现交际失误。
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笔者认为,在英语习得过程中,运用先进的语言迁移理论加以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进而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迁移理论的选择性、双向性和动态性三个特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教学:
1.注重语际共性与差异
学习者在英语习得初期,常常会出现发音不准确,词汇搭配错误,时态语态变化错误等负迁移现象。对英语和汉语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尤其是在语音、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必定会帮助学习者进行正迁移,避免负迁移。语言迁移具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语言知识都会发生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在找准正迁移的前提下,有意引导学生认识汉英差异,寻找正确的英语学习策略,克服母语干扰,形成英语的语言体系和思维习惯。
2.适当引入语篇文化
迁移的动态性告诉我们,迁移从语言系统过渡到认知体系时,迁移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从语音、词汇、语法过渡到了语篇和文化。此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义、背景知识以及学习技能等方面。因此,对学习者从语篇、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积极引导,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在教学中,适时进行语篇文化方面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提高文化品位,开阔视野。
3.加强汉语语法和文化学习
语言迁移是双向的,绝对不是单一方向的外语学习依赖于元认知能力,大学英语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英语语法结构、句式表达的学习同时要注意巩固汉语语法句式知识。语言迁移包括语言层面上的影响,也包括语言外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吸收有益的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了解和表达中国文化传统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2013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增加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段落翻译,进一步说明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大学英语学习中的语言迁移策略的重要性。
[1]Jarvis S,Pavlenko A.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8.
[2]GASS S,SELINKER L.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revised editio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2.
[3]余理明,常辉,姜孟.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
[5]文秋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6]魏志成.英汉语比较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