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发珠
(甘肃省酒泉市教研室,酒泉73500)
不久前结束的全市初中语文优秀课评选,所选内容清一色文言文,可谓文言文专题教学评选.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传统的经典篇目,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八年级下册《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统观评选活动,收获颇丰,忧过于喜.
应该说评优课高于常态课,但大多数课都不尽如人意.有的课以讲为主,架空分析;有的课得“言”忘“意”,成了文言知识拼盘;有的课“文”“言”“分家”,破坏文本的整体性;有的课拓展无度,本末倒置……教学内容被严重泛化,导致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移位或者偏离.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左传》的常识;
2.熟读课文,感知、理解第一自然段内容;
3.积累有关的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倒装句.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合作讨论交流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民心向背,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像曹刿一样开动脑筋,运用智慧,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现象一错误地把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当作三个目标罗列开来,这是理念上的缺失和错误.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语文教学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方法的知识能力教学,也没有离开知识能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方法的教学,偏废哪一个,都会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大打折扣.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环节设计:
一、知识链接:
链接材料1——解题
链接材料2——《战国策》介绍
链接材料3——关于历史散文体
二、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词类活用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6.翻译下列句子
三、朗读训练
1.录音听读
2.自由朗读
3.全班齐读
四、问题探究
1.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2.邹忌是怎么进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3.如何评价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形象?
4.为什么邹忌的进谏能成功?
5.学习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现象二把基础知识、内容理解、问题探究等割裂开来,似乎讲授基础知识与理解课文内容没有丝毫关系.而且把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诵读,也与其他内容并列,朗读也成了独立学习的一部分.整个教学设计更像一个“萝卜+茄子+苹果+红枣+……”等无法言明的“大拼盘”.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学拓展环节:
1.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
2.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要实现“中国梦”,使国家长盛不衰,孟子认为就需要有( )和( ).
3.说一说: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锅里的水也在煮着,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开,青蛙觉得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
4.想一想:老鹰的幼雏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赶出家门,独立成长,你觉得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邹忌讽齐王纳谏》拓展环节:
虚拟生活情境:
刘晓龙假期玩电子游戏上了瘾,借了别人的钱需要还,于是找到作为好朋友的你:“借我一百元,别告诉我爸妈,也别告诉老师,千万要保密!”面对刘晓龙的要求,你该如何回答?
现象三没有在文本的解读和感悟上好好下功夫,连文本都还没有“焐热”,却匆忙进入拓展环节;一些延伸拓展内容总是“打擦边球”,与课文内容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牵强附会,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拓展延伸的目的是“反哺”文本,提升主题,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旁枝末节”,或“另起炉灶”.
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固有文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少的比重,也承载着丰富学生语言仓库,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鉴赏力等重任.因此,文言文该教什么,该怎样教?亟须厘清.
初中文言文教学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学术界至今尚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文言文离我们越来越远,除了准备学习文、史、哲的少数人以外,绝大多数人绝非为了研究文言和运用文言.那么剩下的自然就是学习文言.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文言的主要目的是,认识古代社会,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提高某些方面的文学修养.
课程标准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表述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而且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反复咀嚼这两段文字,从中可以悟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真谛.它既告诉了我们文言文该教什么,也提示了我们文言文该怎样教.
第一,理解基本内容.哪些是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这里的文言文,是以“浅易文言文”为前提的.“浅易文言文”是指思想内容不太深奥,凭借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思维水平还可以理解,表述方法也比较合乎常规,语言文字比较合乎规范,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的文言文.这里的“基本内容”概括地说应该包括两点:一是文言文的词义、句意、文意.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语言环境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意.二是整体感知文意.凭借词义、句意和语感揣摩文意.
第二,记诵积累.文言文教学要避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现象,要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以读代练,直至熟读成诵.诵读既是教学方法,更是学习内容.只有大量地诵读,多样地诵读,有效地诵读,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形成文言语感,实现文言素养的提高.
一定的文言词汇、文言语法、文言篇(段)的积累,应该成为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目标.抛开这些积累来学习文言文,必然使文言教学走向空泛.
第三,感悟、运用和欣赏.感悟、运用、欣赏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深入地感悟、品味文言作品能不断提高欣赏作品的能力,在欣赏中又不断深化对文言古诗的感悟、品味和运用.
虽然古诗词赏析不是初中阶段重点的考查内容,但品词品句是绝对离不开赏析的.因此,初中文言古诗赏析的重点要放在品词析句上.要善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一是要重视语言学习,品读语言;二是要注意学习古诗文里用词造句的技巧,为什么古代大师们的语言就是富有表现力,是怎样富于表现力的.
文言文字词句的落实,也要体现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如虚词的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但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随文学习,也要让学生分类整理积累,真正把文言文字词句落到运用中.
文言文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什么方法,都必须遵循“三个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汉语教学的自身规律,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规律.我们以余映潮的《狼》教学为例,感悟名师是怎样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演绎这些规律和新课程理念丰富内涵的,从中可以获得具体的感受和清晰的认识.
一、教学导入铺垫(略)
二、读——读准字音
1.同学们齐读课文,老师听音.
2.请同学们注意如下字词的读音(略).
三、读——读懂词意
1.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2.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3.教师强调如下字词(略).
四、读——读顺句子
1.同学们自然地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略).
五、读——读懂故事
1.全班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课文中编者已写好的评点.同学们从屠户的角度、从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2.全班同学再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自己写的课文评点.同学们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3.同学们继续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老师对课文进行评点.引导同学们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如此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形成的内容如下(略).
六、读——品读意味
1.讨论题:怎样理解课文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2.每个同学以“…… 表现了……”或“…… 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3.同学们发言的主要内容(略).
4.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内容小结,学生记录(略).
七、读——演读情境
1.师或生试用湖北评书或者读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
2.课堂小结,完成板书:狼 黠——笑
第一,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认识一般都是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的认识过程.《狼》的教学设计思路非常简单清晰,从首先安排了一个“抢答——作者,体裁,形象,层次”环节,既是对预习的检查,也是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了解相关信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在自读互读中扫清字词障碍,读通句子,读懂内容.基本解决了语言内容的问题.最后,在读懂内容基础上,品读意味,读演升华,体会情感.
第二,遵循了汉语教学的自身规律.汉语的音乐性强,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决定着汉语教学必须以朗读为主,这也是我国几十年语文教学积淀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狼》的教学设计,把“读”作为主要方法,也作为主要目的之一,“读”是贯穿整堂课的主线.就读的方式方法、层次安排、情感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研究.六读“读准字音——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演读情境”,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真正地用朗读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读出了兴趣,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意境,读出了情感,读出了积累,读出了策略.
第三,遵循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文言文时空距离较大,古今字的意思有所不同,词汇不同,语法规则不同,要求教学中首先要扫清语言障碍,学生才会进一步思考文章的内容.要扫清语言障碍,字词教学不可忽视,学生只有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知识,才能看懂文言文,才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作上的特点.这就要求文言文教学必须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而不能像有些现代文,在粗略了解大意后就能直奔某一个重点.
总之,文言文教学跟其他文体教学一样,既有共同规律,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在语文教学大背景下,选择正确的教学价值取向,才能使文言文教学真正找到“回家”的“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的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