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远 冯文华
(山西省山阴一中,036900)
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一定是一位能够处处彰显人格魅力、处处闪现知识火花的知识分子.教师的阵地就是课堂,好教师就一定有好课堂.好课堂就一定会体现三个字——真、善、美.这就是我们评判课堂优劣的重要标志.
真就是科学的真,指课堂知识的科学性.科学性一般是指两个方面:1.概念、原理和论证等内容的叙述是否清晰、确切,是否符合历史事实.2.所讲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 律.大教育家巴甫洛夫曾说过,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的理论是虚构的.科学研究就是要研究事实,研究客观实际存在的现象.
简单地说,科学性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探寻事物的规律和真谛.只要符合客观真实就是科学的.我们的老师有时太过迷信教材和书本,其实教材也是人编的,一个好教师必须跳出教材之外,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是用书本学,而不是学书本.教材和书本只是学习的工具,仅此而已.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实,学习就是要有一种怀疑一切的精神.探求真理就是要还原事实真相.亚里士多德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的一切都围绕着地球旋转.哥白尼怀疑他,所以有日心说的产生;伽利略怀疑他,所以有天文望远镜的发明,有太阳黑斑的发现.这就是科学精神.我们的教材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的老师去纠正.我们可以怀疑问题,我们可以提出问题,虽然我们不一定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提出问题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不敢说,我们的学生里有科学家、文学家;但也不敢说,我们的学生里绝对没有科学家、文学家.就像陶行知说的,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给学生种下思考的种子,激活他们探求真谛的欲望.
曾经有一位学生问老师:“老师,为什么碳元素用一个C 来表示?”老师答:“那狗为什么叫狗?有这样问问题的吗?荒唐!”其实,这是一个多么正常的问题.原因很简单,碳的拉丁语carbonium 的第一个字母是C.老师回答不来,就责骂学生,严重损伤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即使老师回答不来,也可以告诉学生:“老师真不知道这个问题.”老师更需要谦虚和真实.
天下万事万物都是有根源的.达芬奇说,在自然中从来没有无因之果.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个问题我们回答不来,一个概念我们解释不清,只能说我们不知道,而不是没有答案.宇宙空间太大了,它有太多的奥妙 .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用我们肉眼是不可能看清“四方上下”这个太大的空间的,我们的头脑也不可能理清“古往今来”这条漫漫的时间历史长河.所以,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未知.我们说:“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太正常了.德国大哲学家库萨的尼古拉写了一本书《论有学识的无知》,他在书中说:一个人对自己的无知研究得越透彻,他的学问就越大.这和我们中国的《礼记·学记》里的描述观点完全相同: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他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普遍的道理:人只有真的明白自己很无知,才能虚怀若谷、张开双臂拥抱知识,才能真正把学问做大.
有一位老师讲地理课,说到撒哈拉大沙漠,那里的房屋建筑特征多是葱头形.为什么是葱头形呢?没有人想过,也没有人说过.这就需要我们有自己的思考.它一定与大沙漠的气候有关:1.风沙大. 2.日温差大(早穿皮袄午穿沙,怀抱火炉吃西瓜.)葱头型建筑可以抗风沙,且遇暑散热、临冬防寒.这就是人文地理,这就是风土人情.所以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我们可以有太多的不知道,只要我们有一种不断破解未知的强烈欲望就够了.这就是对科学的追求.这就是科学精神.老师把这种精神不断传导给学生的课堂就是科学的课堂,这就是课堂的真.
善就是思想的善,指课堂知识的思想性.知识是用来修身的,它是帮助人提高自身修养的.任何知识都有它的灵魂思想,都有它内在的品格.好课堂不是学会几点知识,而是接受一种思想.
《国语·晋语》说:善,德之建也.意思是善是一种道德建设,就是把人性深处好的一面经常放大、逐步推广.就是让人从善如流、闻过则改、见贤思齐,无妄言、无妄行.
