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慧池
(湖南商学院美育教研室 湖南 长沙 410205)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被誉为“人民科学家”“两弹一星之父”的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在不同的场合下提到这个问题,此问被称之为“钱学森之问”。曾有人以“震动朝野”一词来形容这个问题产生的影响。钱学森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在科学上的杰出成就,使他成为中国人民敬仰的科学家。他反复强调的问题,一定是有所思和有所忧的问题。因而,对于问题产生的影响力以“震动朝野”一词来形容并不足奇怪。何况,人才培养的问题本身是关涉到一个民族长远发展甚至是生死存亡的问题。钱学森本人也认为“这是件大事,其意义甚至不亚于当年研制、发射‘两弹一星’”。[1]
何以认为“钱学森之问”中存在艺术教育情结呢?一般而言,“情结”一词是指主体对某人或某事有强烈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获得的情绪很容易在不同情境中被激发或流露出来。当人们纷纷就“钱学森之问”破解求答时,发现与艺术相关的话题在钱老的谈话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试想可能的情形,不外乎两种:他本人有相关经验并有深刻的感触;人才培养的现实状况中忽略了对艺术教育的关注。不管何种情形,人们能够感受到的是他对艺术的情有独钟。
说钱老有艺术教育情结,首先是忧虑的情结。2005-2009年,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生曾连续四次探望钱学森。这期间,钱学森多次谈到了人才培养的问题。如2005年7月29日的谈话,钱老对温家宝说“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2]人们看来,这句话实际上可以从如下几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科学素养与文化艺术修养密不可分;第二,如果我国的人才培养正确地处理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没有落掉人文素养,就不会提到“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这既是一种强调,也体现了一种忧虑。继而,钱老向温家宝坦诚建言,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2]一位是科学巨人,一位是国务院总理,言语交谈本身简短,人文艺术素养的话题却是重要内容。从语言的前后逻辑关系来看,钱老想要表达的意思中,至少包含了缺乏艺术人文素养的大学教育是“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老‘冒’不出杰出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层意思。之后连续三年两人的见面交流中,钱老始终不忘初心,围绕人才培养的问题多次向温家宝建言。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35中时曾透露:“我多次看望钱学森先生,给他汇报科技工作,他对科技没谈什么意见,他说你们做得都很好,我都赞成。然后,他转过话题就说,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话他给我讲过五六遍”。[3]不难体会,这是一种最深沉的忧虑。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钱老在谈人才培养的问题时喜欢将话题转到艺术上来。感觉他乐于和人们分享艺术学习的经验,对于艺术教育的价值功能有独特的体会。除了和总理谈到自己的艺术学习经历及体会,2005年3月29日下午钱老在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时,也不忘谈艺术。
“有趣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我的老师冯·卡门听说我懂得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的学问,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他很高兴,说你有这些才华很重要,这方面你比我强。因为他小时候没有我那样的良好条件。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 《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4]
老人时年已94岁。他的谈话是轻松的、快乐的,也是认真的、意味深长的。既是在和人分享他的艺术学习经历,又是在现身说法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思维上的重要价值功能。他对于艺术的热爱和虔诚,实在是难以令人忘怀。
当人们追溯“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时,发现钱老其实对这个问题已有自己的回答,并在他的回答中给予了艺术教育重要的地位。“大成智慧学”是钱老近几十年来着力思考的关于人才培养的问题,是钱老描绘的理想的教育蓝图。“他所倡导的‘大成智慧学’简要而通俗地说,就是教育、引导人们如何陶冶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的学问。其目的在于使人们面对新世纪各种变幻莫测、错综复杂的事物时,能够迅速做出科学而明智的判断与决策,并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1]按照钱老的“大成智慧学”的设想,能集大成,得智慧的人必须了解和掌握人类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中就包含了对艺术理论的学习以及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等。大成智慧教育要求把理、工、文、艺结合起来,使人的情感和品德得到同步的发展。著名的学者钱学敏教授说“或许可以说,大成智慧与创新思维也来自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1]
钱老对艺术的情趣以及对艺术教育的重视,无时不刻地显示在对“钱学森之问”的自我阐释中。
1.学习和传承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为艺术教育正名
2007年6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教育部为中小学艺术教育正名”[5]的文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部针对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的“成人化”“庸俗化”“组织学生参与商业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收费营利艺术竞赛”等不良风气,正本清源。为恢复艺术教育的本来面目,引导对艺术教育的性质、目标、规律的正确认识,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以指导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不可否认,政府以文件的形式提出艺术教育的发展意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不良风气的发生。而真正的正本清源,是促使学生以及教育工作者认识艺术教育的本质,自内心发出对艺术和艺术教育的敬仰。唯有认识到参加艺术学习和从事艺术教育是神圣的事情才能自觉地摒弃一些庸俗和功利的思想。要使人们抛开教育体制的束缚,在思想方面能够对艺术教育达到一定的认识高度并非容易之事。
好在钱老的大成智慧学应运而生,他的教育思想为艺术教育正本清源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总结、传承与践行者、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专业委员会创始人赵泽宗先生高度概括了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如,他总结出大成智慧学的“五结合”理念,即“量智”与“性智”的结合;科学与哲学的结合;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微观认识与宏观认识的结合。[6]不难看到,艺术在钱老的“集大成,得智慧”的教育模式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促进个体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识能力等诸多方面成长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身为一名卓越的科学家,钱老是以科学的认知方法来认识艺术的。他没有将艺术视作一个孤立或者单独的事物,而是将艺术置于一个系统之中,认为艺术的系统与其他的科学文化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以科学的精神来对待艺术,又以艺术来滋养科学,钱老自身便是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成功范例。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的思想缩影在“大成智慧学”中,为人类的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政府相关文件的指导下,课程设置、教学设备、教师配备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改观。但有关艺术教育的意识层面上的提升,仍任重道远。和钱老共同生活在一个时代,作为最近距离接触他的思想的一代人,应以钱老的思想来滋养艺术教育,使之成为艺术教育正本清源的典范。
2.我国当代大学生不是缺少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而是缺乏对艺术教育的知觉
2006年4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 号,以下简称《方案》),文件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方案》的学分要求,是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硬性要求。因而,每个大学生都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有国家的文件保障,是不是意味着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教育状况形势一片大好呢?也许艺术课程的设置和硬件的配备已经不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主要矛盾。人们不禁会问:进入大学以后,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了,按理说大学的学习获得了相对更多的自由。艺术教育的客观环境也改善了,还有什么会影响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呢?
