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浦县实验小学 许遵照
在大部分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主要还是以传统的“讲、听、练”三部曲作为授课的基本结构。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以教材为主体,讲解相关知识点后,要求学生按步骤操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课程的特色,同时也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不爱听讲、玩电脑上附带的游戏、不愿意依样画葫芦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操作等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就算学生按标准操作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作业,由于操作的机械性,教师在评价时也只停留在表扬学生按时完成,不会涉及到对学生创造力的评价上去。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鼓励,教学质量也就裹足不前。因此,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立足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目前大多数小学一周都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条件下。在教学中提倡“因材施教”,改变以往“以成绩论英雄”的教师评价模式,才能真正解放教师思维,让教师把教学目标放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来,而不是仅仅只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这一水平线上。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培养学生确认、评价与利用信息的能力,且具有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一般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辨别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融入信息社会的能力都属于信息素养的范畴。这也就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应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通过资料查阅辨别与分析资料真伪的能力,以有基础性的电脑软件操作与应用能力,这些都是帮助学生融入信息科技时代,并培养学生在信息化浪潮中具有信息应用能力的重要因素。
基于此,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时,应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学中体现教学重点,对于相关的知识在进行讲解时,应改变过去以操作结果为评价参考的模式。以发展性、全面性、灵活性为评价原则,把操作基础性知识讲解完毕后,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的情况下。可以布置开放性作业让学生进行探讨与创新实践。如在讲解“复制、粘贴”这一知识点时,应可以让学生自行进行相关文档的编辑,并让学生找一找“剪切”等相关操作怎么去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己去点开相关的工具栏,一个一个去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升。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应注重对于学生创新性的肯定,对于学生主动求知的肯定,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成就感,进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评价中还可以多利用团队协作,如把学生分作几个学习小组,教师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分组完成一个网页的制作,完成一幅海报的制作等。如笔者在教学中就向学生布置过做一份含有当天天气内容文档的作业。由于当天是大雨,在实践中有的学习小组是做了一份关于出行安全的文档,通过百度搜索进行天气内容的获取,再把大雨天气里发生的出行趣事和漫画内容复制下来,粘贴到文档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中的成员分工明确,网上查资料、找图片、字体编辑与查找书本上操作应用知识的学生各司其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与团队合作能力。而还有其他组的学生发挥想象力,把天气作为一组动画人物进行了故事创作:乌云打败了太阳,大雨落下,太阳不放弃努力,明天依然会是朗朗晴天。简单生动的故事配上学生自己找到的图片与说明文字,趣味盎然的同时还体现了学生天性中的乐观与积极。也有的小组创作失败,作品没有完成好。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看到的是学生主动求知,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寻找操作技术手段与应用知识的一面,不论学生完成的结果如何,对于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态度与学习应用能力都应该予以肯定。评价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评价,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还应有学生间的互评、学习小组间的共评等等,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乐趣,成为课堂的主人,进一步推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信息的快捷获取方便了人们处理工作事务,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普及也造成了大量社会问题的频发。随着信息技术普及的低龄化,越来越多的孩子生下来时家里就已经有了电脑,很多学生应用电脑的技术是无师自通,相应的也就有了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的现象。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万事万物过则损,只有学会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为己服务,才能算是学会了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提升自我,完善学习。下面笔者就如何做好小学信息技术中的有效引导作相关阐述:
首先,在进行信息技术的理论性知识讲解时,如在讲解因特网的背景知识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联系实际,在讲述因特网为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还应讲述科技发展历史中,真正的信息技术人才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人类生活的以及网络游戏的原理与商业性质和沉迷于网络的危害等等。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与网络应用常识教育,学生才能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辨别优劣,通过讲述沉迷网络的反面案例,敲响学生心中警钟,学生才能逐渐建立起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的习惯,进而达到有效引导,正确培养目标。
其次,有效引导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加技能的学科,小学所接触到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智力情况与理解情况来说,只需要进行适当点拨与实践积累,学生就能很快掌握。因此,教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学信息技术的能力,可以在课堂中讲解软件的基本构造,如操作界面、帮助系统等。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知识,就可以在大量的软件应用过程中,利用系统的提示来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操作。如,字处理软件、网页制作工具、PPT制作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自学方法的教授,而不是机械性地要求学生一步一步按标准化统一操作进行。对于信息技术而言,做到同一种效果能使用的方法非常多,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学,在自学中进步,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终身学习能力的目标。
再次,正视学生的不同,强化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的特长与性格也截然不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面对同一份作业,学生交上来的作品都是具有其个性体现的。如在一次应用电脑附件画图工具进行绘画时,学生所呈现的作品就各具特色,无可比性。教师应正视学生的不同,在点评时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对作品中的特色与亮点进行阐述,并指出其中应用到的操作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以奠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持续性。
综上所述,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而积极地进行课堂评价,有效引导学生培养出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与习惯,才能真正让学生喜欢学习,乐于学习,乐于探究,打下良好操作基础的同时,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来处理更多的应用性问题。
[1]李冬金.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小组合作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2)
[2]尤焕.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多元性评价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3)
[3]舒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