荀子《劝学》篇说:君子(儒家理想人格的代表)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这里指普通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也就是说,真正的做学问,是从两耳进来,直贯心底,沉于丹田,散发于四肢,让你的血液里流动着知识的粉墨,全身每个毛孔里充满知识的火花,智慧的气场缠绕着你,思想的光芒笼罩着你.所以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儿提出著名的哲学观点“我思故我在”,对全世界的哲学影响巨大.他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因为意识里有才存在.所以他用自己的意识思考一切.笛卡儿从小就身体很弱,在教会学校读书,校长就特许他不上晨课,他的一生大半是躺在床上度过的.有一天,他看到屋顶上一只蜘蛛,拉着丝垂了下来,一会儿工夫,蜘蛛又顺着丝爬上去,在上边左右拉丝.他就悟到“点的移动构成线,线的移动构成面”.于是,他创立了解析几何,也就有了我们今天的笛卡儿直角坐标系.笛卡儿是思想家、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他在众多学科有突出成就.也就是说,人必须先有思想,然后才有知识的突破.
笛卡儿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是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他的观点“我思故我在”与我们中国佛尊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极其相像.他们都有着对人类及宇宙的终极思考.《易经》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意识形态,器是物质世界.朱熹说,形而上指理,形而下指事.这就是哲学里的形而上学.这些东西看似与我们的教学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不然.
有一次我和老师们听数学课,课堂讲到直角坐标系.评课时我问老师们:象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象限?大家瞠目结舌,不知所以.其实,象就是理想的空间,限就是一个区域.古语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这里是用了“太极理论”翻译过来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所以叫象限.
学问的难点在“为什么”,“是什么”好说,“为什么”难说.“是什么”谁都会,“为什么”就不一定了.我们都学数学,但我们很少有人去想数与宇宙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数组成的.有一天他经过一个铁匠铺,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他就认为一定和数有关系.由此,他悟出了现代音乐的1234567.我们之所以缺少这种悟性,是因为我们从来就缺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只有你读了雨果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大作,你才知道什么叫世界级大文豪.你会发现,他们都有胸怀天下的思考,他们都有卓越的思想.思想永远是智慧的先行者.没有思想的人,一定不会有大智慧.
好课堂一定有好老师,好老师一定有大智慧,大智慧一定有大思想.这就是课堂思想的善.
美就是艺术的美,是指驾驭课堂知识的艺术性.
美是一种抽象,是一种意识.就像我们看到一段彩虹,色彩斑斓,凌空飘逸.我们就会产生无限遐想,似乎我们忘却了自己身在人间,大有飘飘欲仙的感觉.这就是一种美,一种虚幻的美,一种理想的美.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那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但我们每个人看到彩虹为什么都会在内心泛起一丝轻轻的愉悦?这就说明,人是需要理想的.人并不是只生活在现实中.好多时候人是需要在理想的导引下才更有生命的活力.当我们看到驰名中外的赵州桥,外形漂亮、建筑特别,在这个世界上存留了1400 多年的土木经典,人类桥梁史上的奇葩,我们觉得很自豪.这也是一种美,一种本真的美,一种现实的美.我们可以把这两种美作一个比较.彩虹是一种理想的美,它具有的特点是:辉煌灿烂、短暂、瞬息万变、残缺不全、虚幻、在我们的头上,是一种阴柔美,是通向理想彼岸的桥梁.桥梁是一种现实美,它的特点是:朴实无华、长远、经久不衰、完整工制、实在、在我们的脚下,是一种阳刚美,是一条人造的现实彩虹.爱情就像彩虹,重虚幻.婚姻就像桥梁,重实在.课堂就像彩虹,应光彩照人,崇高而圣洁.教师的职业就像桥梁,淳朴淡雅,仁爱而敦厚.我们教师是既要做彩虹,又要做桥梁.我们应该用思想的灵魂铸就一座现实的桥梁,供我们的师生沟通,使师生跨越年龄的鸿沟、跨越认知的不同、跨越生活的好恶.我们要用大手笔绘出一条人生的彩虹,让我们的学生能看到人生的五彩斑斓,让他们一生有一幅美丽的憧憬图.