经历长年高考指挥棒的指挥,应试教育压抑了学生追求艺术的动机和兴趣。在个体追求艺术的天性长年遭受压抑的情形之下,对艺术的知觉能力也自然随之减弱。艺术的知觉是指对艺术的多种感觉的结合、对艺术的整体的认识。知觉能力较大程度依赖于个人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与此同时,还受个人的动机、需要、兴趣、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基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即便是进入大学阶段,学生对于艺术的整体认识依然是模糊的。个体知觉能力的缺乏,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兴趣、动机等学习心理。当然,不排除个别学生在高考指挥棒下依然保持着热爱艺术的天性。湖南长沙长郡中学一位姓王的音乐老师就曾介绍他们实验班的一位尖子生,在出省参加全国奥赛的前天晚上,仍然坚持到排练室参加他组织的乐队训练。当王老师问他为什么坚持来时,这位学生说这是他喜欢的活动,他不愿意失去任何一次排练的机会。我们一时难以了解这位学生的成长经历,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艺术,他有不一般的理解。象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更为广阔的天地以后,凭借他对于艺术的知觉,一定能够从艺术中获得必要的滋养。
当前的高校,是否营造了一个足够唤醒学生艺术知觉能力的环境仍然值得反思。2013年12月16日,湘潭大学的宋德发教授在华语圈内颇具影响力的学术网站“爱思想”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大学校长应向张楚廷学什么?”[7]的文章。文章介绍了原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张楚廷教授自担任校长的行政职务以后,有意识地淡化他之前的数学家的身份,超越数学研究,进入了包括教育学在内的更为广阔的领域。通过长期自觉、系统地研究,张楚廷教授对于什么是好大学,如何办出好大学胸有成竹。最终将湖南师范大学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省属师范学院办成了全国“211”工程重点大学。[7]宋教授还认为,当前中国大学的领导,很少有人放弃原本专家的身份来从事教育学研究。这样做的结果是“办教育跟着感觉走,也就是说,更多的校领导还是以具体学科的思维来领导一所包含了多种学科的大学。最后,这所大学最强的学科就是校领导所在的学科,这所大学的特色就是校领导所在学科的特色。”[7]
宋教授指出来的问题也是钱老提出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重要原因,也是当代大学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客观上,艺术课程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占了一席之地,但它对于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依然难以进入到师生们的意识主流中,接受艺术教育难以成为学生的意识自觉。曾几何时,有多少大学生坦言自己选修艺术课程是为了获得2个学分?有多少其他学科的老师“好心告诫”学生不要将时间浪费在像艺术这样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课程上?荷兰城市画家盖里特·伯克海德曾说:“艺术是人类的天性”。经历高考前的长期压抑,个体对于艺术的知觉能力也随天性的长期遭受压抑而逐渐减弱。又因当代大学教育的种种弊端,大学生对于艺术的知觉能力并没有因进入大学而得以复苏。因而,唤醒大学生对于艺术的知觉能力,是当代大学艺术教育之急。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形成艺术学习的自觉,将艺术学习当成乐趣。钱老所倡导的“量智”与“性智”、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才有可能发生。
思考 “钱学森之问”,学习钱学森的教育理念,为艺术教育正名,也为唤醒人们对艺术的知觉。
[1]钱学敏.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设想.[EB/OL].http://www.gmw.cn/01gmrb/2008-10/16/content_848934.htm,(2008-10-16)[2014-09-07].
[2]李斌.亲切的交谈——温家宝看望季羡林钱学森侧记[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580510.html,(2005-07-30)[2014-09-07].
[3] 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0173584.html, (2009-10-12)[2014-09-07].
[4]涂元季,顾吉环,李明整理.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EB/OL].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20281/10323497.html,(2009-11-05)[2014-09-07].
[5]郭扶庚.教育部为中小学艺术教育正名[EB/OL].http://www.gmw.cn/01gmrb/2007-06/15/content_623632.htm,(2007-06-15)[2014-09-07].
[6]赵泽宗.走近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总结、传承与践 行 者 [EB/OL].http://www.chinaeducate.com.cn/A/?C-1-153,(2012-12-16)[2014-09-07].
[7] 宋德发.大学校长应向张楚廷学什么?[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70523.html, (2013-12-16)[201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