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斯多惠为改善国民教育和师范院校的教育水平而奋斗终身,被尊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发表于1850 至1851 年的《德国教育培养指南》展现了第斯多惠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即历史性的解释现实问题并以理论为基础解决现实问题.因而,该著作也最能体现第斯多惠的独特历史地位,即将理论与实践创造性地结合.一方面,第斯多惠认为教育学必须采用一般公认的原理,必须博采众长.为此,第斯多惠并无计划建构一套原创性哲学理论,而是在博览了康德、费希特、施莱尔马赫、歌德、席勒、裴斯泰洛奇等人著作的基础上对当时的哲学成就形成了一个概览性的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创造性地形成了一整套包含从“主动性追求真、善、美”的最高目标到教学原则的“全人”教育构想.另一方面,在第斯多惠看来,教育学本身并非抽象的教育理念,而是原理和原则的化身.因而,该著作并非抽象的理论著述,而是第斯多惠在结合理论与自己及其他多位一线教师的教育经验基础上为一线教师撰写的“指南”,为一线教师总结了33 条教学的规则和原则,并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作了具体指导.即使在今天,第斯多惠的指南对一线教师仍具有指导意义,尤其是如何将广泛的理论论述与自身宝贵的教育经验及反思有机的结合并为进一步的实践提供指导或者为理论创造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