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搭建农村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立交桥

2015-08-15 00:50:27徐长征苏惠芳
语文学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高中学生课外阅读图书

○徐长征 苏惠芳

(新沂市高级中学,江苏 徐州221400;丰县中学,江苏 徐州221700)

阅读对人精神成长的功效不言而喻。朱永新教授毫不讳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阅读史。苏北农村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搭建农村高中生通向课外阅读世界的立交桥,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结合笔者在农村高中推行阅读的实践与思考,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期望对关注农村高中生课外阅读的同仁有所启发。

一、农村高中学生阅读现状

农村高中学生课外阅读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阅读氛围不浓。家庭阅读氛围缺位:农村孩子的父母大都在外地打工,多数孩子与没有多少文化的爷爷奶奶相伴,没有读书意识与习惯。社会阅读氛围缺乏:农村书店凤毛麟角,图书鱼龙混杂,阅读场所空缺,各种宣传标语、公益广告等隐性阅读资源偏少。学校阅读氛围缺失:许多学校重视语文教学,却忽视课外阅读,阅读时间被“学习”时间挤占,课外阅读成为一句空话。

二是阅读资源不足。农村家庭少有藏书。笔者做过调研,百名新入学的农村高中学生家中除教科书外,藏书超过50本的家庭只有1个,在30~50本之间的有12个,在10~30本之间的有33个,10本以下的有54个。这个调研还没有考虑藏书的年代和质量。许多农村学校的藏书存在陈旧残破、数量不足等问题。

三是阅读质量不高。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处在原生阶段,阅读目的不明,阅读计划模糊,阅读指导缺位,放羊式的阅读很难提升学生解读文本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推动农村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和探索

笔者长期在农村高中任教,深感阅读缺失之憾。为弥补缺憾,就带领语文学科同仁,立足学生实际,多方寻求,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新路径。

(一)营造书香氛围,解决学生不想读书的思想问题

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学生不愿阅读,根在学校,病在教师。如何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只有教语文的校长才能拯救阅读”,这话虽有偏颇,但也映照了残酷的现实。但不是所有学校的校长都教语文;何况,有的校长即使教语文,也不一定重视阅读。因为,高考升学率是悬在校长头上的一把剑。有校长认为,课外阅读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语文教师主动“出击”,让校长看到阅读对提升高考成绩的正面能效,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语文团队决定集中力量,从一个班开始试验。想要羊儿吃草,首先要给它一片草地。刚好担任班主任,我就把班内那些空洞的宣传标语换成与读书相关的内容,又在走廊墙壁上开辟一块园地,名为“每周新书推荐”,在走廊靠墙的一侧和教室后面的墙角添置了三个小书柜。每个学生捐赠一本书,语文老师每人捐赠十本名著,买了《读者》《语丝》《思维与智慧》等杂志放在书柜里。

有了草地,羊儿就愿意吃草吗?事情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一段时间后,那些《读者》《语丝》之类的杂志被“你争我抢”,名著却“无人问津”。稍一分析,原因找到了:一是没兴趣,二是没时间。怎么办?想起自己上高一时,老师在自习课上给我们读《围城》,边读边品,自习课成了大家最期盼的课。于是,我也每周挤出两节课读《围城》,三个星期后,学生就“急不可耐”,把我“赶走”了,因为他们已经“等不及”了,很多同学买了《围城》,自己“大快朵颐”。后来,我又读了《悲惨的世界》《红与黑》,不久名著书橱就“四壁空空”了。

为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我们把早读课和语文自习课变成读书课;为保证读书效果,我们定期检查读书笔记,定期检查精彩语段背诵,举行读书成果交流汇报会;为了在阅读中提升写作能力,我们要求学生读美文丰富语言,读杂文锤炼思想,读古文训练语感,读传记感受情怀。这些“功利性”的阅读,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开阔了视野、涵养了品格。后来这个班语文成绩位居全市第一,超过了城里的重点班;我们还惊喜地发现,这些学生并不是语文成绩一枝独秀,其他学科也有惊人的进步。有了这样一份成绩单,我们觉得向校长“上书”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我们拟定了一份在全校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营造书香学校氛围的活动方案,很快就得到了学校领导班子认同,以我们班级为标杆,全校各个班级行动起来了。

(二)整合各方资源,走出学校无书可读的现实困境

在布置教室书柜时,问题又来了。书从哪儿来?如果让学校购买,农村高中经费十分紧张,学校是不可能拿出这么多钱来的。特别是杂志这一块,如果直接征订,因为班级多、数量大,需要的资金也多。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开动脑筋,整合各方资源,充实书柜。

1.地摊淘宝。街上的地摊经常有卖过期杂志的,价格很便宜。我们就到地摊上购买并和老板攀谈,询问杂志进货渠道。久而久之,老板“放松警惕”,说出了二手杂志批发市场的位置。我们驱车找到批发市场,发现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种类多,价格便宜,还可以通过物流直接送货,价廉物美。

2.学校出资。为支持并推动课外阅读,学校每学期投入阅读资金五千元。

3.众人拾柴。经过组内论证,我们组建互助阅读基金会,发动宣传攻势,建议师生把平时买零食的钱省下来捐给互助阅读基金会。这样,终于解决了杂志阅读难的问题,现在我校学生每个月都能看到几十种杂志。