美是一种具体,是一种感觉.我们用什么来认识美呢?用我们的五觉.人有五觉,眼耳鼻舌身.眼是视觉,耳是听觉,鼻是嗅觉,舌是味觉,身是触觉.当我们欣赏张择端的真迹《清明上河图》时,我们觉得真的很美,这是视觉.听京剧名角“程长庚、梅兰芳、谭鑫培”唱《打渔杀家》,听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我们对其中的美觉得很享受,这是听觉.夏日炎炎,武松长途跋涉,来到景阳冈,远远闻见酒的香味——美,这是嗅觉.喜来乐吃着赛西施的四喜丸子,沉醉在这种美味中,这是味觉.农夫的手抚过金色的麦浪,心中泛着丰收的喜悦,这种美是触觉.
我们的课堂就是要调动学生的五觉,让学生体会课堂的五味.要调动学生的视觉,就要把抽象的知识幻化成一个个直观、形象、生动的图画,美的图画可以使学生便于记忆、便于理解.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有一双敏锐的、有穿透力的眼睛.听觉调动,就是课堂语言节奏和韵律,要有音乐一样的美感.激情澎湃的课堂就有高亢的乐感,情思缠绵的课堂就有委婉的乐感.所谓引人入胜就需要这种语言的乐感去引领.听觉调动还有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培养学生听“弦外之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听就有霸王之气,作者是曹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一听就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落魄书生——陆游.“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听就知是一位亡国之君的慨叹——后唐主李煜.味觉调动,是培养学生“品”的功夫,像品酒师一样,要慢慢回味,品出知识的味儿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很少有人能品出其中滋味,所以曹雪芹才会孤苦一生.品味也不是只有语文,数学、物理、英语都一样,凡是知识都要品味.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是一个物理定则.我们细细想想,它其实适应世界上的一切,这是一个共性.只要你想明白这一点,就可以把它运用在很多其他知识方面.比如英语的物主代词就可以用这一定则.触觉调动,关键是调动学生精神的触觉.蝴蝶、蜗牛都有触角,我们的老师就是要让学生全身长满触角,去感觉、触及所有的知识.动动手、动动脚,更要动动脑,触及知识的深层,触及知识的灵魂.嗅觉调动,是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一只警犬能辨别10 万种以上的不同气味,分辨气味的能力超过人的1000 倍.它凭借的就是敏感的嗅觉.文化的嗅觉也和警犬的能力一样,需要得到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一个睿智的人就是能嗅到知识不同于常人的味道,能嗅到曾经,也能嗅到将来.曾经郭沫若和一些中共领导人一起登泰山,看到一块石碑上写着两个字:虫二.大家面面相觑,不解其意.周恩来说:还是问问郭老吧.郭老看了看,说了四个字:风月无边.意思是风月二字去掉边框.这就是文化的嗅觉.对历史的总结,对将来的预测,都需要一种超常的文化嗅觉.
课堂需要感觉,有感觉才有艺术,有艺术才有美.苏东坡评价王维:摩洁之画画中有诗,摩洁之诗诗中有画.我们的课堂也一样,课堂的艺术一定有美,课堂的美一定有艺术.
好课堂能使人眼明心亮,好课堂能给人精神食粮,好课堂能让人心志高亢,好课堂能领人扬帆远航.所有的好课堂都离不开“真、善、美”这三个字.科学求真的精神,思想求善的品格,艺术求美的追求.这些永远是我们教师不断求索的目标.
好课堂需要学,好课堂需要悟,好课堂需要谋.这就是学科学的真、悟思想的善、谋艺术的美,用“真、善、美”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