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紫峰中学 李小华
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既能有效地促进班集体建设,又能通过集体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个人,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主题班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主题不突出,缺乏针对性;主题跟风,缺乏创新;角色错位,学生成为傀儡;方法简单,沉溺形式主义;倚重表演,主题班会成了文艺汇演;内容主观,代替学生思考;主题牵强,脱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缺失共鸣,成了空谈会;主题没有升华,班会没有收获;目标功利,贪图一劳永逸。那么,如何提高主题班会德育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主题班会首先要从学生的现状出发,根据班级学生存在的问题或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出发点,做到有的放矢。班主任应认真分析班级问题,有效把握班级学生情况。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有差异,他们的认知水平不同,思想状况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不同,因此要求班主任及时了解班级动态,捕捉教育契机,以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只有加强主题班会活动目标的针对性,才能充分体现主题的导向作用,增强主题班会开展的有效性,真正解决班级或学生的问题。在一次次针对性强的主题班会中,达成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的最终目标。
主题班会想要真正做到具有针对性,就必须在内容上做到“近小实”,远离“高大空”。所谓“近”是贴近,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以小见大,只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解决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所谓“小”就是主题范围小,切入点小。很多主题班会之所以效果不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主题确定得太大,内容空洞,说教色彩浓,进而使主题班会成为“表演秀”和“走过场”。如果班会的目标是学生通过班会展示自己和小组的活动效果,或者通过活动展示学生的技能和风采,进而达到激励学生和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教育目标,那么,就可以大胆使用表演。所谓“实”就是内容真实,效果实在。主题班会必须触动学生的感情,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深刻思考,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高大空”则是我们在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中要坚决避免和摒弃的方式。目标定得过高,通过一次主题班会就想让学生变得品德高尚的人,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主题范围太大,内容空洞,无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完成,结果使主题班会成为“走过场”,流于形式,成为一种披着活动外衣的新形式主义。
在主题班会设计和开展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有时为了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班主任把班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老师是绝对不可以放任不管的。在筛选内容,确定主题的过程中,班主任是充满智慧的引导者,在活动进行之中精心组织,有效调控,精彩生成,班主任还是真实的体验者,在活动中与学生同悲同喜,与学生共同体验,平等交流。
因此,在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在主题酝酿阶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可以让学生来共同确定主题内容。因为学生更了解班级的一些情况,更清楚在班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班主任只要清楚主题的针对性,把握主题的方向即可。在主题班会开展过程中,通过对班会实施过程的动态掌控,实现主导作用。班主任能根据班会实施过程在重要环节适时介入,以抓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放大教育影响,寻求最佳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在主题班会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活动过多而将主题淹没,因此,在主题班会临近尾声时,需要老师对班会进行必要的总结与提升。主题班会的总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班主任讲话,而是对主题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主题班会的提升环节直接决定着主题班会的效果。
主题班会实施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主题升华”,这个阶段是在班会的结尾由老师和同学共同总结班会的体悟,进行主题的深化和提升。在主题班会开展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班主任在班会刚一开始,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就退到了幕后;在班会结束时,老师站在台上只是仪式性地宣布:“我们的班会很成功,主题班会到此结束。”完全没有总结和提升。如果没有这个点睛之笔,主题就很难突出,更不要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主题班会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因此,在设计主题班会时,就要设计好“总结性发言”,实现主题深化与提升。尽管总结性发言简短,但可以凸显本次班会主题,在主题班会中,往往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主题班会的吸引力,设置了很多相关的活动,但这些活动也会带来“负效应”,那就是活动有时会淹没主题。因此,主题班会结束前班主任对活动进行全面概括总结,结合主题班会中的活动,进一步阐释主题的内涵。这样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主题上来,更好地凸显主题的教育意义。其次,通过画龙点睛的总结还可以深化学生的体验。在主题班会中,通过体验活动、讨论活动,或者通过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提升学生的情感层次。此外,班主任在总结中真情流露会进一步感染学生,深深触动他们的心灵,营造更好的情感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班会的教育目的。
当前大部分主题班会都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而开展的一次班级活动,主题缺少长远的序列化规划,主题班会的开展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零散性和突击性。然而,一次主题班会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的结束,学生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不是通过某一次主题班会活动就能达到长远的教育目的,且每一次的活动都是密切联系的,这一次的开始可能是前一次的延续或巩固,或是提升与拓展,这次活动的结束也为下一次主题班会做准备,形成序列主题班会,以保证目标达成。如果仅仅是跟风或单次的主题班会,极易导致教育活动仍处于无序而低效的状态,大大削弱了其应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同时,主题班会主题缺乏有机衔接,表现不出渐进性、层次性和连续性。
因此,全面建构整体规划、层次渐进、前后衔接的序列化主题班会体系,是提高主题班会有效性的保证。比如,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动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主题班会课的培养目标:培养心理健康、心态阳光、品质优良、人格健全、习惯良好、自我教育的人,按每月确定一个班会主题的原则,高一年级上学期主题可以依次是——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学习习惯与方法教育、励志成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下学期主题依次是——理想目标教育、青春期健康教育、意志品质教育、感恩与责任教育、生命教育。十大主题内容贯穿于整年的班会教育活动中。各个班级在大主题的指引下,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灵活确定活动的子主题,力求所选主题能反映本班学生心灵深处的需求,让学生在系列主题班会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下,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健全人格,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尽管主题班会的开展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班主任只要从本班学生实际出发,把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寓教于乐,相信主题班会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1]谭丽.如何让主题班会焕发活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7
[2]迟希新.有效主题班会八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3]郑学志.高中主题班会设计技巧与优秀案例[M].中国工业出版社.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