4.图书下移。我们向学校提出了图书下移的申请,建议学校把图书馆中复本量多的图书分到各班,既充实书柜,又解决了学生不愿到图书馆借书的问题。

5.书店进班。为保证图书不断更新,我们依托地方新华书店,启动书店进班级计划,建议他们把书店搬进教室,即书店每月向各班推荐一本图书。我们在书柜中预留“每月新书推荐园地”,经过阅读推荐,新华书店原来无人问津的图书销售量大幅提高,可谓互惠互利,合作双赢。

6.图书漂流。为充分利用学生个人的阅读资源,我们在校园内开展全校图书漂流品鉴活动,我们制定了一张图书漂流卡,学生先给参加漂流的图书撰写“漂流推荐”,阅读他人漂流过来的图书后,在卡片上撰写“读后感言”。

7.市场交流。我们还定期在校园内开设“图书跳蚤市场”,把自己不看的图书拿到市场上卖,让学生享受交流、“淘书”的乐趣。

8.自办小报。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我们成立了时事评论推荐编委会,自己动手,每周从热点时评中选取一些精华文章,编成《每周时评小报》供学生阅读,让学生在吃“精神大餐”的同时,也补一些“营养零食”。

就这样,无书可读的问题算是得到了解决。

(三)构建课程体系,突破阅读质量不高的瓶颈

在农村学校全方位持久地推动课外阅读并非易事。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并将“放羊式”阅读转变为高质量的专业阅读呢?

困惑时,我们接到了申报江苏省课程基地的通知。经过研讨论证,我校决定申报“三美”语文课程基地。“三美”是我市教育局开展的以“美书、美行、美读”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旨在“培养良好习惯、优雅学生言行,抓好书写教学、传承中华文化,开展经典诵读、陶冶学生情操”。我们决定以“三美”语文课程基地建设为契机,重新审视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决定通过构建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突破阅读质量不高的瓶颈,推动学校阅读文化建设。

课程(Curriculum)一词,从拉丁语“Currere”派生而来,它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课外阅读课程建设,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入适合自己的阅读轨道。借助课程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学校整合图书馆、阅览室等资源,建成藏书、阅读、创作、展览四位一体的活动馆——立学馆;由供藏书的“文远阁”,供阅读的“三到斋”,供创作的“雏鹰社”,供展览的“峥嵘苑”四个分馆组成。建设集道具展览、戏剧编排、演出交流功能为一体的“俊秀”剧场;建设展示师生课堂风采的“型秀”录播室;建设展示师生阅读成果的“毓秀”讲坛。成立文艺创作活动项目组,组建“俊秀”艺术社,依托俊秀剧场、型秀舞台、毓秀讲坛,定期举办艺术节,开展才艺展示活动;成立写作创作活动项目组,扩建“雏鹰”文学社,依托校园刊物及网络,定期举办文学展,组织各类作文大赛。

搭建好课程的物化载体,我们开展课外阅读体系的课程建设。我们结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高考要求,制定了一份高中三年阅读书目单,建立教师导读课程、师生同读课程、亲子和读课程、生生研读课程、个性自读课程、晨钟暮鼓课程、深耕细作课程这七大课程体系,将书目分解其中,既体现共性阅读要求,也给个性阅读的选择空间。三年的阅读课程尽可能体现学生发展特点,突出教师在学生阅读中的指导和监控作用。不同的课程体系彰显不同的阅读选择和要求。教师导读课程选择容易激发兴趣的文章,注重情节和语言,编写导读教材,引导学生自读;师生同读课程选择阅读有一定难度的,通过师生同读,一起挖掘文本意蕴;亲子和读课程选择内容较为浅显、围绕家庭教育方面的主题,通过阅读,对父母和孩子都有教育作用;生生研读课程选择与教材联系紧密,学生感兴趣,有探讨空间的作品;个性自读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要求适合自己的口味和个性;晨钟暮鼓课程朗读学校编印的《时评周报》内容,关注生活,砥砺思想;朗读并背诵摘抄本中精彩语段,丰富积淀,反省人生;深耕细作课程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选取喜欢的一本名著和一位名家的传记,读深读透,读以致用。

为了保证阅读课程的实施,我们强化了时间保障,每周两节早读、两节自习和一节正课变成阅读课,有了时间,阅读才有阵地。

对于语文课外阅读,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要对阅读者的阅读数量、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能力进行量化评价。在评价反馈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一是重视奖励性评价,通过评选阅读之星、超强阅读者、未来演说家等活动给善于读书的学生展示的平台。二是强化调研针对性评价,通过发放调研问卷,了解学生阅读进程,对阅读效果不好的学生及时督促和指导。三是注重综合性评价,给学生建立三年阅读档案,记录学生阅读书目、取得成绩和获得荣誉等多种信息,让学生感受在阅读中成长的快乐。

阅读就像一条路,一头连着学生的现在,一头系着学生”的未来,又像一座桥,一端在此岸,另一端在彼岸。对学生来说,从现在走向未来的路或桥并不是唯一的,就像纵横交错的立交桥。自然,立交桥的存在,不是为了炫目,而是保证路路畅通。我们倡导的多举措阅读,就是要给学生搭建走向生命未来的立交桥,使得他们无论走哪一条路,都扎实,稳妥,配得上最美丽的期许。

[1]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曹蕾.非正式语文学习的干预策略[J].江苏教育,2015(3).

猜你喜欢
高中学生课外阅读图书
图书推荐
南风(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培养高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22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28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在阅读的乐趣中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能力
加强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40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9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22:01:57